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罡罗垚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50
多年以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一直是处在大学本科英语教学的阴影下,没有实质上独立的教学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层次改革和发展,对实用性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了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大学本科英语教育区分开来。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一方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薄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差,动机不明确;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理论水平不过硬,缺乏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另外,针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材研究和编写相对滞后,多数情况下教材是由本科英语教材删减而来,重视理论知识,强调英语知识体系。最后,教学模式单一,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原则,忽视了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本文首先对后方法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进行了简单回顾,然后以后方法的十大宏观策略为指导原则重点探讨如何形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微观策略,最后建议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百年的外语教育史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外语教学方法,多半是“拿来主义”,其中有六种方法对我国的外语教育影响深远,它们分别是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语法翻译法,19世纪末欧洲语言教学改革运动产生的直接教学法,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结构主义为基础的听说法,以情景教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视听法,70年代以功能主义和交际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法和80年代的任务型教学法(张正东,2000)。尽管方法术语层出不穷,但是经过论证和实践,发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方法的可以完全适合外语教学。
虽然上述的种种方法各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研究者和教师们始终无法对其教学效果满意。Prabhu(1990)梳理了以往的各种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和逻辑思辨,阐述了不存在“最佳教学法”的理由;Allwright(1991)直接给出了“方法已经死亡”的结论;Brown(2002)频繁提到方法的死亡。教学方法是否真的已经死亡,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可忽略的是随着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Stern(1983-1992)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分析了与外语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提出了三维框架,之后,Allwright(1991)提出了实践探索框架。Kumaravadivelu(2001)(提出了外语教学理论框架:以教师自主为核心的三维系统。他在后来的专著和论文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总结出了外语教学的三大特征(特定性、实践性、可行性)和十大宏观策略(学习机会最大化、促进协商式互动、感知错配最小化、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语言输入语境化、综合语言技能、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另外,还对教师、学生和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进行了重新界定。
后方法教学理论中的宏观策略不是规定教师在授课过程应该如何操作,而是从更高的层面上予以指导,那么具体到微观的环境中,教师就需要根据授课的情形作出应有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死板硬套。除了开放式的十条宏观策略之外,Kumaravadivelu在专著中也提出了一些微观策略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形成自主的教学理论。下面从教师、学生、教师教育者和教材四个方面来分析。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掌握话语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或者以课本为主导。结果是教师在台上手舞足蹈,学生在下面无所事事,造成了教师只管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接受程度。在后方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利用进修、培训等机会学习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掌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外语教学法。虽然不是每一种教学法都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但是,学习这些不同流派的教学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不同的主张,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检验,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理念。同时,关注出现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吸收利用,再经过实践和反思,逐渐发现适合教学的方法和指导原则,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不仅要学习现有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外语教师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对教学法的崇拜心理。国内外语教学研究主要借鉴国外二语习得的研究理论,对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法,我们不能过分痴迷,必须采取先了解、后实践、最后作评价的原则。
2)转变教师的角色。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创造者,也是学生学习机会的利用者。我们反对单一地以学生、学习或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彼此的需求都应受到尊重。
3)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不能把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人为地分开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在经验上和理论上都缺乏合理性。这些技能在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项技能训练的失败会导致其他技能难以提高,符合“木桶理论”原则。
4)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外语教师首先要打破课本或教材的拘囿,不能成为教材的传话筒。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必须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教师可以在全面调查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策略和兴趣需求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删一些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外语教学要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张绍杰(2010)指出外语教学本质上是语言教学(language instruction),它还具有普通教育的功能,应该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外语教学要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
5)实施情景教学,减少师生沟通障碍。篇章性的语言输入离不开语境,但是与交际性教学不同,因为交际法人为学习一门外语就是要学会如何在目的语的环境下生存。脱离具体语境,分散地向学生传授各种语言项目会导致语用失调,增加了建构的困难,会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外语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意图和学生理解产生歧义的现象,Kumaravadivelu提出了影响师生产生错位的十个因素,教师应该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当然还会有其他的因素,需要教师去认真反思总结。
外语教学研究经历了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的转变。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过分地关注某一个方面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在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框架下,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学生对自身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要具备系统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学习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会自主学习。后方法视角下的学习者是自主型学习者。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并不是生来就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能力,因此,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外部信息积极反应的能力。许多学生抱怨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其实语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主学习,自己可以尝试着制定学习目标、策略和检查评价方式,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这些工作。学生可以学习教师作为个体学习语言的方法,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求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状态。
2)学会合作协商互动学习。协商式互动学习既可以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进行篇章教学时,学生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互动内容、谈论的话题、游戏等要积极思考,自由地引导整个课堂的进度,而不单单是被动地按照指令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应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例如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内成员相互检查每天的学习情况,争取每天都取得进步,形成一种和谐的竞争氛围。
3)学会培养英语语感。语感就是语言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是人们对语言相信的敏感反应。从理论上说,语感是通过大量的知识与语言信息的输入与积累,在头脑中进行外语思维,感知语言规律,从而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自然升华,输入与输出地交替作用过程就培养了外语的思维能力(岳岩红,2001:166)。通常情况下,语感强的人学习英语的效率高,各项技能提高快。增强外语语感,就是要注意英语的语言形式结构,了解语言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对英语的学习。
在传统教师教育道路中,教师教育者担负着教育理论的供给者、教育实践的引路人、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培育者以及教师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等角色,这就将教师教育者的功能夸大了,普通教师的自由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李亚红,2010:32)。一方面,教师迷恋于所谓专家型的教师教育者,对其言语奉为至理名言;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者负责评价教师的业绩,行政权力较大,使教师对其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在“后方法”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下,教师教育者要转变思路,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对自己的职责要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教育者的主要职能是为教师服务,树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培养自我主导、自我决定型的教师(倪锡英,2009:96)。教师教育者在设计教师培养模式时,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给教师提供自由表达自己教学心得、感悟的机会和平台,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批判性思考。
后方法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教师、学生和教师教育者三个方面阐释了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发。但是,必须看到每个地方的英语教学情况不尽相同,不能一味的全盘接受,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特征,有选择性地调整后方法的宏观策略,制定出适合我们英语教学现状的后方法框架。
[1]陈力.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J].基础英语教育,2009,(0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亚红.论服务型教师教育者[J].教学与管理,2010,(04).
[4]倪锡英.后方法宏观策略框架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5]岳岩红.浅谈如何培养英语语感 [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6]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01).
[7]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Allwright,R.L.The death of the method. (Working Paper#10)[A].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Center,The University of Lancaster,England,1991.
[9]Allwright,R.L.A brief guide to ‘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7,109-110,2003b.
[10]Brown,H.D. (2002).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post-method” era:Toward better diagnosis,treatment,and assessment.In J.C.Richards&W.A.Renandya(Eds.),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 (pp.9–1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Kumaravadivelu,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 [M].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2005,p201
[12]Prabhu,N.S.1990.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 [J].TESOL Quarterly,(24).
[13]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4]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