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慧,高 岩
(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哈尔滨 150027)
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换探析
刘敏慧,高 岩
(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哈尔滨 150027)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了教师互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出师生互换最终形成课堂教学最优化发展的结论。
大学生;心理学;师生互换;兴趣
英语学习效果与兴趣关系密切,教学过程中,兴趣具有选择性。从外界各种刺激对象中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这一心理作用正是兴趣的动态侧面[1],从现实的心理过程看,伴随着选择这一行为而诱发并强化兴趣。而如今英语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学习上的惰性,就是因为他们自发性选择机会太少的缘故。现行的课程和教学制度,过分强调统一化,规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师、学习规定的内容、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也使老师无暇顾及学生,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兴趣和动机的产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多种心理问题,如厌学情绪,继而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不能以单一传授知识为目的,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交换教师可缓解这方面的矛盾问题。因此我们尝试在英语教学中某一阶段进行师生互换,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人际交往角度分析,课堂师生关系,实质上反映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反之,如果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会疏远、淡漠甚至中止。当然,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疏远、淡漠关系,甚至敌对关系,都是以情感为中介,以个体的好恶为立足点对对方趋利避害所选择的结果,反映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语言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说话所传递的全部信息中,55%是靠表情和体态,38%靠声音,即语调,只有 7%是靠言辞。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于人的认识过程较短,很容易熟悉某个人,若课堂长期保持固定教师授课,教师与学生各自心理上均有一个固定思维,其中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评价。师生双方的情感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事物分析的习惯思路,会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作用、双向交流过程。教师只有将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作用于学生,才能真正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要在学生面前展示,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与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只满足于用一种固定而单一的方式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而没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那是无法培养创新能力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反应。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具备各自的特点,这种现象同时影响学生的思维,简言之,长期固定的授课教师培养出学生的思维大多为相近模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与“因材施教”理论相悖的局面。
在课堂集体这个特殊的团体中,学生由于学习知识的缺乏,在课堂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组织设计等信息方面处于弱势,从而在这个学习集体中必然要受到来自教师的引导,从而被动地处于一个被领导、被引导、被帮助的地位[2]。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学生要完成学习的任务,在课堂上,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不要总用同一套教学方式,即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如教学中保持句式的本质属性不变,对原句式进行适当的改造拓展与延伸。从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出发,介绍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教唱英语歌曲,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类似这样的教学适于同学们采取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课堂表现与学生的个性特点、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及课堂环境等因素有关,而学生的心理状态更会直接影响到其课堂上的表现。
通过对学生前四个单元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使用情况看,学生在学习到第三个单元时开始产生惰性。高达 76%的学生出现了以下情况:笔记少而混乱不准确,课本中语言点的学习分析没有,本单元后和练习册中的习题空白。第四单元的学习情况更不理想。所以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一个教师连续授课达到 15~20学时就应该交换教师,以免学生的惰性继续延续,影响学生的学习。
我们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入手来分析其课堂学习的心理活动,进而找出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心理因素,以期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况,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互换教师前:只有 30%的学生上课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参与课堂活动;40%的学生上课时感觉紧张,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对课堂发言有恐惧心理;30%的学生听不懂课,害怕老师的提问,不愿意学习英语,存在逃避心理,躲一次算一次。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是指学习者需要运用外语或第二语言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担忧。大量的研究证实[3],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但高度焦虑却会使学生回避学习,因而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降低其情感焦虑,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互换授课教师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的学生上课时感觉愉快,其他同学的焦虑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以前英语课中想回答但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现在也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堂授课气氛融洽,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查结果反映出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心理活动,即教师从交换授课对象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教学方法、个人形象、课堂组织、教学环节等方面会加强准备;同时不同群体的学生能给同一教师以不同的启发和教学灵感。从学生角度分析,在本班级学习同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班级比较,有了解其他班级授课情况的欲望。在交换教师后,原教师所施加的课堂管理上分值制度的压力减轻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愿意接触教师,课堂互动效果非常好,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鼓舞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教师互换方法对师生互动关系和营造健康活泼的课堂心理氛围有较大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来自师生双向的可理解性输入,另一方面在于它切实地激励了学习者产生在课堂上自发地与老师进行交流的心理效应。目前,课堂学习仍然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对课堂的依赖性相对较大,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在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的传授对象,极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均在紧张、愉快、充实的课堂环境下成长,最终形成课堂教学最优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1]张瑞懿.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30-31.
[2]胡晓松.课堂学习团体的几个社会心理学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33-34.
[3]王凌飞.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心理探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90-91.
D isscussion on Teacher2student Exchang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 I U Min2hui,GAO Yan
(Foreign LanguagesDepartment,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
W ith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certain analysis is made con2 cerning the teacher2student exchang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nglish study interest i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2 ogy and the conclusion ismade that teacher2student exchange will ultimately lead to the best teaching effect.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y;teacher2student exchange;interest
H319;G642
A
1001-7836(2011)02-0051-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21
2010-06-11
刘敏慧 (1976-),女,辽宁开源人,讲师。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