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陆平 付 麟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刘陆平 付 麟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其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针对专业基础课《电工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内容抽象、教学难度大等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工作项目,来提高教学质量,符合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学结合;电工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制度保障和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1]。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工学结合”能使学生贴近企业,也能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可靠的途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特别是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实际的职业环境。因此,职业教育强烈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2,3]。
《电工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是学生步入电子世界、遨游电子知识海洋的入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课程。它具有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而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正确掌握,因此,实训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改革中必须特别注重实训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造。应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在《电工学》课程中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是可行和有益的[4]。
围绕课程目标我们进行了“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教学”改革,即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技术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将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
1.重构课程模块,变原来的按理论体系划分为按应用能力划分。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本着“必需、够用、管用”的教学原则,沿袭“需求——动机——行为”的驱动途径,重构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以任务为载体,将知识、技能及实用的技术贯穿到各个合作项目中,每个项目分为几个模块,对一个典型的电子电气产品进行研究与制作。共设置了“家庭用电线路的设计与安装”、“变压器的应用”、“电动机的控制和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电梯的应用与维修”、“电工测量”和“安全用电”等6个项目。每个项目分若干个工作任务,例如“家庭供电线路的设计与安装”分为三个任务:家庭用电电路的计算与分析、家庭用电电路中相关器件的选择、家庭用电线路的安装。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大纲和考核方法,促使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4]。
2.统筹安排CAI和传统模式教学,创建“《电工学》课程基础教学平台”,并且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借助CAI,运用仿真软件、音视频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制作教案、电工演示模型、解题指导等电子课件;建立教学网站,鼓励更多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研究,同时也可加强教师与学生及外校同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又不依赖于CAI,因为过多关注形式的变化,而忽略内容本身,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下降。为此,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将传统板书、CAI、问答等多种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达到扬长避短,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5]。
3.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强调“工学结合”。为适应职业教育需要,每一教学内容均由学生在实训设备、工业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电气测量方法、技能训练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工学》课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为今后专业学习、现场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4.改革教学形式,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增加专题、讲座等非正式课程。一方面,通过实习和企业参观,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和应对未来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反映本专业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的讲座、专题,促使本门课程的建设兼具系统性、先进性。
5.改进考评方式,采用“双考核”制度。变原单一的试卷分数考核为学生的成绩由实习绩效考核与学校学分考核两部分构成,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个人素质)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一方面,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权益相一致;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的培养活动得以保证。
传统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在《电工学》课程实行“工学结合”教学时,还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6,7]。
1.合理选择“工学结合”企业。在选择学生“工学结合”的企业时,既要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兼顾该课程学习的需要。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特别是方法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实际的职业环境。既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职业道德等。
2.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应邀请“工学结合”企业的有关技术人员,针对各单位的情况,共同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把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地整合。考核方法也作重大调整,将原来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改变为侧重于对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核。
3.认真编写课程校本教材和配套的学习指导书。针对“工学结合”的特点,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从实际应用出发,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突出基本概念、主要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舍弃烦琐的理论推导,列举大量的应用实例。教材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能较好地满足“工学结合”阶段学生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便于自学,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还应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书,来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
4.校企合作,共同教学。特聘实习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为学生的校外导师。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了解设备。学生也可在自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请教校外导师来完成各部分的调研报告和作业,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成功中体会喜悦。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相信这种教学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并运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充分地利用生产实践岗位有机地融合课程理论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还将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10).
[2]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16).
[3] 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7).
[4] 仲小英.项目导向下的“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电工技术”教学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5] 杜长强.高职院校电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6).
[6] 奕一凡.走“工学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7] 梁春.关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
2010-12-15
2009年江西省级教改课题: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XJG-09-34-5)
刘陆平(1966-),男,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方向的研究及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