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与我们(外一篇)

2011-08-20 03:04王必胜
作品 2011年12期
关键词:名片文学

□王必胜

都在说我们要低碳生活、零排放、节能减排等等。不知何时,这些有点陌生的词语,成了流行语。明白不明白的人,有意无意的在说这个词。生怕我们不低碳,而对别人不好,对自己不好;生怕不低碳,我们成了反面角色。当然,也有一些低碳的行动者,或者说,是这些环保志士们,默默地、真真切切地在那里做着有益、有效的事。

问题是,我们往往都是着眼宏大,大而化之的关注了,或者,多是说在嘴上而并没有落实。或者,多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看别人环保低碳,而自己则是一种懒散的习气、官僚作风,让本可以低碳的,变成了浪费,本来可以做得到的却不去做。

这不,即使阳春三月,外面风和日丽,而办公室里,单位走廊,空气燥热,达二十九度之高,而且,多次问及单位有关部门,能不能把暖气阀门关上,根据室内温度调节一下,让我们不至于那样热燥,都有点难受了。几度问询,一环环去找,答不行,就这样子的设定了。大的开关没有人说去关,小的也没有人来管。被高热的我们,只好一面是暖气,一面是吹空调。如没有记错,这样子的经历,就在今春四月来之前凡数天。有几次去商场也热得单衣薄衫还汗流浃背。这样子的高碳不节能,这样子人为的春天里的夏天温度,没有人算帐,消耗了能源,排放废气,什么的,与己无关,成本如何,没有人知!有时候,气恼的想,这要是他们家,决不是这样的。

其实,这环保、低碳的事,与我们的关联,比比皆是。办公用的笔墨纸张,无数的复印纸,有用没用的复印,一大张几个字,浪费耗能的帐,又有谁去算过?单位发放的一些书籍,有单本的有成套的,每年都有几次,美其名曰学习,可是,领来后,又有几人问津,多是往那一扔,没开封就当废品回收。当然,也有人翻看了,不是内容多重复,小报抄大报,下级抄上级,就是多为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汇编。这类假冠冕堂皇之名而行浪费和不环保之事,时下泛滥有加。还有,现在通行写字笔,方是方便了,可是,那笔没有笔帽用不了多久就干巴,不出水,有时写着写着就着急上火的。我抽屉里大概有十数甚或数十支这样的笔。有的是单位领来的,有的是会议上发的,多是用不了一两次,出不了水只得换笔芯。扔了可惜,再用更浪费,干脆就搁之为废物。其实,这种用手上下按,因为没有笔帽密封,一旦干涩不出水,只能换芯才可用的笔,设计是有大问题的。可是,这样的笔还在生产,还在各单位里分发。有没有明白人,能不能改进一下,或者,这种笔不要在干燥的北方销售。小小的事,很少从节约方面考虑,从适用性方面着想。办公室的不低碳,最为严重。说到底,是不是管理体制上的弊病?

还有,在聚会中,人们时兴送名片,多年不衰,现在是名片越做越讲究,名头越来越敢写。有一次,一位朋友申明他没有名片,也不喜欢名片,说为了环保,为了节约,倡议大家不用名片。他说,用一小纸片写个电话,或者,把电话记在手机上,不也行吗!事后,有人说,这是环保人士的惯用方式。名片,浪费又不环保,这是他的话。听他一说,本来不爱用名片的我,更不大乐意名片这东西了。一次到某单位去,正好遇见他们搬办公室,看到那么多的名片,散落在地,像大街上的小广告一样的遭遇,真不是个滋味。听说,那位朋友还多次写文章说,为了环保,能不能弃用名片。这个提议是有价值的。可是,好像没有多大的效果。我曾开玩笑与他,最好有个代表或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个议案,效果可能就好些。不知这个说法有没有人应和?

低碳是为了节约,减少成本,为了生活得更有质量。我们得多想点法子。大的环保之举,大的低碳行为,以一己之力,可能难以为之,可是,身边的事,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或者,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改变你的陋习。你认真地做了,你主动地做了,定会是有益的。何况,积腋成裘,聚沙成塔,为了这个资源日益受损和缺少的地球,人啊,当扪心自问,我们低碳了吗?!

地域与文学

美国作家福克纳致力于家乡一个邮票大小的地方,于是文学有了“约福克纳帕塔法世系”。一方小小邮票的地方,成为一代名家的文学摇篮。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作家精心构筑的一个文学世界,也成就了传世名作《百年孤独》。当年,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的同气相求,巴黎“左岸艺术”同道者们的切磋和砥砺,产生了一大批艺术巨匠。中国鲁迅笔下的鲁镇,作为小说人物的主要活动地,演绎了人生众多的悲喜剧。这种或地域或人文的关联,是文学艺术的母本,成就了众多的文学天才和故事。

地域或者方位者,实际上是文学精神的聚集地、凝固剂。文学乃人的灵感激发,文学产生于创作者个体的精神劳动。但文学无论是巨篇还是短制,是宏大建筑还是抒情小章,无不打上地域的印痕,刻上大地的烙印,文学的地域性,文学的本土意识,文学的风习化,既是文学的根基,也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气味和印记。

中国文学是艺术流派和地域性较为强大的一支。楚地阔无边,细草微风岸。人口稠密,气象奇诡,神秘浪漫的楚文化应运而生;当伟岸的大山和峻急的河流横亘于世,当大漠落日、马鸣萧萧的气象下,西部文学的豪放油然而出。诚如有论者所说,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其性情不一,其风习与心性有别。鲁迅所谓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一定程度上表示不同的地方的人的性情差异。地域成为文学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山水诗在江南一隅,形成高潮,本有传承,七贤才子的精神取向在建安风骨中得到流布。即使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流变之后,文学的地域与文学的乡土气味,仍然是其重要和主要的标识。我们看到华北平原上的荷花淀派、京东运河派的风情,山西的山药蛋的韵味,还有岭南文化、湖湘文化,不一而足,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岭南,也有客家文化、西关文化、东江文化、潮汕文化等等,其文学的流派和风格,都是在地域的怀抱中孕育生成。因此,文学的地域和方位,成为特色和独到文学一枚徽章与印记。

当然,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就其内涵而言,是客体与主体的相谐相属。其中包括,一是客观的自然,一是主体的人文。这自然与人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就和标示了文学的风味与品位。从文学发展史看,其影响与生俱来,越千年而不衰,成就了文学的风格万千气象,也将继续影响着文学的未来。

如今,这地域文化一隅,一方面继续延伸着越是地域性越可能是世界的评价;另一面,当今的地域更多的是从文化史迹、文献史实、人文印记中,去对应地找寻甚至挖掘其文学的意义。不过,这多年的提倡或者标榜,已经在圈内有些审美疲劳,当我们对于众多的贴着地域标签的东西出现时,总不免有所警惕甚至于不屑。也许,多年甚至经年的强调与解读,成了祥林嫂似的述说。往往,特色的重视或许成为一个负累,或者,重复为一个老大不掉而习焉不察的话题。

那么,在这种文学状态下,地域文学如何发展呢?其实,地域也好,自然也罢,我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人本身在某种生活状态下的精神层面的。比如,自由的精神,现代意识下的生活态度,生命状态的自然与放松,或者个人命运与人本精神的关联。远的不说,近期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中原大地上的数个农民兄弟,家庭几代人,因生活所迫,流浪漂泊,渴求的是与人的交往,在流荡与回归,在隔膜与交往中,琐细,负重,漂泊,等等,最为低层的生活样式,却有着较为自由而激昂的生活渴望,没有被地域阻隔,显示出了一种远阔的生活场景与人生命运的多重性。有时候,地域只是表达文学内涵的一种方式,比如,历史、人文、自然,成为一个精神的集合体。由此,文学与地域,文学的地域化,就变得复杂,变得浑沌,文学就有了更为鲜活的品相。

地域成就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但地域的标志,或许也会阻隔了文学的现代性的精进。因而,当我们坐在一个十分优美的客观场景中,我们品尝着文学的地域风情的汁液,我们认知着地域在文学的色彩和滋味的时候,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剥开这被包裹的种种彩衣,让文学的地域成为更大的精神气象,或者是一个与时与人的生活关联更有内涵的事情。

猜你喜欢
名片文学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我与文学三十年
会展名片等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