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举,朱旭慧,李 丽,张 蓓,田 磊,孙自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 430030)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也可以侵入血液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其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及合理用药,对我院临床标本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菌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 31日收集我院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分离菌株后共410株。
1.2 抗菌药物纸片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唑、氯霉素、阿奇霉素药敏纸片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测定β-内酰胺酶的头孢硝噻吩纸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1.3 培养基流感嗜血杆菌药敏培养基(HTM)和营养补充剂SR0158E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1.4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进行。质控菌株为ATCC49247。按CLSI 2008M100判断结果。
1.5 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定性试验检测流感嗜血杆菌中的β-内酰胺酶。
1.6 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采用WHONET 5.4软件统计分析。
2.1.1 年龄分布 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共收集到410株流感嗜血杆菌,其中成人分离株为 226株,占 55.1%;儿童分离株为 184株,占44.9%;小于5岁(含5岁)的儿童分离株为155株,占儿童总分离株的84.2%。
2.1.2 科室分布 410株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儿科176株(42.9%),门诊69株(16.8%),呼吸内科52株(12.7%),共占72.4%。
2.1.3 标本分布 410株流感嗜血杆菌分离自痰液(77.88%),咽拭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标本者占99.5%,还有少数分离自分泌物标本。
表1 410株流感嗜血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连续3年流感嗜血杆菌对所测试大多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有升高的趋势(P<0.05),见表2。
表2 连续3年流感嗜血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410株流感嗜血杆菌中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为120株,产酶检出率为29.3%。184株分离自儿童的菌株产酶率为46.2%(85/184),226株分离自成人的菌株产酶率为15.5%(35/226)。儿童组与成人组产β-内酰胺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β-内酰胺酶阴性对氨苄西林耐药的菌株(β-lactamase negative and ampicillin resistance,BLNAR)菌株为14株,占3.4%。
2006年-2008年共收集流感嗜血杆菌410株,成人占55.1%,所占比例比儿童分离株略高,这与同济医院是一所科室齐全的综合性医院有关。呼吸道标本分离株占99.5%。小于5岁(含5岁)的儿童分离株占儿童总分离株的84.2%,说明流感嗜血杆菌是5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有报道显示,学龄前儿童的流感嗜血杆菌携带率达到15.6%[1],因5岁以下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携带的流感嗜血杆菌缺乏抵抗力,是这一年龄段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菌株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本组监测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 32.7%,产 β-内酰胺酶率为29.3%,提示产β-内酰胺酶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流感嗜血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要是质粒介导的TEM-1型酶,其次是ROB-1型酶。一项全球性的研究显示,β-内酰胺酶阳性的流感嗜血杆菌TEM-1和ROB-1产酶率分别为93.7%和4.6%,且几乎所有产ROB-1型酶的菌株出现在北美[6]。国内研究报道氨苄西林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TEM-1型酶检出率为100%[7]。
β-内酰胺酶阴性对氨苄西林耐药的菌株(BLNAR)在1980年首次被报道,其耐药机制主要是由于菌株细胞壁上一种或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引起青霉素结合蛋白与靶位亲和力的降低,其次是由于外膜蛋白改变导致耐药[8]。本组监测中BLNAR菌株占3.4%,其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慢耐药菌株快速增长的好方法,对我院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有意义的。
[1]Oguzkaya-Artan M,Baykan Z,Artan C.Carriage rate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 Turkey[J].Jpn J Infect Dis,2007,60(4):179.
[2]Harrison CJ,Woods C,Stout G,et al.Susceptibilitie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Streptococcus pneumoniae,including serotype 19A,andMoraxella catarrhalis paediatric isolates from 2005 to 2007 to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9,63(3):511.
[3]Jean SS,Hsueh PR,Lee WS,et al.Nationwide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aiwan[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9;28(8):1013.
[4]张 泓,李万华,王传清,等.2007中国CHINET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3):207.
[5]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2009,M100-S19:65.
[6]Farrell DJ,Morrissey I,Bakker S,et al.Global distribution of TE M-1 and ROB-1 beta-lactamases in Haemophilus influenzae[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5,56(4):773.
[7]姜 敏,胡翼云,沈叙庄,等.流感嗜血杆菌氨苄西林耐药基因TEM-1、ROB-1的检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2):83.
[8]Marco F,Garc í a-de-Lomas J,Garc í a-Rey C,et al.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ies of 1,730 Haemophilus influenzae respiratory tract isolates in Spain in 1998-1999[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11):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