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浠水县蔡河中学,湖北浠水438000)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美
李 飞
(浠水县蔡河中学,湖北浠水438000)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欣赏美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文教师既要明确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任务以及实施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将美育理念贯彻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方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欣赏美的愉悦,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并在作文中收获创造美的喜悦。
语文学习;美的欣赏;审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在漫长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对学生发现美、审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农村学校,这种倾向更加突出。使得原本应充满生机活力、洋溢美丽情感的语文教学变得按部就班和照本宣科。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欣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情趣。在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良好、和谐地发展过程中,审美教育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终极目标的基础教育。审美教育正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中的最高素质。这是因为审美素质能够体现人实实在在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最基本的认识。而语文学科建构的领域正是审美教育开展的广阔天地:人物美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和心灵美,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情感美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丰富多彩的感情;语言美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所在,并能自觉地在实际生活中自由驾驭和运用美的语言,等等。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正是以这种美的素质培养来支持着素质教育。
其次,审美教育本身具有的特性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因材施教,力求全面提高。这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领悟并达到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目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种要求。
就拿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非是让学生在处理完生字、新词后,引导学生如何分析童年的乐趣和死板的封建教育的区别。学生没有那种生活体验,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倘若在教学中运用美学的理念,那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一番情景导入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味:沿着“碧绿的菜畦”,抚摸着“光滑的石井栏”,爬上“高大的皂荚树”,一边吃着“紫红的桑葚”,一边注视黄蜂采花,细听油蛉唱歌,欣赏蟋蟀弹琴……那种有喜有乐、有声有色、有惊有险的乐趣自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对百草园恋恋不舍,并非那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其实,说白了那也只不过是一个被废弃的、荒芜的园子。那里的一切在儿童眼里处处都美好,是因为儿童有儿童的审美眼光。经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轻松地体会到作者为什么对百草园如此留恋却不愿去三味书屋的原因了。美育不仅使学生记得牢固,还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为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奠定了基础。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应是愉快轻松的,而不是呆板紧张的,必须注意以情动人,提倡“寓教于乐”。在渗透审美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情感因素,这种因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只有“动以情”,学生方能“晓以理”。才能按照自己的情感做出不同的美学评价,其教学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产生出美的情感来。这种情感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并能够快乐地接受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抒情,而不是其它的角度。教师应该渲染出一种“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身感其情”。其实,“父亲”留给作者印象极深的“背影”影像,无论是形体的线条还是动作的流畅度,都谈不上什么“美”。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反复渲染这一情景呢?这时引导学生体会“爱”,因为“爱”是心灵美的最好体现。这样就能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不是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老农嗅着大粪香”的说法吗?大凡热恋之人,总会从对方身上去发现美,从而获得更多的好感;对于老农来说,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有这种感觉自然也就理所当然。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就能很轻松、自然地进入角色,从而容易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仅如此,学生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时,也可借鉴此类写法。这样,教师就让学生由接受、领悟到欣赏、创造了。这就是美育的动情性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带来了教学的愉悦性。
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能束缚学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就是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美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审美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发挥的过程,它不具有任何强迫性和约束力,它的接受完全是靠美本身的魅力。因此,保加利亚作家、戏剧家瓦西列夫曾说过:“美,是人喜欢某种事物时的感受。美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乐。”黑格尔也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所以,渗透了美育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在这种教育中,受教育者有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样就能够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不少人认为,语文教学面临的困惑主要是:为什么一篇完整的充满情感的课文会被肢解为一个个语言知识点;融汇了作者情感、生命感悟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图解;语言和文字丧失了其在情境中应有的生命和价值。教师和学生的情思淡漠,机械地“教”与“学”,忽视了语文教学所承载的美学内涵。这种缺乏美感因素的教育形式,使语文教学只注重了工具性、知识性,却失去了人文性。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在谈到中学生学习语文时说:“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问题多多。
这种状况存在的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美的教育。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审美教育?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美育。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因此,语文教学负有“以美育人”的任务。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性作品、具有基础意义的语言知识和情意表达丰富的作文训练。在这些内容中,作为范例的课文具有多种美的样式:语言美、情感美、人物美、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等。另外,作为基础知识的修辞,也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更不用说作文训练所要求的学生审视自然、观察社会进而欣赏美、表达美了。因此,语文教学要切入实际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发掘美、渲染美、激发美。使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起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成为情感自由、个性开放的人,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对“美”产生愉悦和震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学习好语文。
其次,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美的境界的过程。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怎样处处都用内在的尺度来塑造物体。”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而又特殊且具有高度技艺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椐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互动性艺术创造。因此,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有很多。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中就涉及到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的形式美,活动过程的节奏美,还有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美等。这种美的学习过程就需要教师的主导引领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渗透审美意识,作为教师,就要施美于教,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是一种从属于外部压力的苦事,而是充满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主角就是教师和学生。
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它用不同的体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事物,鞭挞与揭露了各种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以及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由于中学生正处在情感萌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美的鉴赏是对美的属性的鉴别和评价,它不仅要识别事物的美和丑,还要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观点的培养上。
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通过语文教学,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提高美感能力,加深对美的认识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而且能明辨其它文艺作品的美丑。
评价美的能力不仅限于文学修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要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思想和原理去影响和指导学生发现和鉴赏美,使学生产生审美自觉性及能力,从而达到对美的事物能自觉鉴别和欣赏的目的。
第二、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语文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感知生动、丰富的现实美。在美感能力的培养上,应发展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比较、想象、联想等种种能力。没有一定的比较能力,就不可能正确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没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就不可能体验和品味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唤起美感的作用,但它要通过想象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除写到海滨夏夜的美景外,还写到了劳动人民的欢悦景象。至于那些美景,学生难以置身领略,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像来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至于涉及到劳动喜悦的情景美,学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因为一来学生在生活中有此感受,二来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才是最美的喜悦。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体会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描写海滨美景来讴歌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美感能力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情绪体验。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情感。没有美的情绪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感情,富有复杂的人物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领悟其中的美。同时也要求学生能亲自用自己的情绪,去获得美感的愉快和自由。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就应该让学生既充分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又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芒。战争是残酷的,但透过这场战争所映射出的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却是最美的。有了这种认识,学生就好象是真的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战士群体形象的高大、意志的刚强,感受到一种神圣的爱国精神美。
第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应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学校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美的表达和创造。作为语文教学,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即是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创造美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上。学生在接受了文学作品的长期熏陶后,就能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歌颂美的迫切愿望。当学生在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观察以后,在掌握了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写作方法以后,在对美能够作出较正确的鉴赏和评价的基础上,就能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来描绘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抒写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沈复的《童趣》一文,正是作者具有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通过丰富的想像,把常人觉得烦恼的驱蚊之事,拟为“夏蚊成鹤”,并以此为美事,终身不忘。如果单说从“神游山林”和“观虫受惊”的描述中能感受到美的情趣的话,不少人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体验,也易于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而“夏蚊成鹤”则是神来妙笔,耐人寻味、叹服。如果老师据此启发学生:其实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慧眼和创造美的灵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写作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志趣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影响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理念和整个精神世界。语文教学因此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美的鉴赏能力、美的表达和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
[1]刘晓全.新课标下语文美育的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
[2]李永明,张怀妍.挖掘美育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语文学刊,2010,(5).
[3]杨斌.语文美育略说——我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0,(28).
[4]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5]刘贵发.创设语文美育氛围,陶冶学生心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5).
[6]黄云厚.利用教材资源 实施语文美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G633.3
A
1003-8078(2011)06-0087-03
2011-10-20 doi10.3969/j.issn.1003 -8078.2011.06.26
李 飞,男,湖北浠水人,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