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的“现实”基础与逻辑前提

2011-08-15 00:46谭忠国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灵魂观念现实

谭忠国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

民间信仰的“现实”基础与逻辑前提

谭忠国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

民间信仰中有大量的佛法道行、忠魂显圣以及地狱等描写,大多是虚构的,我们称它为“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生死轮回观念;“与神生活”,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离不开鬼神,与鬼神“生活”在一起或同一片天地。这些描写在作品中起到了多重作用。有的起着结构全篇的作用,有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有的影射着人世社会,起着警示人生的作用。

民间信仰; 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 生死轮回; “与神生活”; 作用

民俗文化中之所以有大量的佛法道行、忠魂显圣以及地狱等描写,在一般民众看来,大都有其历史事实和客观依据,有些也是传闻有据的。但实际上,很多是虚构的,我们称它为“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就是说这种依据和基础是虚幻的,但也符合逻辑。这些基础和前提大约体现在三个方面:1.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2.生死轮回观念;3.“与神生活”,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离不开鬼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创造”了鬼神,与鬼神“生活”在一起或同一片天地。如此看来,这些描写也就顺理成章、可以理解的了。

一、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民俗文化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之一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开始并没有灵魂观念,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原始先民起先对主体与客体,即“我”与万物并没有很明确的分别,对风雨雷电、万物生长与死亡等自然现象既非常好奇,又捉摸不透。于是经过长期的捉摸钻研,他们觉得万物能活着一定是体内有一种神秘的“东西”,而死亡时其外表基本上不变,那就意味着这种“东西”离开了。直到19世纪初,泰勒提出了“万物有灵论”才使得关于灵魂的研究比较完善起来。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葬仪表明,其时已有灵魂观念。考古发现,有的瓮棺上凿有小孔,可能是供灵魂出入之用。这是考古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原始的宗教观念的实证,由此推测,“灵魂”观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或晚期[1](P110)据放射性碳素测算断代 山顶洞人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那么,就可以大致认定华夏原始人大约在3万年前已经产生了灵魂观念。

泰勒认为原始人尤其关注并力求了解两类生理及心理现象:第一,是什么引起清醒、梦、失神、疾病和死亡?第二,为什么会做梦?他们的推论是:“每个人都有生命,也有幽灵”。[2](P351)死亡是因为某种生命力离开了身体;在梦中,人原地不动却可作长途旅行,与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见面谈话、一起做事,是因为人的“化身”在进行这些活动。这种生命力就是最初的“灵魂”观念。原始人把这种“灵魂”对象化、客观化,认为动植物及一切无生物、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于是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这种灵魂观念的产生主要得益于梦境,梦是灵魂的萌芽。

除梦以外,“未开化的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影子或映像当作自己的灵魂,或者不管怎样也是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3](P190)。人的影子也是构成原始先民相信灵魂观念的重要思想依据。[4](P67)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阳光之下人的影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影子是人的灵魂象征。弗雷泽说:“如果踩着了它,打着了它,或刺伤了它,就会像是真的发生在他身上一样使他感到受了伤害。”[3](P190)这一观念直到20世纪中期在世界许多地方仍比较流行。在我国南方许多城乡特别是少数民族中,还把影子当作人本身,对它保护有加,不准任何人踩踏。笔者所在的湘西地区至今仍有此俗信。对此现象,如果按照巫术中的感应律和相似律及原始思维中的互渗律,也不难理解。因为既然影子是人本身或者灵魂,它就会感应到身体内,也会与身体互渗,所以影子被踩受伤了也就是身体本身受伤了。有的地方还不止这种情况,甚至“如被别人或动物的影子触及,也会跟被别人或动物触及自己的身体一样造成危害”。[3](P193)当然,这种影子应该是比被触及到的人更加强大或凶恶;如果这种影子比较虚弱,反而会伤害影子本身。如果这种影子是善良的,则不会对被触及到的人造成伤害。如果相互触及的影子都是善良的话,则彼此不会受到伤害。

再次,人像(包括实像和虚像)对灵魂观念的产生也起了较大作用。这里的实像指除阳光之下人的影子之外的其他光照如烛光、灯光、火光等,使人产生的成像;照相机、摄像机所拍摄的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人像,如雕像、塑像等。虚像指人在镜子中或者水等透明液体里的成像。对实像的理解与对人的影子的理解基本相似,而对虚像的理解则比前两者更为复杂和惊恐。因为即使到了近代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镜中或者水里成像的原理也解释不清,那么对于原始人来说,就更加觉得神奇古怪,不可理解了。

法国学者布留尔甚至认为:“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原始人,甚至已经相当发达但仍保留着或多或少原始的思维方式的社会的成员们,认为美术像,不论是画像、雕像或者塑像,都与被造型的个体一样是实在的。”他还引用了格罗特的话说:“在中国人那里,像与存在物的联想,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真正变成了同一。特别是逼真的画像或雕塑像乃是有生命的实体的另一个‘我’,乃是原型的灵魂之所寓,不但如此,它还是原型自身。”[5](P37)因为人们“见过”或听说过画中人可以走出来,画中鸟可以飞走。

清代的慈禧太后就不让人给她照相,说是怕这样把她的灵魂摄走。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人仍然不在人前照镜子,不让别人看见自己在水中的人像,是为的不把自己的灵魂示人,以免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迷信的人认为,拍摄和制作的人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他本人,里面有其灵魂,并且一个人的灵魂有很多个,由此将同一个神像供在不同的地方都能显灵。这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绝大部分司机在驾驶室里悬挂毛主席像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毛主席是威力最大的正神,可以压倒一切牛鬼蛇神,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左传·昭公七年》孔颖达疏云:“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大戴礼·曾子天园》前进了一步,将灵魂与精气划了等号:“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这里的“神”和“灵”就是灵魂。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火”。有的认为灵魂是一粒很细的沙子。以德谟克理特为代表的唯物论者认为灵魂是最精细的原子。[1](P106)

泰勒认为,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整个宗教信仰之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全部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基本上用描述的方式为灵魂下了如此的定义:

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的影像,按其本质来说虚无得像蒸汽、薄雾或阴影;它是那赋予个体以生气的生命和思想之源;它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肉体并从一个地方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大部分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它同样也显示物质力量,尤其看起来好像醒着的或者睡着的人,一个离开肉体但跟肉体相似的幽灵;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它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2](P351)

关于这个定义,泰勒也承认并“不意味着普遍适用”,但他同时也认为“它已足以成为普遍采用的标准,随着各民族间或大或小的区别而变化着”。[2](P351)不过他对灵魂的看法已经得到许多学者和芸芸众生大部分人比较一致的认可。泰勒既指出了灵魂的物质性,更强调了其精神性,使人们觉得灵魂既虚无缥缈,又似乎“可感可触”,无处不在,显示了它对人的现实感和恐怖感。总之,这个定义抓住了灵魂的本质特性。但是,这个定义的疏漏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如说“它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就与大多数学者和芸芸众生的意见相悖。因为通常的说法总是认为,人死后灵魂就离开了肉体,它也像在阳间那样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着。这个世界或者是天堂,或者是阴间,或者是地狱。另外说灵魂“独立地支配着肉体所有者过去和现在的个人意识和意志”,也不太精准,同时有些武断。因为支配个人的意识和意志,除了灵魂即现在所说的精神外,还有其他方面,如人的机体、知识、环境等等。但尤为可贵的是,泰勒是较早对包括灵魂在内的原始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并富有成就的世界知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对后来者以很多启发。如恩格斯后来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就如此解释灵魂观念的产生:“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6](P223-224)总之,梦、影子和人像是灵魂产生的三个主要根据。

二、生死轮回观念:民俗文化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之二

生死轮回观念,是在“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又一个重要的宗教教义,说的是芸芸众生之“死”不是真正的死,只是表面上形体或肉体的“死亡”,其灵魂仍然活在另一个世界。例如一个人,到一定时候,又会附在一个婴儿体内,投胎转世,他(她)会重新复活。就这样生死轮回。起初是三世轮回之说,后来发展到十世,百世,千世,乃至无穷。当然作恶之人,在阴间就会受到惩罚,二世不可能“翻人身”,会变成牛马猪羊等,或耕地劳作,或被人宰杀。在轮回面前,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一切都是平等的,即便是天神地礻氏也不能脱离其所作之“业”。不管你是统治万民的皇帝君主,俯看众生的达官贵人,还是沿街逐村乞讨的孤儿乞丐,都不可避免地进入六道轮回中。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也叫畜生道)、鬼道、地狱道。大家都各随业力,自作自受,或人鬼互变,或升天为神,或变成牛马猪羊等。

当然,对这种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叙述了他的表兄安天石因病而魂至冥府,以是否有生死轮回请教管理生死簿的冥吏。这位冥吏是这样回答的:

有轮回,有不轮回。轮回者三途:有福受报,有罪受报,有恩有怨者受报。不轮回者亦三途:圣贤仙佛不入轮回,无间地狱不得轮回,无罪无福之人,听其游行于墟墓,馀气未尽则存,馀气渐消则灭。如露珠水泡,倏有倏无;如闲花野草,自荣自落,如是者无可轮回。或有无依魂魄,附人感孕,谓之“偷生”。高行缁黄,转世借形,谓之“夺舍”。是皆偶然变现,不在轮回常理之中。至于神灵下降,辅佐明时;魔怪群生,纵横杀劫。是又气数所成,不以轮回论矣。[7](P90)

纪晓岚说他的表兄本来不信生死轮回,这次病痊以后,逢人就说阴间官吏所言“凿然成理”[7](P90)。这里纪晓岚是借其表兄的经历和看法阐述他的生死轮回观。他认为福、罪和恩怨这三种情况在轮回之列,而不包括圣贤仙佛、无间地狱和无罪无福之人。神灵下降、魔怪杀劫,是气数所致。无罪无福之人如“露珠水泡、闲花野草”那样最终泯灭。这就有贫富贵贱的等级差别了。

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中,他还言之凿凿地举了个例子:

恒兰台之叔父,生数岁,即自言前身为城西万寿寺僧,从未一至其地,取笔粗画其殿廊门径,庄严陈设,花树行列。往验之,一一相合。然平生不肯至此寺,不知何意。[7](P512)

他为此评论道:“此真轮回也。”“轮回之说,凿然有之。”

佛教继承和改造了婆罗门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思想,但主张众生平等,不过现实中不一定平等,由此劝导众生苦修养性,广结善缘,以实现来生的幸福。佛教称人的一切行为、言语、思想为“业”,分别叫做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三业,包括善恶两面。人种下何因、作了何业,都会得到相应的报应。报应有三种形式,《涅木经》载:“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晋代释慧远《三报论》说:“《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8](190)相比较,慧远的三报论在中国更加流行,因为此说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得恶报,恶得善报”这一奇怪的不平现象。它昭示着人不要贪图一时之利,不要作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许三生、百生乃至千生都可报,并且作善作恶可能会受到加倍的报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某些人的侥幸心理。

这种报应观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天命观,注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或曰主体性。因为贵贱祸福、寿夭贫富都是个人自作自受的结果,而不是上天命定的。这与道教思想很相似。《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①。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8](P273-274)不过道教的善恶之报来得更迅急,是“如影随形”。使人不敢存一丝侥幸之心。同时它又给人以希望:虽说民间说人的寿命是阎王在生前就给定的,“未曾判生先判死”,“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放人到五更”,但行善天就会降福,人就会长命。

佛教的《三世因果经》举出了40来种现象,并一一解说因缘,如:“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最后的结论是:“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这是对六道轮回的具体生动叙述,起到了劝人自修、惩恶扬善的作用。

佛教的报应一般不会殃及他人,可是道教却有“子孙受报”的思想。佛徒因为出家,“四大皆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顾自己修行养性,所以善恶之报,全由己业。当然也有在家修行的。道教相比而言,比较重视家庭亲情和伦理关系。其教规还强调自己的言行不仅会自身受报,还会殃及子孙,这就与佛教“远报儿孙近报身”的观念一样了。基督教则明确宣布对人的报应由先知和耶和华来实行。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摩尼教徒认为:“罪孽深重者的灵魂迁入野兽体内,越是罪孽深重的灵魂,就越是迁入丑恶的兽内。谁要杀害家鼠或母鸡,谁自己就要变成家鼠或母鸡。”[2](P420)希腊神学家、哲学家尼撒的格列高利约写于380年的《论灵魂与复活》则驳斥灵魂轮回说,阐明基督教的复活观念。最后可望恢复当初死去的肉体。但他(她)得等多久呢?这就给人一种渺茫的感觉。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儒家、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观念。《尚书·汤诰》中云:“天道福善祸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乾·文言》道:“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民间流传甚广几乎老少皆知的《增广贤文》说:“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并谆谆告诫:“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但佛教的因果报应更加系统、具体。于是长期以来上至皇帝君主、圣贤哲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比较相信和接受佛教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佛道两教相同之处在于,不仅谆谆教导现实世界的芸芸众生,也彰显了阴间地狱的阴森恐怖,给人以强烈警示。这些观念深入、持久、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谈举止、民俗信仰,甚至社会结构和国家体系的方方面面。当然无神论者一直对这些观念持反对态度。

既然说生死轮回,那么对人人对于前世之事为什么没有一点记忆,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行善或作恶呢?对此,道教认为,人在投胎前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灵魂投胎前要经过酷热的沙漠,口渴难忍,饮用了“莫愁河”的清凉河水,才去转世降生,但是喝了“莫愁河”的水,就对过去的点点滴滴遗忘尽净。罗马人则相信人在投胎时所经过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对于前生往事再也记忆不起来。

佛教主张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隔阴之迷”。阴指的是“中阴身”,自人死断气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为“中阴身”。“中阴身”六根具足,状如五六岁的孩童,富有神通,能穿越铜墙铁壁,去来迅速,无所障碍,唯有雌性的子宫和佛陀的金刚座不能穿过。“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短暂者仅“二七”或“三七”日),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由于这个“中阴身”的隔离,使我们忘记了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所生。

看来这种报应观对人的警示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三、“与神生活”:民俗文化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之三

如果仅是生死轮回观念,还不足以使人有直接切身的感受。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与神生活”的观念和叙说,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关于原始思维“互渗律”的学说,就使人感同身受了。这里的“神”包括一切天神地礻氏和鬼灵。鬼又称鬼魂、亡魂、亡灵、幽灵、幽魂,有时也指一种神灵,并不是现在意义上贬义词的“鬼”,如屈原的《山鬼》就是一种神。卡西尔说:“宗教是不可能清晰和理性的。它所叙述的乃是一个模糊和阴暗的故事:人的罪恶和堕落的故事。”[9](P16)他指出,在斯多葛哲学中,“宇宙是一个伟大的‘神和人的社会’。‘与神生活’意即与他们共同工作。人不再是旁观者,就他的标准而言,他也是世界秩序的创造者。智者是神的教士和牧师”。[9](P142)他的这种说法是非常大胆的,因为不仅贬斥了宗教和神,还认为人神同在、共同工作,而且把智者的人提高到神之上,阐明了人创造世界秩序的巨大作用。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具体的思维,他们不知道也不应用抽象概念去思维。这种思维只拥有“集体表象”,集体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5](P5)是靠“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的互渗”来彼此关联的。原始人在思维上受互渗律的影响很深,即把人与物跟神秘力量融为一体。

原始人认为:“感性世界与彼世合而为一。……看不见的东西与看得见的东西是分不开的。彼世的人也象现世的人一样直接出现;彼世的人更有力更可怕。因此,彼世比现世更完全地控制着他们的精神,它引导着他们的意识避开对于我们所说的客观材料的推理。”[5](P376)“对原始人来说,没有不可逾越的深渊把死人与活人隔开。相反的,活人经常与死人接触。死人能够使活人得福或受祸,活人也可以给死人善待或恶报。对原始人来说,与死人来往并不比与‘神灵’或者与他在自己身上感到其作用的或他认为是服从于自己的任何神秘力量进行联系更奇怪。”[5](P294)也就是与死人的关系就好像与活人的关系那样,死人是那个有着许许多多互渗的社会、社会共生体的成员。一句话,死人与活人同在。

现代社会中活人与死人仍然保持着较多的联系。中国及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华人社会都有上坟祭祖的习俗,特别是中国的清明节扫墓是典型的与鬼神沟通的较好方式。这表现了人们念祖崇宗、慎终追远的深深情思。同时扫墓祭祖也是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健康平安、事事顺利、兴旺发达。

卡西尔所说的“与神生活”是指活人与死人及神灵同在。更有甚者,由于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有的人还自愿自尽或被迫而死或被活埋,以殉葬的方式与死者在阴间一起生活。《诗经·秦风·黄鸟》记叙了秦国的“三良”——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钅咸虎自愿为秦穆公陪葬的悲惨事例。抒发了国人不愿三人死去的哀痛心情:“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中国的殉葬制度,就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殷商时期。此后殉葬之风一直延绵不断。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漫长的3千多年期间,殉葬之人真是不计其数。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下诏,明令禁止奴仆随主人殉葬。从此,帝王官宦死后的殉葬制终于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帝王官宦的殉葬制,而民间也有殉葬之俗,就是殉夫制。这在夫权制确立后的古代非常普遍,即使在近现代也偶有发生。殉夫即丈夫死后,妻子主动自尽或者被逼身死,然后与丈夫合葬(个别也有另葬的)。

泰勒说:“在现代中国,愿意随丈夫而去的孀妇自杀是极为流行的习俗,有时是公开进行的。”[2](P379)他所指的情况所发生的“现代中国”的“现代”为19世纪,虽然有明显的夸大之处,但说明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当时的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样,仍然存在着较为浓厚的灵魂观念。孀妇愿意自杀殉夫,是因为她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丈夫的死只是阳间的身体死了,他的灵魂去了阴间,“魂去尸长留”而已。那么要想和他继续保持夫妻关系,唯一的途径只能是追随丈夫而去。因此,奴隶社会的殉葬制度为什么那么流行,并不仅仅是奴隶主的残忍,更多的还是当时人们的愚昧糊涂的认识所致。

流传在湘西泸溪县等地的一则民间故事《李桂英阴间还债》,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灵魂不灭的观念和“与神生活”的境况:

李桂英病重,说要去阴间还债,睡在床上49天后就会醒来。

一个多月后丈夫去外地做木工,在一个街道上碰见了妻子,她正在挑水清洗街道。傍晚收工了,夫妻俩便回到妻子的家里。正在诉说分别后的思念之情,突然听到门外的脚步声,妻子告诉他是阴间的丈夫回来了,急忙叫他躲在一个大木桶底下。

阴间丈夫进家后,东瞧瞧西看看。李桂英见瞒不住了,只得说是我哥看我们来了。阴间丈夫说我去称肉打酒。

等阴间丈夫一出门,李桂英便叫丈夫赶快离开,阴间的饭吃不得。一会儿,阴间丈夫称肉打酒回来了。进门一看“舅子”不在,便问“妻子”。李桂英只得说哥家里忙,他下次再来……

丈夫急忙往回赶。回到家里的第三天,就是妻子昏迷后第49天了。晚上,李桂英在大门外叫门。一家人非常害怕。这时李桂英说:“我把一只手从门缝里伸进来,丈夫你看看是不是我的手。”

丈夫仔细看了从门缝里伸进来的一只手,果然不错是妻子的。便开了大门,可是一阵风李桂英就不见了。他感到非常奇怪,飞快地把房门打开,见妻子刚刚从床上坐起,正在伸懒腰。丈夫便牵着李桂英出了房门,来到堂屋。全家人又悲又喜,一齐感叹:阴阳只隔一层纸,何隔千山与万水!

不久他们又过着以前那样和和睦睦的生活了。

这段故事情节非常离奇,但似乎又合情合理。这段奇而又奇的故事,确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灵魂不灭的观念和“与神生活”的境况。其主旨确实也总结得非常好:“阴阳只隔一层纸,何隔千山与万水!”这样,不由你不信!真正是见出了民间的力量。

由于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生死轮回观念以及“与神生活”在一起这些观念的存在,有了这些“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便产生了相应的观念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创造”了鬼神,人与鬼神“生活”在一起或同一片天地,有时还时常相伴,那么,民俗文化中的神佛鬼妖及因果报应等描写也就顺理成章,并且还起到了多重作用。有的起着结构全篇的作用,有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有的影射着人世社会,起着警示人生的作用。

[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英]弗雷泽.徐育新等译.金枝(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4]姚周辉.论原始先民灵魂、鬼神观念产生发展的轨迹及其要素[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5][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M].济南:齐鲁书社,2007.

[8]罗竹风,陈泽民.宗教经籍选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德]恩斯特·卡西尔.刘述先译.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注释:

①纪:三百天。算:三天。

On the Reality Basis and Logical Premise of the Folk Belief

TAN Zhong-guo
(Chinese Department of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There is a lot of descriptions on the Buddhist doctrine and the rules of Daoism,the presence of the ghost of the saint and the hell in the folk belief,largely fabricated,which is called as the basis of reality and logical premise.It's mainly demonstrated in three aspects:the conception of everything having soul and perpetual soul;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livingwith the Gods,i.e.,manypeople cann't live without the Gods in reality.These descriptions function in many ways:some plays a role in structuring the whole passage;some intensify the artistic effects;some reflect the sorrows and happiness of human society and warn the life.

folk belief; everything soul and perpetual soul;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living with the Gods; function

C95

A

1671-9743(2011)12-0005-05

2011-12-03

谭忠国(1963-),男,苗族,湖南泸溪人,怀化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民俗文化和古代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灵魂观念现实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健康观念治疗
灵魂树 等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