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丽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沈阳110024)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在不断上升[1]。鉴于此,笔者对本院分离的56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菌株来源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微生物室从各临床科室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567株,其中2008年分离138株、2009年分离186株、2010年分离243株,分别来自于痰液443株、伤口分泌物67株、尿液17株、血液11株、其他标本29株,分别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216株、呼吸内科114株、神经外科101株、其他科室共123株。
1.2 方法 将567株鲍曼不动杆菌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中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为药敏质控菌株,结果判断按CLSI2000标准进行。
2008年分离的13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者分别为 60(43.5%)、61(44.2%)、65(47.1%)、48(34.8%)、64(46.4%)、83(60.1%)、90(65.2%)、87(63.0%)、64(46.4%)、65(47.1%)、59(42.8%)、89(64.5%)、0、0 株,2009 年分离的 186株中 分 别 为 86(46.2%)、91(48.9%)、87(46.8%)、71(38.2%)、97(52.2%)、117(62.9%)、121(65.1%)、116(62.4%)、90(48.4%)、98(52.7%)、80(43.0%)、123(66.1%)、2(1.1%)、2(1.1%)株 ,2010 年分离的243 株中分别为 119(49.0%)、123(50.6%)、118(48.6%)、92(37.9%)、139(57.2%)、171(70.4%)、167(68.7%)、159(65.4%)、118(48.6%)、117(48.1%)、109(44.9%)、168(69.1%)、5(2.1%)、5(2.1%)株,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本院2008、2009、2010年每年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分别为138、186、243株,分别来自于痰液、伤口分泌物、尿液、血液等;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可能与这三个科室所收治的大多为危重患者有关,且与手术创伤、气管内插管、呼吸机的使用和进行各种介入治疗较多有关。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和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更易受到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这是因为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导致机体内菌群失调,体内各种条件致病菌繁殖而发生感染;而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原发疾病多而较重、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出现医院内感染。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已经越来越严重。本资料显示,本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氨曲南、环丙沙星耐药率均在40%以上,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在60%以上。该菌仅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较低。可见,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可供选择的抗生素非常有限。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包括外膜蛋白表达减少,外膜通透性降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缺失,产 β-内酰胺酶、Amp C 霉和碳青霉烯酶等[2]。因此,在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鲍曼不动杆菌的易感人群,特别是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长期住院患者和老年患者;避免喹诺酮类及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等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并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1]张晓兵,龚雅利,刘智勇,等.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28-430.
[2]刘丁,黄鑫,陈萍.鲍曼不动杆菌产AmpC酶的检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