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庚成
(陕西省镇安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陕西镇安 711500)
杜仲是我国特产的经济树种,也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以树皮入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等功能,又是天然的抗衰老药物。除树皮供药用外,其叶、皮及果实含有硬性橡胶,性能优于天然橡胶,是我国第二大橡胶资源,这种胶是国防、化工、电器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发展杜仲生产前景广阔。但由于我们过去多采用砍树剥皮,加上剥皮技术不当,致使杜仲资源日益减少。为此,近几年对杜仲环状剥皮再生新皮的方法试验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保护了杜仲资源,又增加了产量,实现了一株树上多次剥皮的愿望。现将杜仲树皮的采剥与加工技术总结如下。
首先,要准备好剥皮工具,主要有剥皮刀(电工刀或切接刀)、塑料薄膜、捆扎绳等。要求刀要锋利,手和工具都要用酒精消毒。第二,进行资源调查,摸清有多少可以采剥的,分布在什么地方。
以每年6~7月剥皮为佳,因此时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树木生长旺盛,体内汁液多,易剥皮,树皮再生力强,有利新皮再生。时间最好选在多云或阴天,不宜在雨天和炎热的晴天及有风的天气剥皮,如果是晴天宜在下午4:00时以后进行剥皮。
用切接刀在树干分枝处的下方,绕树干环切一刀,在树干基部离地面10 cm处同样又环切一刀,再在这两个环切口之间从上向下垂直的方向纵切一刀。在环切和纵切时要注意,不可用力过大或切得过深,只切断韧皮部,不伤木质部为宜。然后从上而下小心撬开树皮,向树干一侧或两侧往下撕开,随撕开随切断残连的韧皮部,尽量不伤木质部和形成层,至树皮完全剥离时,取下树皮。
(1)应选择树干挺直、生长势较强、生长旺盛的杜仲树,再生新皮的效果较好些。
(2)剥皮季节和时间必须按前面的要求选择时机。如果天气干旱,应在剥皮前3~5 d适当灌水,以增加树液。这样容易剥皮,形成愈合组织能力强,剥后成活率高。
(3)剥皮入刀手法准,动作快,不能用刀或手等工具触及裸露的木质部,以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
(4)雨水多的地区,避免在雨天剥皮,剥皮后还应采取防雨措施,以免雨水带菌感染愈伤组织。
(5)避免烈日曝晒。剥皮后及时用薄膜包扎剥面,也可以将原皮轻轻复原盖上后包捆,隔一段时间后,再将原皮取下加工。
一般剥皮后3~4 d表面呈淡黄绿色,表明已形成愈伤组织,会逐渐长出新皮。环剥后表面呈现黑色,即表明该处不能形成愈伤组织。若黑色部分呈点状条片状,则其它部分仍可以形成愈伤组织长出新皮,若树干一周均呈黑色,说明不长新皮整株死亡。
为了使杜仲树皮采剥后能尽快再生新皮,在养护过程中应注意四点:一是暂停喷洒农药。杜仲树剥皮后,树势会减弱,各种病虫害会乘机而入。此时喷洒农药会抑制新树皮再生,因此,这时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应采用生物防治为主,配合物理防治、人工摘除病叶、病枝等技术,暂停使用农药。二是保证水分供给。杜仲树剥皮后,树体内部水分通过暴露于空气中的生活细胞大量散失,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失水现象更为严重。而水分是树木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是植物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剥皮后必须保证水分供给,增加植物水分,以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有灌水条件的应适时灌水。无灌水条件的山区应通过修梯田、扩盘改土、种植绿肥、垦复、树冠下地面覆盖等蓄水保墒技术措施,以满足树体水分的需要。三是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并用“杜皮厚”喷洒剥面,促进剥皮愈合。具体方法是:树皮剥下后,要用干净的透明塑料薄膜将剥面包裹,薄膜大小应比剥皮部分的树干长,也比树干周长宽,在树干上、下部的留皮处用细麻绳绑住,绑时上部包扎要紧,以防下雨渗水,下部稍松,中间薄膜交口处用透明胶布粘紧,包捆12 h解开薄膜,用高效树皮愈合生长剂“杜皮厚”喷后及时绑上薄膜。以保持其相对湿度的需要。如遇高温天气包捆时间不宜过长,一旦发现有病斑应及时刮去,避免扩大感染。在阴天,无风天气,空气湿度达90%以上,并能维持2~3周也可以不包裹。四是防止害虫爬进剥皮区危害。可在树干剥皮的上下端,用50%西维因50倍液加0.5%的牛胶混合涂刷,以形成两个保护圈,农药勿喷洒在木质部,以免影响新皮的形成。
剥皮时由于不小心触及了剥面,或由于温度湿度的原因,杜仲再生新皮经常发生烂皮病。该病初期呈褐色斑块或圆形、椭圆形突起,形成好似烫伤的水泡,有淡黄色液体流出,其斑块逐渐向四周扩散,随后再生新皮呈黑色腐烂状,质如海绵,表面有一层灰色透明薄膜,后期腐烂部分干缩。木质部裸露霉变,不再生长新皮。当腐烂部环绕树干1周时,输导组织被破坏,植株当即枯死。
杜仲烂皮的发生与温度有关,当日最高气温低于22℃,烂皮病很少发生,当气温升至22℃以上时,剥面温度达到27℃以上(因剥面表面包有塑料薄膜,其膜内温度比外界温度高3~5℃)时开始发病,以后随气温的升高,烂皮病发生逐渐加重。5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渐减轻,7月中旬至8月中旬,虽然是高温期,但病菌自身在高温环境有越夏停止生长繁殖的习性,以此作为防治依据。
(1)选择剥面时期:选择7月中旬病菌越夏期和树木增粗生长期,进行剥皮再生作业,可减轻和避免再生新皮发生烂皮病。
(2)避免剥面受创伤:剥皮后做好保护措施,包扎材料要消毒、洁净、无损伤,避免再生新皮受损伤。另外,还要防止雨水或昆虫进入剥面。
(3)剥皮后勤检查:剥面有积水或昆虫进入,应及时排除。如发现烂皮病斑,用药棉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轻涂于病斑处,将剥面重新包扎好。
(4)解除包扎:新皮形成后,应及时解除包扎,以防止新皮因长期缺氧而坏死,招致病菌侵入。
将剥下的树皮用沸水烫后,两张内皮相对并压平,一层一层紧密重叠,平放在用稻草垫底的平地上,上盖木板,并加重物压实,四周用稻草围严,使其“发汗”。1周后,从中间抽出一张树皮检查,若树皮内面呈紫褐色,即可取出晒干,刮去粗皮,按规定将边皮修切整齐,即成商品药材,切下的边皮、碎块等均可供药用,不能丢弃。杜仲皮以皮张宽大、肉厚(皮厚)、完整、去净粗皮、断面丝多、内面色紫褐者为佳。
[1] 陕西省科学院.陕西中药材GAP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容辉.杜仲栽培与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3] 陈春合.杜仲高产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11):35.
[4] 杨继祥.药用植物栽培学习[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