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源性腹泻30例
梁建芬
江苏省宜兴市十里牌医院(江苏宜兴214207)
目的 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胆源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对照组服用培菲康;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能有效治疗胆源性腹泻。
胆源性腹泻 肝气乘脾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胆囊切除术是普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而切除胆囊后,为数不少的患者出现长期腹泻且反复难以治愈,临床上称胆源性腹泻。笔者临床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本病,疗效颇著。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门诊病例60例,均有胆囊切除病史,且腹泻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腹泻病诊断标准。经全消化道透视未见器质性病变,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辨证为肝气乘脾证。症见大便溏泻呈稀糊状,且大便次数增加,每日3次以上,肠鸣腹痛,疼痛多在脐周或下腹部,泻后痛缓,或伴有胸胁胀闷,嗳气纳呆,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按照随机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1~60岁,中位年龄52岁。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8~63岁,中位年龄50岁。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柴胡10g,桂枝6g,干姜6g,瓜蒌根10g,黄芩10g,牡蛎30g,炙甘草6g。若兼胸胁胀痛者加煨木香10g,郁金 15g,香附 10g;兼纳呆乏力者加茯苓 15g,扁豆 15g,鸡内金10g;久泻不止者加乌梅15g,升麻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对照组予培菲康3片口服,每日2次。两组服药时间均为4周.治疗期间强调注意饮食规律,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保持怡情畅志。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大便溏泻呈稀糊状,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等消失,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大便每日1~2次,大便接近正常或软便。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由于胆源性腹泻的患者胆汁得不到调控,从而引起机体生理状态改变。这时,过多胆汁将持续进入十二指肠,而人们进食时又得不到足够的胆汁来帮助消化,会导致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本病属中医“泄泻”的范畴,其病位在肠,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且与肝胆有密切关系,因脾胃主运化,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胆与肝相表里,肝胆之疏泄功能正常,有利于脾胃之运化,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升降有序。胆囊术后,肝疏泄太过,横犯脾胃,脾失健运,导致脾不升清,浊阴不降,清气下陷故而泄泻。实为少阳、太阴合病之胆热脾寒之证。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认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临床应用当明辨病机,抓住口苦便溏这两个主证。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主证;而便溏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临床运用该方,应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本方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升达肝木的作用。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可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则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上药有调节肠管蠕动,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调节胃肠激素之功效。
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胆源性腹泻,既遵循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又与现代医学胆源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及基本治则相吻合,组方简单,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R575
B
1004-745X(2011)12-2033-01
2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