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刘海艳 段渊古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等哲学思想相互交融的影响。道家《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它们共同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的理念。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统一的法则,人类既然来自于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脱离和违背天地之常理。
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楼观台的文化特色。楼观台地处周、秦、汉、唐等朝代的京畿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尹喜久居于此结草为楼,最后静思入道。老子李耳在楼观讲授道德五千言。魏晋朝以后,众多高人道士云集于此,传道布法,创立了楼观道并成为中国道教立本之地,被道教尊为“祖庭”[2]。历经元、明、清三朝代直到今天,楼观台作为道教传播的圣地,在中国极富盛名。
SWOT分析法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即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3]。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而O,T是外部因素。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外因是影响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找出其发展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并结合外部的环境因素,认清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4]。楼观台道教文化展示区SWOT分析见表1。
表1 楼观台道教文化展示区SWOT分析
道教文化展示区位于陕西周至县楼观台风景区内,北起环山路,南到老子说经台,占地总面积46.59万m2,约698亩。总建筑面积1.87万 m2,南北轴线长达1 400 m,高差约50 m,东西长240余米,景区北段西侧为宗圣宫原址,东侧为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道文化博物馆及老子学院,南端为百竹园和说经台。
我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深奥[5]。如“混沌”,也称一元,指的是原始的混沌之气;“两仪”指的是太极中所分的阴和阳。《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三才”指的是宇宙中的天、地、人三种事物;“四象”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六合”指的是东、南、西、北、上、下。泛指天地或宇宙。《庄子·齐物论》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七星指的是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所组成。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八卦指的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用来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九宫指的是一宫坎(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寄于坤),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北),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其中,乾、坎、艮、震属四阳宫,巽、离、坤、兑属四阴宫,加上中宫共为九宫。该区在规划布局上借用了道教中:“混沌、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日来复、八卦、九宫”的概念。结合地形起伏呈现“一条轴线、九进院落、十大殿堂”的布局,空间序列层次丰富。整个展区以文物博览、旅游观光、道教文化交流等为产业依托,以自然生态为景观环境、以道教文化为文化氛围、以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山林景观为游览对象,充分满足了现代旅游的需求。
在空间序列上整个道教文化展示区由一条建筑和景观轴线贯穿,历经“起、承、转、合”四个结构分区,布局清晰明朗。
“起”:作为景观序列的起始点,包括主入口广场、福地广场、李渊拜老子主题雕塑和道教先师主题雕塑。其中福地广场设有蝙蝠形的水池和景石,上书“天下第一福地”的点题之作。巨石结合水景,气势恢弘。福地池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两个大型广场,列有主题雕塑和旗阵,遥相呼应。
“承”:通道铺设道、德、仁、义、礼五块地雕,并建造荷花池,暗喻出淤泥而不染的本性。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地雕的细微装饰,表现道教文化淡薄功名、无为而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主要思想。
“转”:经过天下第一福地广场,穿过正山门,到达第一进院落——混沌。混沌也称“元气”,《淮南子·诠言》说:“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混沌池四周立有四大元帅主题雕塑,东西两侧分别布置钟鼓楼。混沌池通过设计漩涡状的水槽和冷雾效果,表现宇宙初开、天地元气朦胧不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近似无形、无量、无边、至虚至灵的意境。
两仪广场以雕塑为中心做螺纹状铺装,雕塑位于水池中央,阴阳球位于池中,展示出两仪从无极混沌中变化而出的过程。通过铺装的动势和材质的变化营造出道家无极生两仪的至真至幻、由动到静的变化过程。
三才广场通过空间高差的变化表达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广场设计分三层空间,第一层是一座高大的主题雕塑,第二层是一座悬桥,第三层是下沉式广场,共同组成一幅水幕美景。铺装与绿化结合,使生态、世态、心态都得到平衡。
四象广场在传统文化汇中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广场位于绿色草坪之中,四象雕塑置于高台之上,主题突出,气势雄伟。
五行广场的中心是五行雕塑,用不同的铺装加以区分,表示物质的相生相克、运动和转化变化的基本关系。
六合指的是相邻两个时辰相交的时刻,即代表古代的十二地支。六合广场位于上清门和玉皇殿之间,将十二地支的雕塑依次置于广场周围,代表十二个时辰。通过铺装设计连接阐述六合之间的关系。中心广场位于中轴和两侧侧殿的交汇点,广场设计与雕塑设计相得益彰,暗合“天圆地方”的道家思想。
《易·复》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指的是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其中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七星。七星广场以二十八星宿为主题,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七尊,中心为下沉广场,由日月循环造型组成。周围是坡地式草坪,整个空间以日、月、星辰周而复始为寓意。
八卦广场为八边形,分为三级台阶,每一方位斗与八卦中的符号相对应。三级台阶上是阴阳两异的特色铺装,接露盘雕塑位于中心,涓涓细流从盘中跌落到接露池中。
九宫竹林的原址是百竹园。在不破坏竹林资源的前提下,用青石板铺成九宫格的林间小道,形成幽静的林荫小路,有人漫步于此,更加精心凝神,体会道法自然的真谛。
“合”:即位于序列高潮和结局的说经台,建有整个景区内等级最高的三清殿。整个建筑架于5 m多高的白石基座上,金顶、朱柱、门窗金碧辉煌,气势恢弘,彰显“九五之尊”的地位。
本区内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体现厚重、古朴、苍劲的历史质感,选用虬健多姿的国槐、旱柳、柏树、油松等为基调树种,体现阳刚之美。根据五行理论,植物的栽植也各有讲究。如属金的植物有白玉兰、广玉兰、丁香、梨、白碧桃、珍珠梅等开白花的植物,白色属金;属木的植物有七叶树、鹅掌楸、白玉兰、朴树等,绿色属木;属水的植物有油松、圆柏、侧柏、云杉、国槐、毛白杨等墨绿色的树种;属火的有花石榴、合欢、海棠、紫薇、紫荆、牡丹等红、紫花植物;属土的有银杏、悬铃木、柿树、栾树等偏黄色调的树种。
设计选择的乔木有云杉、油松、白皮松、侧柏、圆柏、大叶女贞、枇杷、广玉兰、桂花、银杏、国槐、龙爪槐、七叶树、鹅掌楸、白玉兰、日本晚樱、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碧桃、合欢、花石榴、紫薇等;灌木有南天竹、火棘、黄杨、小叶女贞、卫矛、石楠、牡丹、月季、腊梅、贴梗海棠、棣棠等;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菖蒲等。
道路交通设计可分为三级,分别是广场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广场道路分布在入口福地广场、宗圣宫和老子学院之间的通道,在入口处还设有停车场。车行道贯穿于区内主要轴线的两侧,缩短了道教文化区中各广场和宫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便利性和通达性。游步道散布于各绿化区中,绿树成荫、林下漫步,别有一番情趣。
景观小品包括雕塑、景墙、花架、庭廊、树池、花池、汀步等。恰合时宜的雕塑小品不但成为景观空间的焦点,而且还能有效地表达设计的主题和理念。雕塑题材的选择要善于利用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
与道家文化的主题相符的雕塑小品在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道教文化区中,以太极为主题的雕塑小品与水景结合,有动有静,层次分明。太清门、真武殿、三清殿等等还有道家祖庭人物的雕像和道德经雕塑、蟠龙文化柱等等。
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是一笔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络绎不绝。道家文化展示区在旧址的基础上,重新挖掘道家文化的深刻内涵,遵循道法自然的哲学理论,应用在广场设计、水景设计、植物设计、道路铺装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等等之上,塑造了文化底蕴深厚、环境景观优美的文化展示区。其实,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远远不止于此。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之道,虚静其心,有无相生。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朴不雕、大象无形、大音无声[6]。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才是现代设计的追求。在景观设计中应当把这种哲学的理念运用进去,达到哲学与美学的统一,景观与环境的互融。
[1]朱 凯,汤 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J].湖南林业,2005(12):35-36.
[2]陕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楼观台生态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李晓东.SWOT分析方法在净月潭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5,15(6):71-74.
[4]李宏斌,陈芳妮.楼观台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陕西林业,2009(4):51-52.
[5]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7-28.
[6]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