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句中的焦点和背景

2011-08-15 00:46邱银香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主句焦点宾语

邱银香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分裂句中的焦点和背景

邱银香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认知语言学中的焦点/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通过对分裂句的认知分析,证明分裂句的生成符合认知语言学的突显原则,焦点/背景理论对于英语分裂句的语言信息组织方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焦点; 背景; 分裂句; 突显

Abstract:Figure/Ground theor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minence,and it shows human being's basic cognitive competence. Through cognitive analysis of cleft sentence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left sentences conforms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ominence,so Figure/Ground theory can well explain the ways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 cleft sentences.

Key words:figure; ground; cleft sentence; prominence

引言

英语分裂句(cleft sentence)作为一种句式结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们为了往往需要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英语分裂句便是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一种句法强调方式。许多中外语言学者从传统语法学等角度都对英语分裂句表现出了极大的研究兴趣,进行过细致的阐述。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句法、语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句法—语义的界面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焦点/背景理论对分裂句进行初步分析。

一、分裂句的结构及研究回顾

(一)分裂句的界定

分裂句是以it为引导词的强调句型。它的结构形式是: It+be的一定形式+中心成分+that/who-分句。国内外学者对分裂句也作出了各自的定义。最早提出分裂句这一概念的是Jesperson[1],他认为分裂句中的“it…be…that”是外位成分,其作用是突出句子的某一成分。这种句型之所以被称为“分裂”,是因为一个句子被分割成两部分,其中每部分带有自己的主语和谓语。Quirk[2]认为:“分裂句就是把一个简单句表达为一个主句加上从句的复合句。”我国语法书将分裂1句定义为一种强调句型,其语法结构为It+be的一定形式+ that/who-分句,它通过把句子的不同成分纳入表语位置达到对该成分强调的目的。[3]

随着语义学、语用学的发展,学者们在对英语分裂句的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分裂句是通过增大句子处理过程的复杂性”,“产生有标记的话语中心,为一定的语用目的和语义意图服务”。[4]

(二)分裂句的相关研究概况

传统语言学将分裂句解释为一个句子被It+be+…+ that/wh-结构割裂开来而形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拥有自己的动词。Quirk[2]和我国学者张道真、薄冰等人认为分裂句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结构形式,通过适当调整句子结构,句中许多不同部分都可得到强调,使其成为信息中心。分裂句可以用来强调除谓语之外的句法成分使之成为信息中心。例如,从(1)John gave Mary a handbag at Christmas.可以得到数个分裂句:

(1a)It was John that/who gave Mary a handbag at Christmas. (强调主语)

(1b)It was a handbag that John gave Mary at Christmas.(强调直接宾语)

(1c)It was Mary that John gave a handbag at Christmas.(强调间接宾语)

(1d)It was at Christmas that John gave Mary a handbag.(强调状语)

然而,传统语法对分裂句的分析只停留在句法结构上,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点是it be…that结构的语法性质及其作用。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探索出分裂句的深层结构及其相应的转换生成规则。转换生成学派学者认为英语分裂句是从wh-拟似分裂句通过规则派生而来。他们认为分裂句是一种的特殊的句式:形式上是主从复合句,意义上却是简单句,主句本身没有完整的意义,只有与从句结合以后,才表示完整独立的意义。这也是分裂句与包含定语从句的复合句的主要区别。同传统学派相比,转换生成学派对分裂句的研究有了些新突破。然而,他们与传统学派一样仍是从句法角度对分裂句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到分裂句产生的深层认知原因。信息结构学派通过分析分裂句的信息结构,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分裂句,也开始涉及到分裂句的语用功能。话语分析学派将语境纳入研究视野,开始关注分裂句的语篇功能。信息结构学派和话语分析学派在分裂句的语用研究上有所突破,但他们也忽视了人的认知能力对分裂句的产生和使用时的影响,也没有关注分裂句产生的认知机制。[5]

二、语言中的焦点与背景

(一)突显和认知突显观

认知语言学在研究语言时主要采取三种观点:经验观、注意观和突显观。突显(prominence)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事件所呈现的能引起认知主体注意的特点,它影响说话人的认知顺序,并最终影响语序的安排。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焦点,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空间关系中的突显原则同样适用于语言现象。突显观和注意观能够为句法结构信息的排列和选择提供合理的解释。[6]因为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某一情景时,选择哪个组成成分来充当主语要根据各成分的突显程度决定,处于主语位置的成分突显度最高。

突显包括客观突显和主观突显。从认知对象而言,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认知对象的有些部分可能突显,有些部分非突显。如太阳是晴朗的天空中最突显的事物,这就是客观突显。信息组织者按照事物的本身的突显性进行描述,在言语上就是客观突显。但是当认知主体(信息组织者)不关注天空的太阳,而是空中出现的飞机,此时路过的飞机就被突显了出来。由于认知主体的主观选择,忽视原本突显的事物而去关注原本非突显的事物,在言语表达层面上就是主观突显。

(二)焦点/背景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焦点/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theory)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始创,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他们认为,知觉场被分为焦点和背景两部分。焦点这部分知觉场,是看上去有高度结构的,被知觉者所注意的那部分;而背景则是与焦点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当我们以突显观为指导观去分析语言的句法结构时,焦点/背景理论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Talmy首先把焦点/背景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语言中存在着焦点和背景这一对概念。他认为语言中所有的空间关系都可以用一个实体(焦点)和另一个相关实体(背景)的相对位置确定。

自从Talmy率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焦点—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原则。Langacker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焦点和背景作了如下论述:“从印象上看,一个情景中的焦点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7]

在语言研究中,焦点-背景是一种认知模型,焦点是认知上较突显的说话者所要描述的对象,背景是认知上不太突显的环境。就认知语法而言,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中,主语即焦点,宾语为背景,动词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句法中的突显部分(焦点)一般是主语。选择不同的成分分作为主语,在认知上则会产生不同的焦点。下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2)a.Mary resembles my sister.

b.My sister resembles Mary.

上述两句是简单句SVO句型,两句在真值条件上是相等的,但语义上却存在差别。这是因为主语选择的不同表明了说话人(信息组织者)强调的部分的差别。英语中的突显部分(即认知心理上的焦点)常被置于句首而充当主语,可见焦点/背景理论中的突显原则可以用来解释英语的常式句。

三、焦点/背景理论分析英语分裂句

不少语言学者已经运用焦点/背景理论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其中有文旭、刘先清(2004)对倒装句的认知分析,余玲丽(2007)对英语关系分句的认知分析,谢艳红(2006)对歇后语的认知分析,张克定(2006)对存现句的认知分析等等。笔者将试图运用焦点/背景理论试对英语分裂句进行分析,以期从认知的角度重新解读英语分裂句。

分裂句是一种能够实现强调功能的句式,其产生受到突显观的影响。针对同一场景,不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分裂句进行描述呢?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的信息选择和安排都是由信息的突显度决定的。说话者的认知视角和所处的语境等都会改变相同信息的突显度。当信息组织者(说话者)根据信息的突显度对其进行语言加工后,同一信息内容就可能产生不同语言表达形式。

说话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预设来突显出不同的信息焦点。人们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灵活地使用分裂局对句子的不同部分进行强调(谓语除外)。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句子:(3)Mary sang a French song at the party.这是一个简单句,属于SOVA类型。该句以Mary为焦点,a French song为背景;进一步来说,Mary和a Fench song合起来充当焦点,at the party充当背景。因此,相对于Mary来说,an French song为背景,而相对于at the party来说, a French song又是焦点的一部分,在焦点/背景角色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简单的SVO句式中,主语是焦点在语言中的表现,宾语或补语是背景在语言中的表现,但是SVOA它涉及到焦点和背景的组合。

从Mary sang a French song at the party.这一简单句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分裂句:

(3a)It was Mary who sang a French song at the party.(强调主语)

(3b)It was a French song that Mary sang at the party.(强调宾语)

(3c)It was at the party that Mary sang a French song.(强调状语)

在句(3a)中Mary为焦点,放在主句中;而Someone sang a French song at the party充当了背景,位于从句中。该句说明说话者力图让听者关注该句的主语。

在句(3b)中,a French song焦点,放在主句中;而Mary sang at the party充当了背景,位于从句中。该句说明说话者着重强调该句的宾语。

在句(3c)中,at the party为焦点,放在主句中;Mary sang a French song充当了背景,位于从句中。该句说明说话者着重让听者关注该句的状语。

针对SVOA简单句Mary sang a French song at the party.我们发现只有一种焦点/背景关系分析,即主语和宾语合起来组成焦点在语言中的实现化,但是由它转换而成的分裂句却有多种选择。该句中的主语(Mary)、直接宾语(a French song)和状语(at the party)均有可能位于主句中作为语言中的焦点,而其它部分均位于从句中作为背景,可见说话者为强调不同信息而选择不同的成分充当分裂句的焦点,这也正是分裂句的独特之处。

简单句中的间接宾语、宾语补语等在一定的语境下也可能位于主句中,成为焦点在语言中的实现化。例如:

(3a)It was to the reporters that John released the president's illness last night.

(3b)It was the reporters(that)John released the president's illness to last night.

间接宾语用作分裂句强调中心的情况不太常见,但是分裂句中对介词间接宾语的强调还是比较常见的.(3a)是正式文体,(3b)是非正式文体,该句的词汇及语境可看出更适合采用第一种句式。在句(3a)和(3b)中,the reporters为焦点,放在主句中,而John released the president's illness (to)last night充当了背景位于从句中。说明说话者想强调间接宾语。

又如;(4)It is dark blue that we painted the kitchen.

在句(4)中,dark blue为焦点,放在主句中,而we painted the kitchen为背景,位于从句中。说明说话者意在强调宾语补语。

由此可见,分裂句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句式,通过句子成分的位置变化,句中的各个成分都可以成为焦点,正是这一过程使注意点集中在有标记的焦点上,从而使分裂句成为有标记句式,即变式句。符合语言常规的常式句比变式句所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少得多,因此取得的认知效果不太突出。相反,由于处理有标记句式付出了更多的认知努力因此更能吸引听者的注意。所以在句子结构中,说话者通常会采用分裂句将需突显部分加以强调,使焦点在语言中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分裂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重构,分裂句中的被强调成分是该句的焦点(figure),that或wh-等过渡词引导的分句则是该句的背景(ground)。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分裂句表征了人类作为认知主体是如何用语言主观建构经验世界的,体现了人类倾向于将想要突显的物体用作焦点这一特征,因此建立在认知语言学突显观基础上的焦点/背景理论对分裂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分裂句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其本质上遵循了人类的基本认知规律。

[1]O Jesperson.Analytic Syntax[M].New Y 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37/1965.

[2]R Quirk,S Greenburn,G Leech,J Svarti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Limited, 1985.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徐盛桓.论割裂句[J].山东外语教学,1987,(3).

[5]银珊.从突显观看英语分裂句的生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9-71.

[6]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7]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Grammar,volume1[M].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Figure and Ground in Cleft Sentence

QIU Y in-x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

H31413

A

1671-9743(2011)03-0092-03

2011-02-22

邱银香(1976-),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主句焦点宾语
焦点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宾语从句及练习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焦点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