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松
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育时,强调对西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引进,但往往只能是仿其“形”却不能传其神”,这是造成诸多企业现实困境的重要根源,其中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制度的安排和设置上,过分重视经济手段的应用和硬性的制度约束,严重损害职工的奉献精神。不少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人的情感需求,过分强调物质刺激,把责任分解、制度上墙等改革措施视为金科玉律相继出台。结果企业的制度成本和资金成本不断增加,产品成本中工资比例不断增大,职工收入明显增多,同时也形成了以“钱”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倾向。当一切行动皆为“钱图”时,奉献精神就荡然无存。
(二)企业内部关系的界定上,强调劳动关系的契约化,造成职工主人翁意识淡薄,责任感丧失。我国企业借鉴的西方企业管理中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与“爱厂(企业)如家”的传统观念严重冲突。劳动关系契约化使职工原有的主人翁地位动摇,忠诚品质消减,归属感淡化,焦虑和不安全感时刻困扰着他们,企业的凝集力大大减弱。此时,如果其他企业有相当的物质诱惑,就可能使能者“择木而栖”,造成跳槽现象有增无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三)激励手段的应用上,追捧“胡萝卜+大棒”理论,物化职工的使用和管理,严重损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不少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简单采取“胡萝卜+大棒”的强制劳动方法,以超过职工身体机能的强度“透支”使用劳动力,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方法是西方20世纪三十年代盛行的泰勒科学管理和理论,而今在国外也因其非人道性早就被唾弃。这种无视职工的健康甚至生命,把职工当作机器使用的物化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也使企业管理水平退回到产业革命初期。
儒家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态度、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却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思想中,与我们的灵与肉结为一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能够进行创造性运用,儒家思想将会成为培育现代企业文化的沃土。
作为儒家思想,在行为方式上,主张推己及人、由亲及疏、齐家治国,顺乎伦理又贴近人情;在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天因时,积极入世;在处事准则上,强调和谐,追求中庸,“过犹不及”。这些特质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可以作为行动的指南。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家不断地从儒家思想中得到启发,成功创办企业的同时,也培育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企业家荣德生就在企业中提倡和实行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将儒家的一些思想观点成功地转化为企业的信念。荣德生说:“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天下平,亦犹是也,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他认为要提高生产效率,除增添新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外,还要从人事出发,改善管理。在经营工厂时“所请人非专家,以有诚心,管人不严,以德服人。顾其对家对子女,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即算有效。”这种“以德服人”、“顾其对家对子女”的管理思想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忠诚品质、协调了劳动关系、造就了团结的生产群体,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其效果绝对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契约化管理所能比拟的。制药企业同仁堂在经营中始终遵循儒家“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的思想,本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精神,教育员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精益求精,对病患者“童叟无欺,一视同仁”,以至历经300年而不衰,成为誉满全球的老字号。被称为“日本近代工业之父”,一生参与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就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培训企业管理人员的教材,他在回顾自己的创业生涯时说:“我的经营中虽包含辛苦和惨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成功。”实践表明:儒家思想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只要善于对儒家思想进行创造性运用,就能够创造出适合中国民族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
(一)儒家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认为,人生在世,应该不畏艰险、努力追求远大理想。孔子强调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追求过程中,陶冶情操、培育气质、提升境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这些思想不仅激励前辈有志之士发愤图强,更应该成为当代企业家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的座右铭。自强不息可以说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灵魂,任何企业和企业家都必须戒除小富即安的心态,时刻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和精神状态。
(二)弘扬“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主张人与宇宙或自然和谐一体,也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要求以道德精神去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庸》讲:“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宋代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论点,认为万物与人都是天地所生,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民众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与我为一。他把宇宙比作一个大家庭,如果把人类的伦常关系扩大到宇宙,人与人、人与万物就能相亲而不相害,渐臻至与天地万物协调发展的理想境界。自工业文明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逐渐趋于紧张,由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掠夺、破坏,已经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企业乃社会之公器,必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担负应有的责任。从这个意义看,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以为企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思维方面的借鉴,促使人们抛弃单纯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观,切实树立和谐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思路。
(三)树立敬业乐群的群己观念,打造蓬勃向上的团队精神。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学而》),提倡管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谨慎办事,时时处处诚信无欺。他说作为一个君子,有九件事情是必须经常思考的,其中之一就是“事思敬”(《季氏》),也就是做事要常常想到慎重,不敢倏忽大意。与此同时,孔子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和谐相处。他一生呼吁“克己复礼为仁”,告诫大家时时刻刻都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做到以“礼”待人,以“礼”处世,爱护人、尊敬人、理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荀子说人“最为天下贵”,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荀子·王制》),知道团结的重要性。荀子强调,在社会中人各有职分,担负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人最富有道义精神,能够在道义的基础上和谐共存。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人和”,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员工,认真倾听员工意见,从善如流,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的员工队伍,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四)倡导见得思义的义利观,形成现代意义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好利恶害是人们的自发欲望,但他强调对功利的追求必须以符合“义”为前提。他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在物质利益面前,提倡以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约束自己不恰当的追求。不仅如此,孔子进而提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的富民、利民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政策和导向,对企业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只有始终如一地遵循“义利合一”之道,才有可能树立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一种有效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1]杜小军.儒家人才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比较[J].人事人才,2008.18.
[2]黄静.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经济论坛,2006.19.
[3]梁蕾蕾.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江西社会科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