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君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如何正确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吴旭君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取向和发展途径,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正确地理解“教师专业化”并实现专业化发展有所帮助。
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人们对各类教育质量的不断关注和重视,“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如今它已经成为构建与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战略措施之一,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虽然经常提到“教师专业化”这个词,但事实上他们对它的理解却相当模糊和偏颇。因此,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化”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以帮助大家正确地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更有效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中,历代都没有设立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直至 20世纪初的清代末年,中国才打破这种传统局面,正式建立师范教育制度,由学校统一培养教师[1]。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提出“教育工作应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及共同的责任感。”1993年,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和逐步实行“教师聘用制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日益重要,我国也正逐步加大教师专业化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一)专业、专业标准和专业化
“专业 (profession)”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原始的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与专业相对的是行业,包含着中世纪手工行会所保留的对其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控制,只能传授给本门派的人的神秘色彩。德语中专业 (beruf)的含义是指具备学术、自由、文明特征的社会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对专业的解释是:“(1)高等学校的一个系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3)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专业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业者精湛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一种服务或奉献,它在这里仅是社会学术语,而不是教育学“学科专业”中的概念[3]。
现在人们习惯于按照专业达成的程度把职业分成三种类型:专业职业 (如律师,医生),半专业或准专业职业 (如护士),以及非专业职业 (如售货员),显然对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素质要求更高。而人们提出的专业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如里奇(Rich)认为各专业总体上表现的特征有:(1)高度一般化和系统化的知识;(2)长期的专门化的智力培训;(3)基本上属于智力活动;(4)为提供某种独特的社会服务进行组织;(5)控制入职和解职的标准;(6)推行专业伦理规范;(7)准予广泛的自主性[4]。在众多的观点中,奥斯汀的论点更具代表性,他根据权威的研究成果,概括了专业的特征体系,并指出其中四项是最重要的专业标准:(1)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2)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3)对于职责范围内的抉择有自主决策的权力;(4)相当高的社会声望以及经济地位[2]。
对另一个概念“专业化 (professionalization)”的理解相对简单,它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其判断依据是达成专业标准的程度。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专业标准逐步发展并成熟。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群体成为教学的专业人员并且在工作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表现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可以说,现在教师专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是一个部分的而非完全的专业,正在努力朝着完全专业的方向前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5]。目前,一般国内对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这样认识的: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是相通的,都是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前者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化提升,后者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类理论基础
由于所秉承的理论基础和论说立场等的不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也各有不同,当前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可归结为三种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在支持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学者看来,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最重要的,一是自己拥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二是有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这种观点认为,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是教学中最为基本的两类知识,因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向专家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这也是正规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所常常采取的策略。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倡导者强调对“实践”的关注,主张促发教师的“反思”。实践和反思的目的不在于注重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检查和总结,促使教师对于自己甚至相关的专业活动等进行不断深入的理解和改进,以促成所谓“反思性实践”的追求。这种取向带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个体或合作行动,可运用于校本培训中。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赞同者主要关心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教师并非孤立地存在,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教学风格等个人化东西的形成,既依靠教师个人实践,也依靠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和帮助。因此,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等都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发展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的条件。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教师的职业价值和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看,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给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也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在当代教育历史进程中,教师已经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在专业发展的路径上教师的主体地位、精神和意识得到了时代的推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将对 21世纪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意味着要教师逐步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专业素质和教学行为也需要不断调整、完善,重新审视评估和接受挑战的考验。
对于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师素质结构要求,人们也是众说纷纭,界定并不统一。从根本上讲,一个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求:
(1)专业知识,主要涵盖一般性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教学技巧知识和青少年发展知识。
(2)专业能力,主要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3)专业精神,包括师德规范、职业态度和价值观、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一般来说,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进入师范教育前的影响因素,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以及任教后的影响因素。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专业化实际上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专业化是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进行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师专业发展则是学校和教师个体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更具体的操作。对国家而言,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需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不断地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同时,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场所,尤其能促进教师任教后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师范教育,二是教师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发展。
(一)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责任
师范院校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阵地,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由师范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教育系统对教师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也意味着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教师专业化”给高等师范院校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课题,同时,对师范生实施专业化教育,也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对师范生实施教师专业化教育,例如,《师范教育司2005年工作要点》指出:“支持师范院校综合性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培养培训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有一点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在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和重构中,地方高师院校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成为教师教育体系的中坚和主体,地方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总体说来,地方高师院校基础薄,起步晚,要对师范生实施专业化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因此,如何加大师范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力度,以应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已经成为地方高师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只是教师教育机构和培训的任务。新教师教育观认为,中小学不仅是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产品”的使用者,而且也是“产品 ”的“维护者 ”、“保养者 ”和“更新者 ”;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中小学的责任,“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者们对候选人培养、教职员工的发展和学生学习享有共同的责任。”[6]大学侧重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中小学是教师实践基地,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现代学校管理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场所。美国霍姆斯小组(Hol mes Group)在《明天的教师》中提到:“我们的目标把我们从未来教师进行学习的大学,引入他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学校。学校和大学一样也是教师们学习的场所。”[7]
因此,中学应该认识到中小学对于教师专业化所起的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规划重点之中,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功能,学校工作的重心,各方面的工作的规划与实施都应该注意不断改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广大的中学教师更应该时刻地注重自身素质在工作中的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的一轮轮改革,在教学一线实施相关的教育的政策,在实践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8.
[2]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50.
[3]刘晓保,杨若凡.教师专业化含义及标准 [J].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3):60.
[4]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2003,(1):8-9.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6]傅树京.中小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J].当代教育科学,2003,(7):39.
[7]范宁,编译.霍姆斯协会报告:明天的教师 (1986)[J].外国教育资料,1988,(5).
How to Understand“Teacher Specialization”Connotation Correctly
WU Xu2jun
(NanyangMor mal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This paper reorganizes the concepts“teacher specialization”,“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and so on,introduces the basic orientation and themain developmentway of teacher specializ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ru2 ly understand and practice“the teacher specialization”.
specialization;teacher specialization;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G451
A
1001-7836(2011)02-004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17
2010-08-23
吴旭君 (1979-),女,河南唐河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