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省级示范校项目建设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2011-08-15 00:55:15杨希武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示范校办学我院

杨希武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办公室,湖北十堰442000)

我院省级示范校项目建设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杨希武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办公室,湖北十堰442000)

我院省级示范校建设成绩显著:确立了教学改革方向与发展目标;探索出了“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取得的基本经验是:思想先行,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软硬兼施,内外并举,夯实基础;项目引领,团队作战,扩大成果;强化宣传,媒体聚焦,树立形象。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顺利完成国家骨干校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高职教育;示范校建设;成就;经验

2010年9月我院被公示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将正式启动建设工作。认真总结省级示范校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反省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对我们在规定时段内,高质量地完成国家骨干校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无借鉴作用。

一、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厘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改革方向与发展目标,提高了办学能力。办学能力集中体现在领导能力上。2005年学院接受第一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学院的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学院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占地近千亩,规划合理、格调高雅、功能完善的新校区;二是经过不懈努力,被确立为省级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经过近三年建设,各项成果处于全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三是学院的建设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未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期间,经过不断地学习、讨论、咨询,学院提出了“四个坚持”的办学思路,即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坚持校企合作,创新并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建设;坚持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坚持内涵发展,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特色发展,建立并完善“双园融合”办学模式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一个典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一个典范”是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办学活力,把学院建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典范;“两个基地”是指以与地方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汽车、旅游等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现代制造、服务类专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骨干基地;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专业教学团队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成秦巴地区技术服务和终身学习的骨干基地。学院发展思路和目标决定了未来的改革方向是不断增强“四个适应”能力,即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适应,技能培养与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凝聚力量,改革产生动力,学院的发展步入了良性轨道。

(二)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探索出了“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办学道路的初衷是突破学校教育资源短缺,解决自身实习、实训资源不足问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日渐走向了职业性、开放式和多元化。近年来,我院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吸纳企业、行业资源要素,努力搭建资源共享的专业建设与管理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学院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50多家。在新校区建设时,为了解决校企深度、稳定、长久合作问题,既规划了200亩地作为产业园用以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企业实力强、与相关专业匹配度高的企业入驻产业园,实现校园与产业园的完全融合。目前,已引进6家企业的分公司及相应的生产线入驻校内产业园,产业园内已建成25000平方米生产性实训用房,其中企业捐建厂房11000平方米,捐赠设备总值1200万元。与此同时,十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十堰市企业家培训中心、十堰市产学研工程技术中心等多家机构先后在我院挂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呈现出政、校、行、企和谐互动的良好局面,校园和校内产业园“双园融合”的办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结合产业和专业优势,突出特色,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学院开展了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在学院层面上转变思想,树立素质育人、文化育人、技能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以人才社会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在专业层面,以专业群为单位,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和方案,使培养模式的诸要素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更能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创新了一种“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的《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获2009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开展的《高职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2009年院级教学成果奖;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东风精铸班”、“联通班”、“广电班”、“夏普班”等订单式培养模式得到普遍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四)整体设计,重点突破,课程建设结出硕果。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营养源,为了保证学院课程建设的先进性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同步而不落伍,从2008年起,学院曾多次邀请国内知名高职教育专家前来讲学,也派出一批批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在掌握了先进理念、方法、技术的基础上,学院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针对校情、为我所用”的态度扎实地开展起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在开发步骤上采取先课程体系,后具体课程;在方法上则采取市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典型工作任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工学结合课程。2008年上半年即开发出30个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和30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半年以重点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口,启动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截至目前已开发出全新的工学结合课程65门,基础和公共平台课程9门。由于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开发的过程中,既强调整体设计先行,又注重吸纳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同时强化“做、教、学”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改革,使得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职业活动和学生成才过程保持了高度一致。近年来,学院新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

(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了办学实力。新校区的建成,学院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三年来学院投入了1800多万元用以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了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面积由4000多平米增加到16283平米,实训基地下设的实训室由40个增加到106个,实习、实训设备资产由3090万元增加到近4328万元,一体化教室从1000多平米增加到4168平米,多媒体座位数由2000余个增加到8164个,新增校外实训基地59家,学院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学院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师资建设,三年来“楚天技能名师”岗位由2个增加到10个;新添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由60多名增加到100余名,骨干教师由90余名增加到123名,下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达到200余人次,分三批对60余名青年教师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院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和鉴定的工种(职业资格)种类从61个增加到了79个,可以广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鉴定。由于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所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思想先行,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就是思想。回想2005年接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时,学院的软、硬实力都受到过专家们的质疑。在评估意见反馈会上,专家们抱着语重心长的态度,或尖锐或委婉地指出了学院存在的诸多缺陷,希望学院能“强身健骨,长足发展”。此后院党政班子痛定思痛,铁下心来办高职,邀请多位专家前来讲学,开展了三次长达一年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与讨论。经过学习与讨论,解放了思想,革新了观念,科学规划了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院党委以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带领教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五年内干成了三件大事,使学院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是用三年时间,投资4.6个多亿,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彻底改变了办学条件,夯实了基础办学能力;二是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省级示范校建设,并成功申报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的内涵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三是校园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学院被评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这三件大事,都是在重重困难中学院自加压力,迎接挑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为学院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赢得宝贵机遇。实践证明,思想观念决定着学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也决定着学院的前途和命运。

(二)软硬兼施,内外并举,夯实基础。学院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斥资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对软件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相互兼顾,重点专业和一般专业协调发展,内部关系和外部环境同时并重,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项目引领,团队作战,扩大成果。三年来,学院以省级示范校建设为载体,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为抓手,引领质量工程步步登高。目前,我院有国家级成果及立项10个,省级成果及立项53个。在项目申报和建设过程中,磨炼了一支从行政机关到教学一线共同组成的高素质、能打硬仗的作战团队。几年来几乎是上边有项目就势必争取,一争取就能立项,成果的数量不断扩大,质量的日益提高,成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标志。如果没有这支团队的智慧和贡献,这些标志性成果的取得恐怕要大打折扣。

(四)强化宣传,媒体聚焦,树立形象。

由于学院新校区和内涵建设取得多方面标志性成果,引起引起了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楚天都市报、人民邮电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湖北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秦楚网、十堰电视台、十堰教育电视台、十堰广播电台等十多家媒体对学院的发展成就作的报道数量达60余篇。三年来,慕名来访的交流的国内外高职院校达到40余所;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职教专家黄德辉、马来西亚现代教育之父钟正山、新加坡郑和协会会长陈达生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20余人前来学院访问;副省长郭生练多次赴我院指导工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市委书记陈天会、市长周霁,东风公司领导,以及市内各大职能部门领导先后多系来我院参观、指导工作;学院还发起成立了秦巴地区高职教育论坛、参与组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高校多媒体课件大赛、湖北省第四届残疾人技能大赛、全国机械行业特有工种职教系统首批鉴定点会议、教指委电子类课程建设研讨会等大型会议。由于媒体的聚焦和宣传,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园融合”体制机制尚待完善

“双园融合”虽然不是我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全部内容,却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和创新亮点,是未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但直到目前“双园融合”仍然只是一种构想性的愿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办学,和学校完全融为一体,“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①参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这样的企业应是多家乃至十多家,办学的主体不再仅仅是政府,而是“董事会”。结合国情,要走到这一步,改革道路还很长,改革的任务艰巨;结合市情,政府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协调工作;结合校情,我们引入的企业只能算深度合作型,企业还没有“入股办学”的意愿,离实质性校企合作还有较大差距。骨干校建设的周期只有三年,面对这一头等重要建设任务,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改革的目标,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我院“双园融合”办学模式改革有了一个蓝图,但是到底怎么建立具有实质意义的“董事会”?新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怎么建设?如何正确处理“董事会”和学院党政领导组织的关系?我们将采取那些重大改革措施保障其科学高效运行?如何评价其效果?这些问题无不值得我们去作进一步地认真思考和探索。

(二)项目建设制度保障不力

回顾省级示范校建设,由于重视程度和建设经验的不足,我们在项目建设启动之前和建设之中,几乎没有制定有关项目管理方面的制度文件,虽然出台了《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但实施不力。我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召开了6次推进会,院领导在讲话中多次布置了阶段性主要任务,建设办也按照《建设方案》逐月给个部门下发了《月度建设任务表》,但当一些建设项目滞后且难以推动时,却缺乏监管制度和机制予以制约,形成了职责不明,工作推诿,奖励多于制约,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参与建设者的积极性,骨干校建设必须汲取这一教训。

(三)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举办者绝大多数是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天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是我院省级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软肋,从客观上效果来看,无论是社会培训,还是技术服务,我们都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而且推动起来十分困难。究其根源,不外乎四点: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以教学任务重为借口推卸责任;二是教师技术工程能力低,不能承担技术研发项目;三是对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过程中的需求调研不力;四是学院社会培训收入分配政策未能有效提高建设部门的积极性。骨干校建设,我们面临的建设任务更艰巨,量化指标更高,如何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使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交出满意的答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软实力建设未予重视

“软实力”之说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的,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我们且不管软实力内容有多么丰富,起码它对我院完成骨干校建设任务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首先,我们在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的过程中要不断提炼办学理念,使之升华为校园精神,进而潜移默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次,我们要以前瞻的眼光,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形成完善、先进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运行机制的自觉、高效、廉洁,形成强大的导向力;再次,积极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标准和评估标准的制定,在高职领域争取话语权,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控制力和效仿力。这些无不关乎一所高职院校应该具备的软实力,在省级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对此没有给予应有地重视,希望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过程中能够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建设,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Main Achievements and Basic Experiences of Provincial Model 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Our School

YANG Xi-wu
(Model School Construction Office,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We have achieved a remarkable success in Provincial Model 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al of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im;the running mode of a“double-park integration”school;the inno-vation of talented training mode etc.And we have gained some experiences from the above:that is,seizing opportunities;meeting challenges;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introducing projects;team cooperation;expanding achievements;strengthe-ning publicity;establishing image etc.Yet there are still something existed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Thus,it is necessaryto sum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n accomplishing the task of the National Backbone 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odel school construction;achievement;experience

G710

A

1008-4738(2011)01-0001-04

2010-11-12

杨希武(1954-),男,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示范校办学我院
茚旺高中“五措并举” 建成省级党建示范校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白云区老年大学获“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荣誉称号
晚晴(2016年3期)2016-05-30 10:58:42
从“特色示范校”看音乐中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示范校建设只是做给别人看吗?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