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伟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300192)
腰疝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腹壁疝。2007年3月~2011年4月,我院采用全腹腔内修补术治疗疝环最大经≥4 cm的腰疝1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54~87岁。术前CT检查测量疝环最大径4~13 cm,腰上三角突出10例,腰下三角突出4例。曾行肾脏手术6例,有腰部外伤史2例。
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全麻。根据腰疝大小选择经疝表面的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找到并打开疝囊,检查疝内容物,如为脂肪组织则予以切除;若有肠管则需充分分离肠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然后予以还纳。选择合适大小的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置入腰疝缺损处腹膜深面,其聚四氟乙烯面对腹腔内,补片边缘至少超过疝环5 cm,间隔3 cm用钩针贯穿腹壁全层引丝线,将补片缝合悬吊在腹腔内,线结打在皮下。术中保证补片充分展平,避免过度松弛。用无损伤缝线围绕疝环边缘将补片再缝合1圈。放置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待引流量<10 ml/d,拔除引流管。术后使用腹带3个月。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50~90 min,术后4~17 d拔除引流管。1例失访。13例随访1~49个月,其中1例术后经CT检查证实腹壁膨出,予腹带包扎治疗;1例腹壁浆液肿,保守治疗痊愈;11例恢复顺利;接受随访者腰疝无复发。
讨论:腰疝是指脏器或脂肪组织通过薄弱或缺损的腰三角间隙膨出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少见的腹壁疝。尽管早在17世纪即有腰疝的报告,但因发病率低,临床治疗经验相对不足。腰疝常见发病原因:①老年人腰背部肌肉薄弱或萎缩;②腰背部外伤或腰部手术造成局部肌肉神经受损、血运障碍或伤口感染;③先天性腰三角间隙发育异常。鉴于腰疝有高达25%的嵌顿率[1],所以除少数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例采取腹带包扎治疗外,均应手术修补。传统的修补方法是利用自体组织直接缝合,但只适用于疝环较小的腰疝。本组14例疝环最大经≥4 cm,全部采用合成补片全腹腔内修补术,13例接受随访者疝无复发。手术要点:①术中补片尽量展平。②术中常规放置引流管,待引流量<10 ml/d方可拔管,若拔管过早,容易出现腹壁浆液肿。③术中发现有腹腔粘连者,可先仔细分离,避免副损伤,若粘连严重,建议改用其他方式修补。
[1]Teiblum SS,Hjorne FP,Bisgaard T.Lumbar hernia[J].Ugeskr Laeger,2010,172(12):968-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