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族桥
(黄冈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黄州438000)
地方院校渐进式软件人才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杨族桥
(黄冈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黄州438000)
为提高地方院校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本文在分析当前软件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讨论社会行业对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提出一种渐进式实验实践教学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说明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并阐述其特色。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渐进式人才培养
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办学历史、区域位置、科研资源等客观条件所限,故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侧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软件行业就业反馈信息来看,地方院校软件专业教育面临生存和竞争的两难抉择:一方面是高校软件专业教育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1,2]。
如何培养地方院校软件专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许多地方院校面临的问题。地方院校软件专业的毕业生通常比较缺少实践经验,或者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这一矛盾的日益凸显表明,新时期软件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不是仅凭理论教学所能培养出来的,还有待于科学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训练。只有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验实训等方面实现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真正契合,才能走出一条地方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导致地方院校软件人才培养难的原因主要有[3,4]:首先是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大多界定不清,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没有明确区分,缺少自身特色。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同化,普遍偏向于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其课程体系开设也照搬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忽视地方院校本应重视的实践性、应用性,导致人才培养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难以适应企业多样性的需求。这种情况在地方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方面表现更为突出,难以满足国家和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对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人才的需求。各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差不多,缺乏多层次的符合软件工程和软件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结构不合理,使整个软件行业高端人才也缺,低端人才也缺。
其次是软件人才培养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与传统产业相比,软件产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甚至两三年就要更新,它造成软件人才很难跟上行业发展。在软件行业,新技术首先在企业运用,然后在高校普及,所以高校在学习内容的设置、新技术的传授等方面一般落后于企业,因此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偏差。
当然在教学方面也存在问题: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师资队伍不符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要求,工程训练与企业生产结合不够,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参加工作后对项目组织、产业流程、模块接口、梯度测试等都难以适应。
软件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技术等原因需要“专家型”精英人才,但软件要实现产业化,需要技术本身的“平民化”和“工程化”,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院校在培养软件人才时,大多没有从软件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即高科技、高速发展、高知识密集、高外语要求、高知识更新、高动手能力需求,难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具备面向软件开发、服务、工程应用、二次开发等能力的适用人才。从红火的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社会是软件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企业直接使用,而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培训。
因此,如何结合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革来反思和改革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是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软件专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以黄冈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为例,就地方本科院校软件教育如何构建适应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软件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本专业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潜心研究的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起着指导作用。例如,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Learning by doing”理念。这些教学思想和培养模式为高校软件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了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类高校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地方院校的软件专业而言,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软件人才,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形式大致有:实验课程教学、企业见习、毕业实习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看似周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这些实践形式基本上属于验证性实践,是零碎的、部分的,甚至是随机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真正的实践过程应该是“实战型”的,是系统的、持续的、深入的。为此,黄冈师范学院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实验实践教学渐进式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外相联系、校企相交替的原则,打通学生从“理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运用—应用创新”的学习脉络,建立了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团活动实践教学—企业实践教学”四大环节组成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为满足社会不同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其主体性培养,将软件专业学生分成3个培养方向:软件理论研究、软件设计和软件应用与信息安全。在原有教学模式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结合培养方向对学生进行分层分阶段培养,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其关键在于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实施,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要跟上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要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应当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采取“模块化”课程体系,阶段验收式检验教学。
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应采用与IT企业实际案例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实践经验。
应用型软件专业教师要具备有良好的 IT行业背景、项目开发经验、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必须每年进入IT企业接受锻炼,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知晓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要状况与特点。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校和IT企业之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教师的双重角色可相互切换,人才可自由流动。
为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践性和工程性能力,必需加强课程的实验教学,每门专业课程都要设计综合性实践单元。对重要的课程开展课程项目实训,安排好课程项目实训(课程设计),要求综合运用本课程或模块知识,使学生加强对课程或模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设计合理的综合项目实训,要求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综合性设计。要求学生从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始做起,然后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最终完成项目,使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到较大软件的分析和开发,体验软件开发流程,积累开发的经验;加强企业项目实训、毕业实习工作,或结合毕业实习进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严格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既要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企业需求,让其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更主动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其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真切感受承担工程项目的各种角色,促进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促进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化,为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支持,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培养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脱离企业需求、毕业不能直接为企业服务的问题,还能真正起到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作用,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做到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使用人才的无缝连接。具体做法有:(1)校企联合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行订单式培养。(2)建立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更新机制,通过走访企业、院企座谈、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人才需求信息。再根据企业、领域需求及技术演进,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学历教育,在学生中推行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既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又符合国家加快软件人才培养的政策。高校应该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尽可能使本校培养的学生取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结合有以下几种模式:认证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即可参加相应的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自愿参加社会机构组织或与学校合作举办的培训,完成后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自学相关知识,自愿参加资格证书考试。
地方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培养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贴近和符合软件企业的需求;在教材建设方面要针对软件技术的更新快的特点,使用和采用国际上最新的软件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在培养模式方面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模式,参照国际优秀培训机构的教学和实训模式;课程教学中要普遍使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增加模拟实际软件开发过程的设计性实训;建立具有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的教师队伍,并定期参与软件工程的实际开发实践;建立合理的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建立符合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要求的工程实训教学体系,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必须参与软件开发第一线,或全真模拟的开发环境实训,毕业设计必须结合工程应用实际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模式;鼓励和推进“双证制”等。
黄冈师范学院软件专业自2004年建立并开始招生以来,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均达93%左右。在2007、2008、2009年我校学生参加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累计荣获国家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2011年我校学生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取得了C和Java语言程序设计组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一项的好成绩。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模式引起了不少高校的关注,先后有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鄂东职院、重庆渝州大学等高校的同行来我院进行交流。我们的教学探索得到同类院校的一致好评。
[1]雷红艳,邹汉斌,席金菊.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43):24-26.
[2]耿俊.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7(3):158- 159.
[3]高蜂,赵一鸣.论软件工程化教育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0):17-19.
[4]陈旭东,陈伟君,罗予东.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5):52-54.
[5]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 -7.
G42
A
1003-8078(2011)06-0075-03
2011-10-14 doi10.3969/j.issn.1003 -8078.2011.06.22
杨族桥,男,湖北罗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学。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