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郑州 450014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 22~62岁,体质量49~75 kg。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血气分析、血压均正常,无心脑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无局麻药过敏史,术前综合评定无困难气管插管。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入手术室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那0.1 g和阿托品0.5 mg,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通道,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L组在诱导前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1/3处,用量1~2 g;C组气管导管表面不涂任何药物。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0.05 mg/kg,丙泊酚2.0 mg/kg,舒芬太尼 0.4μg/kg,维库溴铵 0.1 mg/kg。面罩加压给氧3 min后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后2 min、拔管时、拔管后5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麻醉后24 h(第2天)随访患者有无咽喉疼痛、声音嘶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年龄、手术时间的长短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麻醉诱导前2组患者SBP、DBP、H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插管后2 min、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2组患者的SBP、DBP、HR均较诱导前有升高,但 L组与诱导前相比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较插管前有明显升高(P<0.05)。见表2。患者于麻醉后24 h(第 2天)诉有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者,L组分别有3例(10%)和2例(6.7%);C组分别有9例(30%)和6例(20%)。L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患者各时间点 SBP、DBP、HR的变化
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对咽喉、气管的刺激作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动过速和血压增高等应激反应,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增加心脑血管系统风险[1-2];术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也是气管内插管全麻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预防全麻插管及拔管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为皮肤黏膜表面麻醉药,1 g含25 mg利多卡因、25 mg丙胺卡因。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二者通过阻滞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神经细胞膜,从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透力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丙胺卡因的结构与利多卡因很相似,易于分解,故毒性较为少见,起效时间比利多卡因慢,持续时间稍长;两者复合应用可以加强麻醉效应,具有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黏膜有麻醉作用,可以增加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3],在1~3 min即可显效,可维持4 h左右的麻醉[4]。在本研究中,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在插管后、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的SBP、DBP、HR变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通过对患者咽喉部和气管黏膜产生表面麻醉作用,减轻咽喉部、气管黏膜对气管导管刺激的反应,使插管与拔管过程中的血压、心率更加平稳,麻醉后发生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的概率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用于颅内肿瘤切除术,可以减轻患者插管后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可以有效预防全麻插管后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可以在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中推广使用。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等.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3:924.
[2]王玲,罗爱伦,吴新民,等.盐酸艾司洛尔预防全麻病人气管内插管致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1):828-831.
[3]张国智,邹昌武,薛瑞,等.“复方利多卡因”用于气管表面麻醉142例初步观察[J].华西医学,2002,17(1):58-59.
[4]张国智,千晓,魏新川,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导管表面涂布行气管面膜表面麻醉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7):54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