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坚持唯物史观

2011-08-15 00:44钱广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理论政治

钱广荣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坚持唯物史观

钱广荣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命线”、“中心环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学科,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其理论创新必须接受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的指导。基本理路是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从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哲学”、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推进唯物史观青年化等方向和领域展开,并建构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创新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唯物史观;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方法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一门二级学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之社会工程,其理论研究与创新取得了积极的丰硕成果。观其获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近几年却出现了一些力图避开唯物史观指导的不正常现象,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最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应有品格,毁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应有地位。

因此,探讨和说明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基本理路,是很有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坚持唯物史观是历史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上层”[1],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总体性状和基本规律,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这里所说的“相适应”于法律和政治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所指,是经过思想家理性加工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属性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属于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上层建筑的“构成”性功能时指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2]498在唯物史观视域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学科[3],也是实践其理论学科之理性品质的社会工程,其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所富含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无疑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上层建筑”的属性。因此,从逻辑上来分析,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如果离开唯物史观视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势必就会淡化以至“终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完整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事实证明这在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更新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历史必然选择。然而,应当同时看到,人们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不可能随同政治经济制度完成这样的超越,我们与专制和唯权、唯上等封建腐朽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创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体系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了解决“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等和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问题,而在社会制度层面上走回头路,接受资本主义文明的“洗礼”,实行“全面西化”或“根本西化”。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实行时间和空域的“刷新”,一方面批评和廓清唯权唯上等封建主义思想观念的残余影响,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先进因素;另一方面化解随开放之风涌进来的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特别是要抵制和消解其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政者的政治偏见。在这样的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担负着责无旁贷的特殊使命,既是创新和发展历史进程的应有之义,也是这种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基础和内在推动力。

由此可以推论,轻视以至忽视唯物史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势必就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遮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目标,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最终会在制度层面上危及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这是前苏联共产党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有学者概要地指出,这种深刻教训就是放松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任凭一些别有图谋的人在思想政治领域肆意诋毁丑化执政党的领袖,致使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工作背离了唯物史观,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彻底崩溃。[4]

二、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理路

一是要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5]544,它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03-505

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就需要正视社会风险。中国的社会转型,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社会”、“文化社会”及其管理和运行的转型,不是根本政治制度的转型。但是,“世界历史性”的生态环境,会使社会转型存在两种不同的前途和命运。一种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富强带来空前的历史机遇,激励我们奔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另一种是为中华民族脱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造成历史风险,这种风险甚至会致使我们重演近代史上的历史悲剧。安东尼·吉登斯在其《失控的世界》中指出,风险社会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风险,即外部风险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带来的风险”,“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6]毋庸讳言,这两种风险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都是真实存在的不争事实,虽然与安东尼·吉登斯所警示的风险的社会属性不同,但类型是一样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应当勇于承认和面对这种风险现实。接受这个重大的历史考验,实践这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面临创建自己的“实践哲学”的任务。

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不仅要合乎逻辑地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从理论上研究和说明凸显这种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可行路径与方法。

三是将基于唯物史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教育与研究,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规划。应开设以唯物史观的学习和研究为基本内容的学位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法论”等,或者直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法论的研究方向,培养精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法论问题的专门人才和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位点还应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唯物史观教育与普及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三、建构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法体系

在“世界历史性”的发展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拒绝活跃在西方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旨在理论创新的方法。问题是,如何吸收和运用诸如“生态论”、“生活世界”的理论构想、“生活教育”和 “生活化”等方法主张为我所用,又不至于任其淡化、搁置和取代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的指导地位。正确的理路应当是把这些方法纳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视野,建构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方法体系。

首先,要认识和把握上述这类外来创新方法的本质属性。“现代生态学”的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尊重自然物存在的有序性及其与人类社会的逻辑关联,但其知识理论形态不可直接用作观察、描述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之秩序的社会历史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各种要素之间的秩序不是自然物关系,而是社会实践的“人工智能系统”。“生活世界”的理论构想和“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推崇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须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学说佐证,乃至在这种意义上夸张地发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张,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但是,若是由此而提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自生活”和“向回归生活”这种核心命题和主张[7],就显然不是理论创新而是“离经叛道”了。因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涉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因此一般是以国家法规或法令的形式向教育界和全社会颁布的,明晰而统一,绝对不是“来自生活”,在其贯彻实施过程中应当联系和贴近生活,因而也就不存在“向生活回归”的问题。

其次,要反对和纠正“方法移植”和“方法套用”的文牍主义或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作风。读了一本罗尔斯的《正义论》,就用罗尔斯的正义观来解读和解决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出现的不公问题,晓得西方社会有“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大学生事务管理”,就试图以此替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的教育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以至于照搬 “公共意识”、“世界公民”、“公共知识分子”、“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普世价值”的概念。在我看来,这种方法创新实则是“方法移植”和“方法套用”,不过是搁置、避开唯物史观的一种“方法贫困”的表现而已。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创建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创新方法体系,是一项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思维方式变革的事业,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在这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任何望词生义、生搬硬套、投机取巧的作风都是十分有害的。

再次,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广泛开展普及唯物史观方法论原理的教育,推进唯物史观青年化。前苏联共产党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不重视唯物史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而是在于他们把这种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精英群体上,忽视大众化尤其是青年化的教育,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只为少数人自我欣赏、曲高和寡的文案和自得其乐的 “精神家园”。我们当从中得到启发。

推进唯物史观青年化的重点对象应是涉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的青年群体。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学位点的增设,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的领域,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增添新的活力,他们之所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事业的希望之所在。青年易于接受新东西。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面,青年易于接受前文提到的那些并非唯物史观的方法,而与此同时却又不能自觉接受和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有的甚至站到了唯物史观的对立面。推进唯物史观青年化的工作可以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合起来进行。由此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应把培养青年具备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作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概言之,建构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方法体系,就是要用一切行之有效的色彩为遵循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设计和勾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基本蓝图着色,使蓝图清晰而又丰富多彩,具有最佳的认知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不是要涂鸦蓝图,更不是要篡改蓝图。

[1]列宁选集(第 2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附件二)

[4]参见张国祚.苏共亡党在于意识形态彻底崩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2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转引自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3

[7]参见康淑霞.德育生活化——增强德育效果的新途径[J].教书育人,2006,(6);徐涛,齐亚静.新世纪德育:向生活回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A8

A

1009-9530(2011)06-0005-03

2011-09-23

钱广荣(1945-),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建设方法论、伦理学原理(道德悖论)与中国道德建设(道德实践逻辑)。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