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静 郭胜忠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贫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探析
何 静 郭胜忠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维系高校稳定,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对贫困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特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解决这个特殊群体就业问题的新思路,以期实现贫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贫困毕业生;分类指导;特殊问题;宏观对策;微观对策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5年公布的《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困生为5%-10%左右。”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人,按贫困生2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130万贫困毕业生进入社会,面临就业。然而,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有着特殊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与困难。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如何帮助贫困毕业生认清就业现状、端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做好职业规划、找到适宜工作,提升贫困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是各高校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到就业市场中所有毕业生无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外,还存在着因其群体特性而带来的系列问题。
(一)经济问题
经济困难是摆在贫困毕业生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越来越高昂的求职成本,贫困毕业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费用支出,有些贫困生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另外,当出国、考研深造正成为一种趋势,成为毕业生延缓就业或更高层次就业的一种选择时,许多优秀的贫困毕业生却因“读书无钱难,无钱难读书”的窘境,不得不在叹息中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经济困难减少了贫困毕业生求职的机会,缩小了就业的渠道,降低了就业的几率。
(二)观念问题
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已经给了贫困生深深的印记,而祖辈们赋予的光宗耀祖的使命使得他们毕业时不愿意回到家乡,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许多贫困毕业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绝好机会,希望一锤定音,找到好工作彻底“跳出农门”,因此出现有业不就,挑三拣四的现象。除此之外,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负债,以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得不把高薪、高待遇等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加剧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三)心理问题
贫困毕业生往往自尊、敏感同时又自我封闭。当处于学习、经济、情感及就业等多重压力下,一些贫困毕业生因缺乏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准备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诱发心理问题。这种相对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利于他们就业,使求职道路雪上加霜。
(四)社会资源问题
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贫困生的父母社会地位一般都不高,社会关系少或者过于简单,因此毕业生无法得到来自家庭的就业信息支持,从而减少了就业的途径。加之,由于性格原因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毕业生在校期间无法很好地利用“地缘、学缘、血缘”关系为自己争取人脉支持,社会资本的贫乏,使贫困毕业生处于就业的劣势、弱势地位,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贫困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就业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就业靠一己之力的私立救济十分困难,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公力救济。要在“以毕业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指导下,制定措施得当、指导有力的公力救助对策,既要有针对全体贫困生的宏观帮扶政策,又要有面向不同类别的“分类”微观指导方针,切实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贫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宏观帮扶政策
1.齐抓共管,促进贫困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内部应发动各方力量,由各学院学科带头人牵头,有侧重地加强对贫困生的专业技术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由学工部、团委牵头,发动更多贫困生加入学生社团,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等活动,提升贫困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由学生辅导员引领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与社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活动,达到全方位锻炼能力,完善素质,储备职业能力,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应对。多个抓手共同使力,促使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三级体系,保证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活经历给贫困生成长成才带来的负面作用,建立起“校、系、班”三级心理保健体系,对贫困生群体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辅导、教育和监控。同时,采取群体辅导与个别辅导、障碍性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纠正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偏差,帮助其调整择业心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承接下一轮的职场考验。
3.完善制度、提升服务,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物质保障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等制度,帮助贫困毕业生改善生活环境,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解决贫困毕业生因经济紧张而造成求职困难的局面。同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各种优惠制度,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信息查询、简历发布、网上远程面试等服务,免费为贫困生发放大型招聘会门票等。切实降低其择业成本,做好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其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4.上下总动员,拓宽贫困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高校应积极开发和完善以就业信息网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在全校上下,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利用各自人脉关系为贫困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除此之外,密切联系校友,同校友创办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其变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帮助贫困生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抢占市场先机。
5.深化就业指导,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从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传授、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分析等途径来帮助贫困毕业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现实的职业需求,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摆脱求职中的盲目性,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以健康的择业理念做出职业取舍。
除上述宏观政策的积极实施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微观“分类指导”方针的作用,即根据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性别、个性倾向等将其进行分类,并制定详细的就业指导方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分类微观指导方针
1.基层就业
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肯吃苦、好钻研、熟悉艰苦环境的特征,如能到基层发展,一定能很快适应并且可以大有作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引导有基层就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参加“选调生”、“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活动。通过校刊、广播、网络、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出台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邀请先进基层工作者来校进行报告,加深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内容的了解,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增强基层工作的信心;同时建立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定期联系制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各方面的指导。
2.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有考研愿望,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机会的基础学科贫困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向他们详细介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政策内容和具体安排,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同时联合学院、系部为他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这样既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为贫困毕业生今后重新就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报考研究生
对于有浓厚科研精神、学校成绩优异和强烈考研愿望的贫困毕业生,高校应通过减、免学费等措施,积极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帮助毕业生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继续深造,通过升学分流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号召研究生导师带领这些毕业生尽早进入项目组,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
4.创业
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高校应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贫困生创业扶持,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另外,在创业项目的选定上,高校相关科研部门或学生创新团队应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供创业者参考。同时,由高校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积极关注和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为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实在的保障与支持,排除他们创业的实际困难。
5.应征入伍
在贫困男性毕业生中加大对应征入伍政策的宣传力度,免费为这些毕业生发放《入伍预征政策公告》、《政策解答》等手册。同时,主动联系当地兵役部门,深入院系,举办入伍政策专场宣传会,让毕业生熟悉国家在学费返还、优先提干、升学优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动员优秀贫困毕业生积极报名应征,解决他们的实际就业问题和经济难题。
6.“点对点”帮扶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做好贫困女生的专项就业指导,使她们及早了解就业面临的问题,调整心态,做好准备。同时,应花大力气专门联系各行业中一些工作强度和流动性较小的单位或部门,如后勤、文秘、行政等,作为解决贫困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一些长期合作的单位,还应进行重点推荐贫困女生的工作,以“点对点”的形式,切实提升贫困女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总之,为实现贫困毕业生的高数量、高质量就业,各高校要积极思考,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机制健全、措施得当、指导有力的贫困毕业生就业新局面,确保毕业生能通过绿色通道“进得来”,“不退学”,并且“不失业”。
[1] 曹晓媛.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2] 张小洁.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初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3] 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 胡解旺.一般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探微[J].青年探索,2003,(5).
2010-11-20
何静(1984-),女,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