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梅
(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思想教育及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思想教育及相应的管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进而约束与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则系统地阐述了道德认知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他的理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与教师和成人一样,有自己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价值观的思维是建立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个体的认知水平,是道德水平的基础;随着认知的发展,道德水平也有可能得到发展。即,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以个体的认知水平为基础的,但道德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不能自然地引升德性[1]。
(二)个体道德发展的顺序和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品德发展具有固定的顺序和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2]。基于儿童和成人对“道德两难”困境的反应,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9岁以下)。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学生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①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学生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②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来确定,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2.习俗的水平 (10-20岁)。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顺从传统要求,附和大众意见,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从而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严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但把规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3.后习俗水平 (20岁以上)。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的境界。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①社会协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律但不囿于法律条款,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有其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收现实规范的限制[3]。
由此可见,个体的道德是从受外部权威控制到受内部道德原则支配,从他律到自律逐步发展而来的,最终自律成为支配个体道德行为的主要因素。
(三)个体道德发展的核心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发展的核心与重点。他认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关系密切,只有在成熟的道德判断下,才有成熟的道德行为[4]。
(四)个体道德发展的动机和动力
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个体自我实现和寻求社会接受的愿望。每个人都有发展道德的潜能和倾向。但道德发展的得最终结果不在于个体成为“好孩子”或“好公民”,而在于体会人类平等权利和尊重个人尊严等普遍性的公正性原则[5]。
(五)个体道德发展的途径
科尔伯格认为,“认知发展并不能直接导致道德发展,道德发展还需要一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刺激。科尔伯格称之为”角色承担机会。“角色承担对个体道德发展的作用在于:通过承担各种角色,道德主体的移情式理解能力和道德敏感性有所发展。”[6]也就是说,个体道德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获得较多的道德认知和对他人的更多理解能力而发展形成的。个体能否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能否直觉并体验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是否具有分享对方情感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从道德情感、认知及行为方面深化个体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实践道德行为的可能性。
科尔伯格系统地阐述了个体道德发展的整个过程,该理论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不管从宏观的方向方面还是微观的操作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思想教育。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个体道德发展是以个体的认知为基础,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我们要重点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使大学生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从而能规范其行为,使他们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针对 “问题”学生,我们要重视跟其进行思想沟通,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能够发现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最终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2.大学生管理的重心要从“他管”转向“自管”。从道德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一个过程。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恰恰处在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关键阶段。由此启示我们,对大学生的管理应从依赖制度或教师这种“他管”模式转向依靠自己的“自我管理”模式。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1.对大学生应实施分层管理。由科尔伯格个体道德发展的顺序及阶段,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在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实行分层管理,对还处于“他律”阶段的大一、大二学生,我们应注重从“他律”方面来管理,如我们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制定明确、具体的奖惩制度及日常管理规范等来管理。而针对处于向“自律”转变的大三、大四学生,我们应注重让学生进行 “自我管理”。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应重视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如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日常校园生活、事务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2.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肯定”教育。科尔伯格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动机及动力的阐述启示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我们要重点进行“肯定”教育。因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渴望自己年轻有为、学业有成,能够与他人和谐地相处,并最终获得他人与社会的接受与认可。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及管理时,一方面,我们应多进行“肯定”教育。另一方面,在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也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及取得的成绩。使其在心理及精神上得到满足与安慰,从而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我们的教育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再指出学生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就能够引起他们的深入思考,并最终使其能明辨是非。
3.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除了认知以外,还需要有“角色承担机会”。也就是说,个体道德是在认知的基础上,继而通过较多参与社会实践,承担更多的角色而发展形成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我们一方面应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可建立 “轮流当班干部”制度,使其他学生能够理解班干部工作的艰辛。另一方面,我们应鼓励大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从而促进他们的移情式理解能力及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4、要注重运用“说理教育”法及讨论法。科尔伯格关于个体道德发展核心 -道德判断的阐述告诉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并运用“说理教育”法及讨论法。因为这些方法的运用,首先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继而能促使学生做出有效地判断,即最终能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首先,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说理教育”法。在运用“说理教育”法时,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我们应坚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教育,这样一方面更能使他们信服;另一方面,能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其次,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我们应多运用讨论法。在运用讨论法时,注意最好把思想认识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这样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最终完善其认知结构,对事情做出合理判断。
5.在思想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 “自我反思”教育。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个体道德行为最终是受个体的道德自律控制的,即个体按照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避免自己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因此,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评价。并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之后进行自我强化,即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进行自我肯定和奖励,而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自责与相应的惩罚。通过这种 “自我反思”教育,我们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培养他们的道德自律能力。
[1][4][5]史颖.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我国开展德育工作的启示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46.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33.
[3]教育心理学编写组.教育心理学 [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163-164.
[6]罗箭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J].2010,(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