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军,朱丽君,周永忠,黄克文,吴长江,陈湘玲,王卫红,王 琼
(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430073)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艾 军,朱丽君,周永忠,黄克文,吴长江,陈湘玲,王卫红,王 琼
(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430073)
通过对信息素养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及进展分析,运用信息生态理论,针对本校情况,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文献引文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相关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实际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养教育;文献检索;信息生态环境
Jerey J&Shapir等人对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从狭义上来看,信息素质包括各种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从广义上来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
当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引起世界各国高校的高度重视,国内许多高校也逐步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其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据对国外前20所高校信息素养的统计研究发现有70%的高校设有信息素养教育平台,60%的大学图书馆提供课程下载,30%的高校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和信息共享空间,40%的高校拥有信息资源评价体系。著名的信息素养项目主要是哈佛大学的文学导航,以学科主题为主要形态;新奥尔良罗佑拉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等。在国外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国外大学图书馆普遍有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如犹他州大学图书馆联盟协调领导下的各大学网络课程导航项目,依阿华大学的以馆员为信息专家嵌入院系课程教学的在线课程项目(TWIST项目)。普渡大学分级信息素质教育项目。华盛顿大学的电子社区信息素养项目,这些研究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美国政府1998年通过了全美中小学信息素养评价标准,2000年实施的美国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在十年来多次评价研究中显示了其5个方面的完备性和准确性:1.学生对信息需求特点和范围的表达能力;2.学生有效充分的取得信息的能力;3.学生准确评价和选择信息的能力;4.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5.学生使用信息的经济,社会,法律的能力。这5个方面基本概括了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各种信息。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法律,传播学,计算机网络,e-Learning等各学科。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设立了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考试,分15个工作任务来考察学生信息能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将信息人扩大到了全体公民。同时对信息素养课程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做了规定。日本则设立了仅次于高考的第二大考试信息技能水平考试,日本和英国Sconul标准则注重在个人信息能力方面(信息检索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1]。
目前在web2.0环境中,基于客户端软件的服务模式已经从产品模式转向服务模式,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已经不是其服务的核心产品,个性化的服务成为主流,因此个人的信息环境需要提高到信息集成服务的环境中考虑,对用户的技能要求需要按信息素养的标准来培训才能有效完成信息系统的服务目标,Sue Robert和Jennifer Rowley提出了用于分析外部信息环境的PESTEL模型[2]。这是一个通用的分析模型,适合机构信息环境的分析,对于个人信息环境的分析则须更专业的分析模型。生态式信息环境系统模型的构建进一步深化了系统内自组织行为和链式关系。[2]
SCI引文分析:我们用IL作为主题共检索到275个结果,分析了前250个结果中的学科,作者,机构等。发现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占比为42%;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占比为24.8%;教育学与教育研究占比16%;计算机跨学科应用占比为10.8%;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方法占比8.4%;健康科学与服务占比6%;社会科学跨学科综合占比4%;化学多学科应用占比3.6%;管理学2.4%(占比中包含交叉学科重复计数)。这说明IL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这三大学科范围内占绝大多数。从来源出版物分析,图书馆用户研究和电子图书馆项目与信息系统以3.2%占比最高;美国化学文摘、计算机与教育均以2.8%占比第二;英国信息管理协会会报、信息科学杂志、计算机科学讲评各占比2.4%列第三。说明IL项目的研究基本上涉及图书馆用户教育,数字图书馆,计算机专业教育,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出版物上(不重复计数)。也就是说IL项目与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化学学科是IL项目应用研究的重要学科,从所选化学专业IL文章中发现其引引文主要集中在化学数据库的使用和专业软件使用方面。可见我校作为以化学化工为特色学科的图书馆开展IL项目研究的重要性。
总之国际上综合化学科研究,交叉协调合作,个人信息能力研究和分科化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趋势已经形成。
图1 知网学术趋势2002-2008
我国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国家之一,据2004年的文献报导中国信息能力得分只有美国8.6%。2007年文献报导我国信息化指数在各种资源中分数最小,这表明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几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善[3],但从总体看仍比较落后。美、日政府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比较重视,从中小学开始就有相应课程,到大学时已经水平较高,我国开展信息素养课较晚,只在高中设立了信息技能课,大学阶段时文献检索课起点较低,因此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一开始就面向实际向国外先进的经验学习,形成了一阵热潮,对于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问题开始于教育信息化,复旦大学负责研究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北京地区高校和中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相继推出各自的评价标准,国家教育部预计在明年会推出统一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2010年全国文献检索学术研讨会),在采用新技术方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等高校都开设了网络课程平台。对于web2.0,web3.0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资源,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着极其复杂的网络虚拟的信息生态环境,信息过载的现象十分突出,同时信息的评价变得更加模糊,如Facebook,wiki,QQ,tag,虚拟社区,RSS对于一般用户对其信息的价值很难做出准确和及时的判断,须要在一定的信息生态环境中来理解和消化。如何设计和构建各类有效的不同情况的用户可理解的信息教学系统比较迫切。个人信息能力的养成是需要一定信息环境和教师辅导方可实现,单靠个人很难取得全面和系统的提高。美国华盛顿大学信息素养项目也证明了这点。国内研究信息生态环境和信息素养的关系的文章不多,经CNKI文献检索只发现一篇文章研究这方面的问题[4-5]。
从中国知网学术趋势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素质的研究从2002-2008上升较大。
国外大多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来完成,以美国匹兹堡大学为例,其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图书馆与院系合作,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课程培育学生的信息素质,其具体做法有课程学习(Instruction:structured classes);自助学习(Kiosks:“Help Hub”);个人咨询(Individual Consultation);网上教程(Tutorials online)。还有IL效果评诂-标准化信息素养技能评诂系统(SaiLS系统),图书馆员在IL项目中起关键主导作用,新生教育时使用SaiLS系统识别新生间的差距,有针对性的加入课程学习。这种方式代表了国外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常用的基本方法。从理论上来讲,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正式交流中心,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评诂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购进的,图书馆员是信息资源的导航者。国内大多数学校的文献检索课由图书馆来承担。目前许多高校不局限于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增加了论文写作及软件,知识产权,学术道德与伦理,信息分析与利用等内容。从以上SCI出版物引文分析中也清楚了看到了图书馆对于IL研究的重要性。
对我校在校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问卷共设32题,有效填写者为1103人,2.1-2.6为调查结果与其它高校调查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图2 统计专业学科
图3 年级统计
从图2和图3看可知,调查对象总体上是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居多,与调查总主题理工类大学信息素养的调查相关性较大,从图4表明有过半学生不太清楚信息素养是什么,清楚的只占5.8%。华东理工大学调查这个指标是24.45%,武汉大学调查的是只有近30%的学生了解信息素养。从图5看学生感到信息过载的现象占93.9%。说明一般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相当薄弱。信息生态环境已经失衡,须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图4 信息素养的概念
图5 是否感到过资料、信息混乱的现象?
图6 常用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有哪些?
图7 提高获取信息能力的途径有哪些?
从图6看搜索引擎占了绝大多数94.7%,华东理工调查占88%。这与全国其它高校比差不多,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的使用只占37.3%,说明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过少。从图6和图7图11看:文献检索课程还不是主要的途径,学生查找信息的途径与其本人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关,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和相关培训没有占到应有的多数。学生还没有学会从信息分析工具如引文中发现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独立评价文献信息的能力。不过可能与我们调查的对象多为本科生有关。华东理工的这几个数字都约为50-60%与我校类似。也充分说明了我国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图8 使用电脑、网络所涉及的伦理及道德问题
图9 对于盗版光盘或盗版书的态度
图8和图9说明学生对于信息伦理敏感度不高,信息道德意识不够强,对于盗版的文献使用率较高,长期处于这样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不利于学生信息的素养的培育。不过这可能是个社会问题,学校须从从信息素养教育上找到办法。
图10 信息生态环境的状态评价
图11 图书馆的培训和课程对您的信息能力的提高
图10中对信息生态环境一词学生基本可以接受49.4%的人认为比较平衡,但层次不高,说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个体信息结构没有培育成熟。这可能与我国应试教育有较大关系。
美国以工程学著名的威奇托州立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网络教程Empower。6个模块从研究项目入手,选择研究课题,学会利用在线目录,用电子数据库发现文章,学会怎么使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引文资源的使用。基本上概括了学生研究任务中信息搜索的全过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台湾大学都有著名的OILT课程。针对我国高校的实际可设立以下网络课程:如开设研究生研究课题信息检索课程;化学化工信息深网资源指引课程,双语信息检索专业术语课程等。
江南大学的一项40所高校信息素养调查发现45%的建有在线平台,27.5%有网络教学系统,但没有一家有提供在线信息测评[2]。我国应完善这方面的平台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相对接,在各专业领域出一些精品。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证明个人的信息能力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度,如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化分级,图11调查显示常利用图书馆和课程只占20%,70.5%的学生明知图书馆有用却不常去说明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过少,图书馆信息服务没有模式化可测度的系统。借鉴国外高校的新生入馆教育的评测和培训模型SaiL系统。我国高校可先在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分科开设信息检索课程评测系统。
本体技术的应用于教育信息化项目,德国的教育在线项目将本体技术应用于网络导航中,可有效识别各种教育信息的语义关系,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信息素养项目,可有效增强用户视图和克服语言障碍。
教育学生不生产信息垃圾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对文献老化信息的判断,如化学文献8.1年发生老化等等。对虚假,黄色,盗版等污染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的自觉抵制。让学校成为一个求知好学和健康生活的良性信息环境。图书馆担负信息生态环境构建的重任,有责任和义务开展这一缺失的教育。John Palfrey,(Vice Dea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t Harvard Law School)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寻找信息并不关心信息全文的可信度问题,他们在wikipedia找寻信息时只是在主题信息(overview of a topic)部分浏览,再到其它地方寻找信息,可见信息的语义浓缩对于学生在网络时代寻找信息的重要性,他们的文章里混杂着自己都分辩不清楚的各种有版权和非版权的信息,因此图书馆对浓缩语义信息中信息可信度方面开展信息素养是较好的入口[3]。
国外教育学在在信息素养教育中采用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教材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主要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获取大量知识。强调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许多国外高校设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设E-Learning学习环境。通过任务案例式教学引导学习。许多网络课程都是问答通关式的测试。引导学生在基于web2.0共享共用的CC(Creative Commons)协议下对文学,美术,音乐的作品的使用;引导学生对open access资源的使用;引导学生在网络中遵守相关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对信息检索软件和工具的认识;引导学生对信息分类的认识等等[6]。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但离开教材进行E-Learning教育目前尚不合我国国情。
许多国内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如广西工学院分阶段多层次的教学改革,将通识的信息检索基础课放在大一,将学科信息检索放在高年级分专业进行。华东理工大学在相关院系进行的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改革,导学式文献检索教学设计。清华大学案例式教学改革,华中师大的批判性阅读写作能力嵌入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我校图书馆正尝试案例式教学改革建立试题库。教材改革方面面向分层次教学设计,案例式教材方面改革。
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能力培养的教育养成过程,图书馆员是这个过程的教育者,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在管理上应有管理育人的思想,对学生的借阅,到馆自习,自主学习,网络检索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进行信息素养的认知行为上施加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懂得用户教育也要有学生信息通识教育水平,否则无法实现素养教育的目标。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用户教育区别在于其重视信息的通用教育而不是特定的信息教育,并且重视对信息意识,信息管理,信息伦理,信息鉴别等一系列问题的教育。图书馆要在通识教育上下功夫,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达成信息服务的基本架构和基本流程,让用户熟练掌握,具体来讲要对学生的一般信息需求进行分类梳理归入通识教育类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而不是局限于图书馆内的资源进行用户培训式的教育。针对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图书馆对信息伦理的教育比较缺乏,建议在新生入馆教育的信息素养课程中加入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的教育。在新生入馆教育片中加入一些信息伦理和信息意识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信息的多态性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而不仅是用户教育。
针对我校调查的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发现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如何利用本校的电子阅览室作为信息素养的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专业课的教学与各系老师合作,虚拟出一些检索课题,取代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防止抄袭),并组织学生评价研究其优秀的成果,以达成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课学习的双向学习任务。美国新奥尔良罗佑拉大学图书馆的经验值得中国高校学习[3]。
作为图书馆的视角,信息生态环境对于服务非常重要,SCI引文分析中用information literacy和information ecosystem组合检索发现5篇论文,都是2008年以后发表的,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才刚开始。建构主义从个人的视角,对信息内容不太关注,更关心信息环境,信息生态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信息环境用户的需求会发生变化,用户查找信息的方法也有不同。图书馆如何组织和引导用户的自组织行为,共性的部份施以普识的IL教育,这种分类教育从国外高校的经验看则较为重要(华盛顿大学),普识的IL教育中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可有效解决用户大部份的问题。孤立的图书馆的用户教育会导致用户离开学校后仍然信息素养不高。普识的IL教育如何结合图书馆的用户教育,用户如何识别不同信息生态环境下信息的多态性。平衡的信息生态环境如何建构。这些问题都是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国外信息环境的构建与信息素养标准和信息模型分不开。没有实际的模型很难从复杂的关系中理出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构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个人信息结构。
从图书馆角度看不同的个人如何提高信息能力,构造什么样的个人信息结构,如何进行信息建构,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影响用户信息行为从系统角度看有多变量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有可获得性的差别(全文和文摘。网络使用权),从大学用户看存在多重属性(学术水平,年级,知识结构,使用习惯等等)。从两者关系角度看存在用户利用的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复杂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作用关系适合采用系统化建模的方式来解决,系统模型对各关系和属性进行梳理。从国外的研究来看,IL项目多是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环境下建构的各类信息教育系统如专业网络导航系统,信息使用的网络课程等等,我国是全科性的文献资源导航系统(如calis学科导航和ChIN学术门户)。针对我校调查中信息混乱和信息过载的现象比较突出,有效的信息自组织行为需要指导,有必要进行一步对学生的这一现象进一步调研,用信息生态环境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评测和治理。只有平衡的信息生态下,个体学生才能形成稳定的信息获取习惯,个体的信息结构才会自生式发展。图书馆如何在建构主义的教育观下在web的大环境中以生态式的方法构建一个平衡的良性的虚拟信息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7]。
总之,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结合我校及其它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我们认为应确立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教育机构。通过研究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指标构建平衡的校园信息生态环境,加强信息伦理,信息意识教育;加快文献检索课改革;应用各种新技术来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如网络课程,学习平台,web技术的应用);转变图书馆服务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养,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大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个性化学习社区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
[1]宋琳琳.美国前20所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5):68-72.
[2]Sue Rober,Jennifer Rowley.Managing information servies[M].London:Facet Publishing,2004.
[3]http://acrlog。org/2010/06/12/a-full-day-of-information-literacy/[EB/OL].2010-12-15.
[4]燕今伟,刘霞.信息素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孙济庆.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2-96.
[7]Moccozet L.Personal Information Ecosystem:A Framework for Immersive Blended Training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iteracy[C].2009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ECOSYSTEMS AND TECHNOLOGIES,2009:34-39.
G351
A
1003-8078(2011)03-0110-06
2011-04-22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41
艾 军,河南兰考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原子光谱分析.
校级科研项目立项号(201002).
(张所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