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英
(乐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西乐平333300)
胸腔闭式引流术目的在于使气、液、血、脓等病理成分自胸膜腔内排出,恢复胸膜腔的密闭性并重建胸膜腔的正常负压,使肺复张,稳定纵隔,防止因纵隔过度移动及摆动造成循环系统障碍,甚至胸膜肺、休克发生[1]。乐平市人民医院自2008年起对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了改良,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使用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年龄22~76岁。肺癌恶性积液20例,自发性气胸者18例,结核性胸膜炎13例,细菌性胸膜炎10例,胸部外伤39例。
采用改良式胸腔闭式引流术。1)材料:双腔气囊导尿管(用于气胸引流);膀胱穿刺造瘘管(用于气胸或液气胸引流);中心静脉管,SIMS、PORT EX引流管(用于胸腔积液引流);开边针或静脉留置针,一次性无菌治疗包,一次性无菌负压引流器及3M医用胶贴。2)方法:根据胸片和体格检查选定穿刺点,在无菌操作下将皮肤划一约0.5 cm小口。将一次性使用的一体式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胸端嵌入开边针内,由开边针带导管从切口处导入胸腔,腋下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
本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引流效果满意,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2.8±1.6)d,平
均住院费用(3 593.0±226.7)元。与传统引流术(选取2005-2007年在本院行传统引流术的100例患者,一般资料与本研究100例匹配)的平均住院时间(22.4±1.8)d、平均住院费用(7 012.2±639.2)元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闭式引流的知识[2],使之了解此治疗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危险性,使之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者对胸腔闭式引流(胸膜腔内注药)治疗较积极地接受。对焦虑过度的患者予适当的镇静剂,亦是心理调治和胸腔闭式引流术前的一个重要部分。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询问疾病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所致的不适,应用暗示、诱导等方法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成败与术后护理有很重要的关系[3]。要求做到维持引流系统密闭,保持引流管通畅,力求三勤,即“勤挤捏、勤观察、勤检查”,避免引流管因阻塞、扭曲、受压、折叠、脱出等原因造成引流不畅。手术后应每30~60 min挤压引流管1次,防止管口被血块堵塞,以保证有效引流。
由于引流管的趋细化,伴随而生的引流物亦有改变,如生理盐水瓶等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和移动,更因其取材方便而变得实用。但引流袋对胸膜腔压力的动态观察不如引流瓶更准确。而生理盐水瓶的使用更强调引流管与引流瓶的固定和水封瓶的标记。引流瓶液面低于胸部60~80 cm。
胸膜腔闭式引流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物的量、色、性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观察水封瓶内液面波动情况是引流护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引流管水柱平静呼吸时波动3~5 cm,深呼吸时波动可达10 cm。术后早期波动幅度很小或无波动,提示引流管阻塞,应及时查找原因。
引流术后,如果血压平稳,无其他半卧位禁忌证,均采取床头抬高30°~45°半卧位,以利呼吸及胸腔引流。应注意在维持半卧位的原则下,床头抬高的角度不要求一成不变,可在30°~45°间不定时变换,以缓解长时间体位固定带来的疲劳。对担心引流管滑脱而怕翻身的患者,应鼓励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同时,对有背、臀部等身体受压部位间断给予皮肤按摩,以防褥疮发生。
无论因创伤、炎症,甚至癌肿等原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由于原发疾病的痛苦加引流术的创伤所带来的胸痛不适,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会带来一定影响,因之,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须予以科学指导。
2.6.1 呼吸道的清洁
由于创伤、炎症、肿瘤等因素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及排出障碍,呼吸功能的恢复首先有赖于呼吸道的通畅。因此,指导患者深呼吸、咳痰,协助自动咳痰有困难的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扶其坐起拍背。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对于胸部疼痛不明显时,指导患者吹气球锻炼肺功能[4],促进气血排出,恢复肺膨胀,消除胸内死腔。拍背时不宜用力过大,尤其有肋骨骨折患者,防止骨折端再次刺破胸膜及肺组织。
2.6.2 镇痛指导及镇痛剂应用
由于情绪、病情及引流置管的方法不同及患者的痛阈不同,引流术后的胸痛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并影响着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的康复。因此,解除疼痛的问题十分重要,术后有效镇痛,可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利于病情稳定。患者在咳嗽排痰时,轻按并固定引流管,防止因引流管摆动而引起疼痛。镇痛剂的适时应用,对咳嗽、排痰、清洁呼吸道、改善肺通气量促进肺呼吸功能的恢复都有着积极意义。
拔管前嘱患者深吸气,然后屏气拔管,立即用油纱布覆盖挤压插管处伤口,并结扎插管伤口缝线(如有预置缝线时),以防气体进入胸膜腔。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促、皮下气肿[5]等情况,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渗液等。
此法疗效好,操作简便易行,导管固定不需缝合,局部疼痛少,伤口不易感染,可用于气胸、液气胸引流。此法优点在于与传统的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管比较,组织创伤小,除经过皮肤皮下组织外,不必经过胸大肌、胸小肌等肌肉组织,仅通过肋间肌可达胸膜。另外,由于切口瘢痕形成于腋下,较隐蔽,患者心理负担轻,引流效果满意。
[1]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284.
[2] 陈梅娟.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的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杂志,2003,19(3):137-138.
[3] 冯晓红.胸腔闭式引流的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1,25(6):461-462.
[4] 李润润.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2):1446-1447.
[5] 丁珏,石增芬,丁薇,等.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中并发皮下气肿22例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