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1-08-15 00:44刘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建校园文化应用型

刘一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刘一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是其紧抓建设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良好机遇,加快内涵建设以利于实现真正向本科教育转轨的必经之路。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产生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本科办学时间很短,教育资源相当短缺,现实性、区域性、发展性,尤其是在本科教育质量诸多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同时由于“声誉”和“地域”的因素,重点高校和地处省会中心城市的高校将高质量的生源囊括殆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培养研究型人的生源基础,面对如此情况,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不二的选择。当前,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主要面临着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位,如何选择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怎样加快内涵建设以利于实现真正向本科教育转轨等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也是根据其生源状况因材施教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以往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适时更新。从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注意以下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科学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但在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实践中仍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提高生存竞争力,必须真正坚持用科学发展原则指导办学实践。

2、坚持终身学习原则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教育者来说,评价工作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向受教育者传授了多少经验和知识,而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教育,受教育者是否获得了学习的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等等。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要重要的多。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传授,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3、坚持能力本位原则

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不是学生掌握了哪些呆滞的知识而是看其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包括从事本专业和跨专业工作的能力、适应劳动力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要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明确定位,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科学定位是关键,亦步亦趋,一味地模仿和照搬老牌本科大学的办学模式,或者与老牌本科大学进行竞争,都是不适当的。目前,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现象。

从实际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要回到地方和基层,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地方和基层来说,学术性人才的需求毕竟是少量的,大量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即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劳动者,其检验标准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包括是否有实际工作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否具有合作和沟通能力等等。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道路选择应该是眼睛向下,走地方化道路,以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定位的高校在构建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紧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和选择上都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且一定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要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

当今社会工业、农业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量需要的是能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应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具备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如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把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

2、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对所有的用人单位来说,在进行人才选拔时,一方面要考虑人才当下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但更要考察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否能随着社会技术的进展来发展自己,从而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及时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自己,不至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中被淘汰。

3、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是个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性人才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更是明显。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是对有效地进行实践生产具有积极作用,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4、要适时培养社会紧需专业应用型人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地方,所以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当下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人才。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域行业发展也很不同,所以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所处地方实际,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社会仅需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对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只有确立了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和自身办学实际,并能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思路、计划和措施,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学校开创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这一点对于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尤为重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人,不仅需要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必须具备对相关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有所理解并能进行初步应用的能力。所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在专科办学时期本来就有偏重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传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今天,更要使自身的实践教学传统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相关专业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因为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理论专业素质方面与老牌大学学生相比有所差距,应采取措施,加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使学生能真正的接受和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要确保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针对性系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向高层次专门人才发展的潜质。

2、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时间较短,人才培养经验不足,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为求完美、盲目照搬的情况,忽视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如将教学内容制定的过于高深,导致学生听不懂,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的现象非常严重;为突显自己办学的“高水平”,往往将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设定的内容繁多,而导致形成涉及的面很广,但任何一面也没较好掌握的情况。这些都是因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严重的急于求成的心理,没有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进行深入调查,形成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际行动,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适应培养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地方服务,是新建地级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要根据地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课程的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以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基本原则,优化组合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有机统一,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对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就业地点还是在地方,所以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想提高其就业率,使毕业生能找到更能适合自己、又与自己的专业相符的工作,必须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切忌形成与地方实际不符的人才培养方案。

4、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标准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的、纯专业性的,而是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及素质拓展的大教育出发,体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多向分流,分类培养的原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等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技术,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交往素质等必须的基本素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更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更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既可丰富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使不同培养类型、规格的学生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互补局面,也可增进学生的多向选择,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打造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是师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物质空间,它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与课堂教学的显性课程一起构筑成一个全面、综合的大学教育体系,能使置身其中者不自觉地获得特殊的体认、熏染和感受,从而得到精神、气质的感悟,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大学的定位必须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来予以实现。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它以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又是发展水平的标杆,它以文化特有的导向、熏陶功能激励和推动着学校办学各方面品位的提升。校园文化中健康向上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不断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地实现学校所确定的各项教学和教育目标,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观念、生活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特有的校园心理素质。高校培养人才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不仅反映出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习风气,还反映出学校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能使师生从无意识接触中获得相关知识的启迪,体现出巨大的育人功能。

打造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校园文化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紧迫任务。新建本科院校担负着为地方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担负着繁荣地方文化事业的重任。校园文化建设搞得好坏与否,既决定着学校建设的内涵发展,又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影响着所在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体现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而且要彰显地方文化的特色,建设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建设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良好机遇,确立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要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同时积极探索良好校园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作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打造适合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所有这些,对任何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来说,都没有万能的范本可以照搬,必须过长期的尝试、努力和不断地改革,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薛立军,尹庆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杨海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纵横谈(上、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7]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秘书处.高等院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8]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9]韩学军.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理论界,2009,(1)

[10]汪湘水.加强学风建设夯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滁州学院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J].滁州学院学报,2009,(3)

G64

A

1009-9530(2011)06-0112-04

2011-05-09

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0qd13)

刘一(1980-),男,安徽界首人,滁州学院助理政工师,硕士。

猜你喜欢
新建校园文化应用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