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青
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既是陆地的边沿,也是水域的边缘。伴随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天际轮廓线,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成为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即是对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自然要素“人化”的过程,通过对滨水区这一中介景观的组织与构成,使宏观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观的人居环境。
1)社会目标。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与自然和水体接触的机会,培养居民的自豪感,增强城市生活的凝聚力。2)生态目标。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应为城市提供与自然紧密融合的机会,水域应和绿化紧密融合,共同承担调节城市生态的任务。3)经济目标。滨水空间是休闲、文化、娱乐经济的物质载体,一个成功的开放滨水区空间设计还将带来整个区域的复兴和发展。
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一定要结合城市开放空间,站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将某个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依托现有的城市结构,加强自然景观资源与城市的融合,将滨水绿带与城市公共空间面状、点状绿地相结合,以形成系统的城市开敞空间结构,并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力求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从而更有效的为不同层次的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1)识别性原则。各个不同的滨水区可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脉进行不同的富有特色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可识别性。2)延续性原则。滨水区要保持视觉延续的途径;要遵循“历史文化延续性”的原则,创造出与当地历史文脉相契合的滨水人居环境;要从大局入手,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主次,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达到地域的融合。3)共享性原则。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应为全体市民共享。在滨水地区规划设计当中,能考虑到为市民提供共同享有该地区景致的权利和便利。4)环境多样性原则。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人群的多样性导致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做到风格的多样性,空间的多层次性和多功能性。
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应以生态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生态学途径,充分发挥滨水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力求创造多样性的生物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活动的舒适的亲水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要营造人性化的亲水空间首先应该了解人在滨水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人对水环境的感知途径和亲水行为的表现。
3.1.1 水系整理和水体设计
城市水系千姿百态、纵横交错。首先必须要对水系进行整理和完善,使之畅通和系统化、网络化。在充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水利、通航、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提出水系整理和完善的目标和具体方法。
3.1.2 护岸处理
对于护岸设计,既要追求竖直向上丰富的高差变化,又要有平面线形的顺畅自然,还要兼顾细部材料的合理运用,硬质与软质处理相结合,入水草坡与台阶相搭配,这样才能营造出给人亲近感的空间,从而吸引人们接近水,热爱水。
3.2.1 建筑布局
滨水建筑布局要保证城市公众主要观景点(如广场、水滨、步行道等)和景点(标志性建筑、山峰、水中岛屿等)之间的视线不被遮挡,保护和优化滨水城市天际轮廓线特征,注重城市肌理的延续,保持城市文脉的继承,最终达到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3.2.2 滨水建筑形态的控制要素
滨水建筑形态最重要的是要与水体的特征协调。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疏密都要进行针对性推敲。
3.3.1 设计原则
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以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3.3.2 水滨常用植物及配置方法
水滨植物种类繁多,配置方法也因目的和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植物的栽植形式有以观赏植物单体美为目的的标本式;以功能性为主兼顾观赏、保持岸带生态连续性的线性种植;以主题、组景为主的组团式;以乔木和草本结合,用于滨水开敞空间,突出视觉通透性的疏林式;体现滨水自然、生态、文化特性的群落式种植等。
3.4.1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道路的整合
交通立体化。为简化交通,应采用过境交通与滨水地区的内部交通分开布置的方法。同时滨水区作为吸引大量人流的地带,其停车场的位置、规模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设置大型街区。将被街道细分的小街区整合为大面积的街区,街区内只设人行道,将汽车道排除在街区之外。这样可以避免汽车道对行人的干扰。尝试着在滨水的特定区段组织超大街区,可以解决滨水空间的完整与组织交通的矛盾。同时采用人车共存系统也可以解决汽车交通破坏滨水区整体感的问题。
3.4.2 城市滨水区内部交通的组织
保证无障碍绿色步行空间。笔者建议:1)平面处理上要考虑实际道路的长度、方向、线形和状况。2)步行道的竖向设计主要原则是尽可能的避免悬殊高差。高差变化的处理,要求在步行交通必须上下起伏时,也最好采用坡道而不适宜采用台阶。3)注重滨水步道的多功能性。4)滨水步行空间的景观特色处理。沿水系各功能分区拥有的滨水散步道配合各区的设计主题应当采用相应的处理手法与风格。5)在步行空间的设计上,还要注意合理设置停留空间。6)要考虑建立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
自行车道。滨水空间以带状居多,岸带往往较长。从观景休闲的角度考虑,设计者总会设置一些距离较长的环湖或沿河自行车道,丰富滨水空间的使用方式和人们的亲水方式。
水上交通网。规划区内的水上公共交通一般可分为两个等级:1)水上巴士游览路线,主要是将与水有联系的重要景点串联起来;2)非机动船游览路线,主要适用于小型水面、河道,其规划设计一般较灵活。
城市滨水空间由许多设施共同构成,主要有服务设施、围护设施、景观设施等等。在设置这些设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兼顾到其自身的使用功能、美化功能和其对行为、空间的阻隔、引导和划分作用。
滨水空间的照明,要从总体上对滨水街道的线性照明、滨水公园的照明以及从街区到水边的道路照明加以规划。滨水空间是在照明方面具有有利条件的空间。映照在水面上的缤纷的光影是滨水地区夜景的魅力所在。为了很好地形成这种滨水景观特征,研究适合观赏对象特征的照明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要创造丰富的形态。既要创造适应多重特性的平面形态,又要创造满足观水需求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要重视桥空间的处理。桥上空间要利于观水,首先栏杆要通透、精致、轻巧,高度要适宜,其形态可结合桥整体的特点和文化信息设计;桥头建筑空间应当与桥体风格统一,尺度协调,并且与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吻合,具有地方特色;桥下空间要具有独特的观景视角,同时又与护岸和穿越其中的游步道紧密相关,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建立开放的、多层次复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成为近年来受到重视的公共空间。其景观设计应当是基于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层面上的、结合滨水带特有的地貌、生态、历史文化条件形成的综合性设计,它更注重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自身空间的营造、文化的体现和人的行为需求,并更强调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作为城市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活岸线的意义所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也开始进行此类项目的建设。许多项目给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正是笔者探索的意义所在。
[1] 李 栋.山东新泰滨湖片区域市设计实践[J].山西建筑,2010,36(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