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忠,李爱东,叶景文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而网络的诞生与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各国文化传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通过网络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冲击和干扰。因此,必须弄清经济、文化全球化及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网络环境中,结合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客观背景,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2010年下半年,以河北、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江西6个省、自治区16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展开调查。共发出问卷 1500份,收回问卷1475份,其中有效问卷1403份,召开座谈会12次。分析研究了经济文化全球化及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流思想状况,归纳出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的几个特征。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大多数学生对网络有较高的认知度并且上网率高,但在网络实践活动过程中自控性不强。97.68%的大学生对互联网予以关注。67.07%的大学生认为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网络。58.3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47.3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其中 31.72%的学生上网时间为 1~3小时,10.69%的学生为3~5小时,4.92%的学生为5小时以上,可见网络占用了大学生大量时间。45.11%的大学生上网存在盲目性,面对图文并茂的网站,控制力不够强,有的学生出现“网络迷航”现象,影响了原定学习任务的完成。大学生上网从事的活动内容依次是休闲娱乐(55.02%)、学习需要(27.80%)、网上聊天(11.19%)、网上游戏(5.63%),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信息选择上,还不能主动地、较好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收集学习资料和信息,仍然以选择娱乐、休闲性信息为主,信息选择的质量不高,主体性发挥不够,利用网络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足。
调查显示,54.4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规范“不健全,尚需建立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6.9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对于在“网上我想干什么都可以”的问题,5.99%的大学生表示赞同,39.27%的大学生不赞同。出于好奇心和冲动心理刻意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大学生占11.40%,自觉抵制的占56.02%,偶尔浏览的占23.45%。涉足过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的占9.05%。对“国家‘整治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持赞同态度的占52.53%,基本赞同的占35.14%,不赞同的占7.98%。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活动中能够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具有一定的网络道德意识,但少数学生往往不能约束自己,从而获取了一些负面信息,不利于健康成长。
在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政治观点以及对不良社会现象和有害信息了解渠道问题上,45.12%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了解,21.74%的大学生是通过阅读书籍报刊了解,11.69%的大学生通过电视广播了解,5.84%的大学生通过社会交往和观察了解。30.51%的大学生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制度、政治信仰等方面的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有正确看法。29.08%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感兴趣。35.71%的大学生能够对有害信息进行批判性阅读,4.70%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优劣分辨不清。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网络中西方政治观点渗透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另外,有的网站盲目追求点击率和经济效益,疏于管理,有的过多地宣传社会阴暗面和格调低下的影视作品,这些都污染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第一,大学生政治信仰出现多元化。在“马克思主义应该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选项中,54.88%的大学生选择“应该”,13.90%的大学生选择“不应该”,31.22%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在“你的政治信仰是什么”选项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占 44.55%,选择“实用主义”的占 29.29%,选择“某种宗教”的占7.91%。在“你的理想社会是什么”选项中,选择“共产主义”的占51.60%,选择“资本主义”的占9.91%,选择“说不清的”占16.46%。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不同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开来,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二,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特征、基本内涵认识肤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识模糊。在“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吗”选项中,选择“了解”的占17.89%,选择“了解不全面”的占49.04%,选择不清楚的占8.62%。在“您同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吗”选项中,67.43%的大学生选择“同意”和“基本同意”,18.46%的大学生选择“不同意”。在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选择“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占80.19%,选择“不同意”的占11.19%。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选项中,选择“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占 68.85%,选择“不赞同”的占16.82%。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任务。
第三,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对党充满信心,申请入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入党动机有实用化、功利化倾向。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选项中,81.76%的大学生选择“赞同”或“基本赞同”,10.55%的学生选择“不赞同”。在“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选项中,67.78%的大学生选择“赞同”和“基本赞同”,22.10%的学生选择“不赞同”。在“您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如何”选项中,选择“很积极”的占49.96%,选择“比较积极”的占31.29%,选择“不想加入”的占7.84%。在“您认为学生入党的动机是什么”选项中,选择“为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提高政治素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占51.53%,选择“为进入社会有优势”的占26.30%,选择“表示一种要求进步的姿态、获取老师和学校好感”的占10.69%。因此,在积极发展大学生入党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肯定社会主义道德,但少数学生存在模糊认识。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主流道德标准”的选项中,选择“赞同”的占47.97%,“基本赞同”的占35.92%,“说不清”的占7.56%。在“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的认同选项中,选择“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占87.45%,“不赞同”的占7.41%。在“集体主义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的认同选项中,34.64%的选择“赞同”,36.71%的选择“基本赞同”。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认同选项中,选择“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占83.39%,“不赞同”的占10.69%,“讲不清”的占5.77%。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持赞同态度,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给予肯定和认同,但少数学生在利益及原则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
第二,社会责任感较强,但对道德缺失现象有所麻木。在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同选项中,选择“赞同”的占70.56%,“基本赞同”的占20.17%,“不赞同”的占5.70%。在“您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的反应如何”选项中,选择“深恶痛绝”的占 36.21%,“深感忧虑”的占 47.26%,“可以理解”的占 13.26%,“与己无关”的占 2.99%。在传统道德对自己约束力问题上,36.42%的学生填写“起作用”,53.10%的学生填写“起一定作用”,5.56%的学生填写“不起作用”。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责任缺失问题。
第一,人生目的比较明确,但出现了自我化、功利化倾向。在“人为什么活着”选项中,选择“为国家发展”的占15.61%,选择“自我价值实现”的占68.57%,选择“金钱”的占6.56%。在“激励你奋斗的主要原因”选项中,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事业成功”占43.62%,“对国家有所贡献”占25.80%,“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占19.32%,“个人的名利”占11.26%。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是比较正确的,但人生追求表现出日益多样化和自我化、功利化倾向,更多的大学生认为人生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认同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和他人奉献,但少数学生人生价值评价尺度出现偏差。在“您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什么”选项中,选择“对社会和他人贡献大小”的占57.23%,选择“个人成功与否”的占20.53%,选择“金钱、权力、名利”的占9.27%。在“假如继承父母或他人赠与的金钱足够多,可以不去工作”的选项中,选择“不赞同”的占70.14%,“赞同”的占11.05%,“基本赞同”的占 15.04%。可见,大部分学生把“对社会和他人贡献大小”作为人生是否有价值的评价标准,这与社会的主导评价标准是一致的;但是,少数学生存在以“金钱”的多少、“权力、名利”的大小衡量人生价值大小,这样必然导致奉献意识淡薄和“不劳而获”、“金钱至上”等不良人生价值取向。
第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及价值观念借助网络的传播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日本政府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扣押我渔船和船长事件问题,有83.17%的大学生表示关注。在爱国热情选项中,选择“爱国热情高”的占 53.88%,选择“爱国热情一般”的占34.07%,选择“爱国热情弱”的占7.77%。在“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的选项中,选择“赞同”和“基本赞同”的占70.49%,选择“不赞同”的占21.81%,选择“说不清”的占7.63%。在问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的挑战”问题时,89.45%学生“赞同”或“基本赞同”,6.63%学生“不赞同”。在问到“人权高于主权论”、“全球民主化论”与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时,持否定态度的占33.36%。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但少数学生仅看到西方社会经济繁荣的一面,没看到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经济、文化全球化,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图谋,忽视了世界上仍然存在竞争对抗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这也反映出一些学生民族精神弱化,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淡薄。
第二,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有待加强。调查组针对时代精神主要内容,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设计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问到“您清楚时代精神的内涵吗”选项中,“清楚”和“比较清楚”的占60.23%,“不清楚”的占39.56%。在“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选项中,87.95%的大学生选择“赞同”,7.48%的大学生“不赞同”,4.56%的大学生选择“改革开放弊大于利”。 14.68%的学生愿意选择“条件艰苦,但大有可为”的职业,76.76%的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就业。在问到“您目前的学习态度”时,选择“全力争取优秀”的为58.45%,选择“不想学得太深,保持中等水平”以及“只要过得去,60分就行”的为37.07%。在问到“你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有什么看法”时,47.33%的认为比较普遍,无所谓。以上现象究其原因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如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形式主义等的出现令部分大学生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高校的育人机制不完善,时代精神培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措施不力等问题,导致了有些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弱化。
一是大学生对网络产生极大的兴趣和依赖性,从网上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几率加大。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大学生在没有时间与空间边际的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地寻找自己的群体与文化,呈现出过分依赖网络的生活、学习方式。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混杂,使自控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不良因素影响。
二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快,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政治信仰、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呈现多元化。这虽然不是主流,但在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通过网络不断蔓延。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
三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呈现个性化、主体化、民主化趋势。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文化全球化强化了大学生主体概念以及民主、法治、平等性思维,网络交流的交互性、平等性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化、民主化意识。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予高度关注,把平等、民主、情感、服务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素养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接受较为广泛的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上网的普遍性与网络信息素养、特别是网络信息道德素养欠缺并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具有紧迫性。
[1]罗国杰,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共青团江汉大学委员会.“80后”与“90后”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的比较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0(4).
[3]孙龙梅.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高校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4]栗红侠.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5]石书臣,靖守侠.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6]戚艳萍,吕素霞.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2).
[7]唐春波.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
[8]张传辉,王晓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前沿,2010(3).
[9]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及其本质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