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红
(北京邮电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876)
执政党视阈下的社会新阶层
程玉红
(北京邮电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876)
当代中国社会新阶层的出现和发展变化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中心。社会新阶层的出现、形成和发展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社会新阶层的影响力随着其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增强,其特征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执政党对于社会新阶层的态度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目前,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阶段,执政党如何认识新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其内涵,这是执政党整合社会资源获取合法性的重要内容。
新阶层;执政党;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新阶层的出现以及伴随着新阶层的生成所引出的诸多社会矛盾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必须妥善解决的社会问题。新阶层的出现是客观的,是执政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必然出现的新事物,也是执政党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新阶层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认识社会新阶层这一新生事物成为执政党面临的不容回避的话题。深刻认识社会新阶层出现的历史背景、新阶层的概况及其特征以及执政党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这是执政党整合社会资源获取社会公信力的现实要求。
社会新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渐进形成的,是在执政党“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变革过程中不断演变的,目前仍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社会结构变革的进程来看,社会新阶层的出现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变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这种经济制度下,革命党的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经济计划方面,整个社会结构形成相对固化的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社会阶级结构、工农结盟的政治架构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形成当代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所谓的经典社会主义体制模式。[2]由于经典社会主义体制所固有的内在缺陷,不可避免地出现短缺现象,社会陷于僵化和停滞状态,革命党的“理想社会主义”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设计者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成为开辟历史前进的基本路径。中国式渐进改革极大地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给社会主义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二)国际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与同时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执政的共产党构成巨大的压力。“二战”以后,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国际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新现象,工人阶级中的大部分跨入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橄榄型”。这种新现象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是一个极大的反讽。前苏联的解体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僵化思维及其体制的失败。
(三)执政党的执政方略开始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走向比较务实的路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革命党的思维、理想和行为方式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部挑战来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实质上是在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3]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全面、深刻地改变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在上述背景下,我国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分层及其现实变化已经成为执政党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分工随着市场化趋向于日益复杂,我国社会结构相应地从原来相对比较固化开始发生分化,在原来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孕育并生成了社会新阶层。
(一)“新阶层”现身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4]出现了民企科技、外企、个体户、私企业主、中介和自由职业等新阶层人士。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200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6]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7]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阶层主要由非公经济的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广泛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8]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新课题。[9]近十年以来,党对于社会新阶层的政策变化中,反映着执政党对于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
(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新阶层概况
新阶层人士大多来源于原来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下率先发家致富。毫无疑问,这部分人是市场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处于市场实践的前沿,继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多种所有制形式以及实现产权形式的多样化格局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阶层形成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据相关统计,目前,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10]新阶层比较富有并且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随着新阶层经济力量的不断增长,他们在政治上的摇摆性也日益增强。
(三)社会新阶层的特征。社会新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社会新阶层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大部分是从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分离出来的,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聚集了中国大部分高收入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中共人士,职业和身份具有较大不稳定性;新社会阶层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且政治诉求逐步增强;他们与国内各阶层、各方面有密切接触,而且与国外组织和个人有广泛联系。[11]这些特征反映着社会转型期社会新阶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说明我国迈向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结构出现的新趋势。这些新趋势既是对执政党的新挑战,又是发展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的现实问题。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深化改革和发展过程之中。经济迅速腾飞促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利益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分化,随之而来的是民众利益主体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的迅速觉醒。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容易产生政治参与扩大同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无法提供民众参与途径的矛盾,从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12]要维护改革的成果,必须保证发展所必须的稳定环境。这就要提高政府的权威性,并且推进社会新阶层的有序发展,进一步拓展社会新阶层的发展空间。
首先,提高政府的权威性。提高政府的权威性,就是扩大政府的权力基础,并使之获得全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广泛支持。从政党政治的普遍发展规律来看,政党是公民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政党起着对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进行表达、综合的功用。执政党必须广泛联系群众,尽可能地吸纳不同社会阶层的建议和意见,扩大民众的参与,以取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和认同。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并将长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将不断增强,扩大民主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对于长期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只有忠实地代表更多社会阶层的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快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体制,才能有效地实现执政的合法性,[13]提高政府权威性。
其次,进一步拓展社会新阶层的发展空间。执政党应立足于掌握政权,巩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个传统的群众基础,吸收社会新阶层人士以扩大群众基础。社会新阶层是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他们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体现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是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规定了社会新阶层人士入党的问题。以后,中央明确了对新社会阶层“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工作方针,还提出了“以社团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的工作方法,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新阶层的发展空间。
当然,执政党也不能忽视社会新阶层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传统的均等化理念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民众对于社会新阶层抱有成见。对于高收入者的猜忌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意识和思想之中,而他们自身存在着的负面形象如非法牟利、以权谋私等,则加深了民众的成见。这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以拓展社会新阶层的有序发展空间。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6.
[2]科尔奈著.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9.
[3]吴恩远.苏联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33-335.
[4]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8]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11-29.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新社会阶层人士登堂 占人口11.5%掌管10万亿资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6-09-12.
[11]新社会阶层具有八大特征 多数是非中共人士[N].人民日报,2007-06-11.
[12]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5.
[13]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M].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56.
责任编辑:张功杭
book=14,ebook=353
D663
A
1004-1605(2011)02-0014-03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政党变革研究》(项目批准号: 10YJC81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程玉红(1972-),男,陕西汉中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比较、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