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非“核心”类期刊稿源困境的对策思考

2011-08-15 00:44:59于照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美容师稿源编者

于照光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军械维修技术研究室,湖北武汉430075)

破解非“核心”类期刊稿源困境的对策思考

于照光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军械维修技术研究室,湖北武汉430075)

针对期刊资源向“核心”类及所谓的“高等级”类品牌期刊集聚,非“核心”类、“低等级”等期刊面临稿源困境的现实,提出了破解当前办刊稿源困境的几点对策。

破解;非“核心”类期刊;困境;对策

与“核心”类期刊、著名高校的名刊等品牌期刊相比,一般期刊只是办刊的初衷、环境、主体、目的、宗旨和受众不同而已。由于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着以办刊主管部门行政级别划分期刊等级(如:国家部委级单位主办的刊物就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单位主办的刊物就是省部级期刊;军委主办的刊物就属军队级期刊等等),并以论文发表刊物的“等级”高低衡量论文学术水平与质量高低的学术问题行政化的倾向。认定教师、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等工作业绩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着简单的以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唯一标准的错误导向(如各单位在评职称、评功受奖、调职调级等工作中,均把在核心类期刊或国家级期刊或军队级或省部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参评的重要必备条件)。现实中这种把“学术论文水平等同于期刊主管部门行政等级”的不科学做法,迫使大量稿件(包括一般学术水平的稿件)向“核心”类期刊和与行政级别等身的“高等级”期刊集聚,致使一些不被工作业绩认定评价体系认可的期刊的稿源,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在当前,期刊处于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形势下,如何破解“无好米下锅甚至等米下锅”的难题,尽快走出办刊困境,是部分期刊编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走出困境的方法与途径或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调整期刊定位 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审视调整、科学合理的确立期刊定位,是扩大稿件资源,吸纳优质稿件,办好刊物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当下,全国、全军的期刊多达数千种,任何刊物要想在其中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的前提是期刊定位要准。因此,面临稿源困境的期刊的编者,必须重新审视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新形势下的刊物自身的资源(作者与稿件来源)、受众(读者)群体等情况,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方能进一步调整好刊物自身的定位,只有办刊方向定位准,才能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否则,定位模糊,方向游离,不与时俱进,破解困境就难有所成。

二、转变编辑角色理念,加强编者自身修养 质量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期刊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质量上不去,存之难久,行之难远。要使刊物真正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对外展示的窗口,必须切实提高办刊质量。而期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角色理念、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做好期刊编辑工作,必须在转变编辑角色理念,加强编辑自身修养,提高编者综合素质,苦炼内功上狠下功夫。

关于“编辑”角色的认知,编辑中流传最多的说法当属“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方面,认为编辑的工作或角色就是设计版面、疏通文字、修订标点,是对稿件进行一些技术层面处理的熟练工、美容师;另一方面,主要突出强调了“编辑”工作的奉献精神,认为编辑是习惯于“幕后”案头劳作。诚然,成为一名技术层面的编辑熟练工、美容师是对编辑角色的工作技能的基本要求,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是编辑做好期刊编辑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具备熟练的技能和甘当幕后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才能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当好作者原稿的“美容师”,提高期刊编辑质量。但笔者认为,将“编辑”的角色定位停留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熟练工、美容师的认知层面上,与当代编辑的社会责任要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必须转变角色理念,提高认识水平。按照现代编辑的社会责任要求,编辑当是:当代出版的把关人;文化成果的搜寻者;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作者原稿的美容师;文化传播的守门人;作者读者的桥梁和纽带。也就是说,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排等都是称职编辑所应承担和完成的角色。由此易见,当代编辑角色定位当是集“学者、战略家、活动家、无私奉献的美容师”于一身的“杂家”、“复合型”人才。编辑是熟悉编辑学基本理论、多门杂学、知识广博、学术兼备和具有求新、求精、求实思想的“学者”,有研究能力,能具慧眼识英才用佳作;编者是善谋划的战略家,站得高,看得远,了解学术前沿,方能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科学谋划重大选题;编者是善于公关、广交学界朋友、熟识了解作者资源的活动家,方能充分发挥人缘和地缘优势,广泛开展有效的约稿组稿活动;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者是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私奉献的美容师,方能工作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作风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为艰苦、辛苦、清苦所忧,不被物质、金钱、名利所诱,立足岗位,以发现作者,扶持作者,帮助作者成长和进步为荣,自觉自愿做人梯、当铺路石,坚守敬业爱岗、克己奉公、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职业操守。才能做到热情周到为作者读者服务,与作者保持和谐关系,赢得更多作者的支持,走出困境,获得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先机。

编辑转变角色理念,做好编辑匠,争当编辑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需立足岗位,着力在以下十个方面去努力加强自身修养。(1)可以不是业内专家,但一定要努力成为知识杂家;(2)可以不是资深学者,但一定要努力成为稿件鉴赏家;(3)可以不是学术权威,但一定要努力成为编校质量把关人;(4)可以不是高级顾问,但一定要努力成为主编的好帮手;(5)可以不是计算机高手,但一定要努力成为操作能手;(6)可以不是职业慈善家,但一定要努力成为作者和读者的贴心人;(7)可以不是心理大师,但一定要努力成为善于与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情感信使;(8)可以不是情报行家,但一定要努力成为掌握最新学术动态的信息强手;(9)可以不是公关经理,但一定要努力成为编务活动家;(10)可以不是公司老板,但一定要努力成为期刊“营销”内行。

三、结合形势策划重大选题,拓展稿源渠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成为一些“等米下锅”的期刊编辑的口头禅,看似无奈,实属托词,为“失败”找借口。期刊编辑必须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的主体性,期刊的主体是编者,而不是作者和读者。因此,编辑要在深入分析刊物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读者需求、作者资源的同时,一则要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求教于专家教授;二则要参加学术性会议,接触学者,了解学术行情,构建作者网;三则在经调研并掌握大量学术信息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深入论证,紧密结合形势任务进行选题策划。依靠学术信息物色确定选题后,应积极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约稿组稿活动,充分发挥编者的主体主导作用,主动组织稿源,由“幕后”走到“前台”,争当稿件“采购员”,这样才能有效改变期刊稿源捉襟见肘的被动局面。切忌守株待兔,切勿等米下锅。否则,把编辑部当成收购站,编辑就是收购员,消极等待人家送货上门,结果只能是无济于事,坐以待毙。

四、注重发现和培养期刊潜在新作者 作者是办刊的第一重要资源,为作者服务并发现、培养新的作者是编辑的天职。期刊高级编辑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用慧眼识“新”和重“新”,即能识有新意之佳作,重视出佳作之新人。编辑审稿时,不仅要看文章全局、思路和主题,而是要认真通读全稿。通读全稿一则可以获得对稿件的整体认识,也利于提高自己的学术和知识水平,为走向学者型编辑铺垫道路,二则可以发现新人和佳作。编辑审稿和约稿时要注重用两只眼,一只眼看名家上乘之作,一只眼看普通作者和“无名小辈”之作,而且编辑还要以谦退敬让之心和平常之心对待新人新作,千万不能看出身论文章,对“无名小辈”视而不见。名家高乘之作,诚然能提高期刊知名度。但是,每个个体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编辑既要为名家大家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也要为“无名小辈”的成长提供机会,激励、支持和不断发现、培养这些潜在的新作者,是期刊走出当前办刊稿源不够丰富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五、严格坚持稿件“三审制”制度,促进期刊质量不断提升 实践证明,稿件“三审制”制度是期刊编辑精选稿件,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制度保证。虽然责任编辑初审筛选稿件是期刊编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审环节,但来稿涉及的专业众多,责任编辑的知识面也有限,很多专业论文是责任编辑所不能把握的,所以必须请由校内外相关资深专家、教授组成的审稿专家组成员进行复审把关,对稿件本身提供评审意见。最后,再由期刊编委会委员和期刊编辑,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集体会审讨论,选定出录用稿件。在期刊审稿、编辑过程中,编者各司其职,尊重专家意见,坚持民主作风,不徇私情,坚持唯优稿是用,质量至上的原则,切实提高期刊学术水平与质量,以质量取信于作者,留住作者,赢得作者支持,又是摆脱办刊困境,确保期刊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高若海.原创珍品和编辑功力[J].编辑学刊,2002,(3).

[2]丁双双,马力峰.军队学术期刊编辑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3]黄仲一.期刊编辑角色的偏失与弥补[J].编辑之友,2009,(8).

G230

A

1003-8078(2011)03-0131-02

2011-04-23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47

于照光,男,山东青岛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军械维修技术研究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期刊编辑研究。

(周觅)

猜你喜欢
美容师稿源编者
城市美容师
机电安全(2022年4期)2022-08-27 01:59:42
美容师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我们是城乡的美容师
——献给第二十六个环卫工人节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记者摇篮(2018年9期)2018-12-17 07:57:18
编者语
编者语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传播与版权(2016年4期)2016-03-28 09: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