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011-08-15 00:55张存凯夏卫东高学德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校园政治思想

张存凯 夏卫东 王 磊 高学德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有效推进应对策略,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新媒体的特征探析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定义为:新媒体通常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上出现或更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因此也被称为“第五媒体”,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带来了一场变革,与传统社会有了很大区别,呈现出许多特殊性,具有鲜明而突出的特点:

(一)交互性与便捷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递中单一性的局限,实现了实时、双向的信息传递,使被动的接受成为“互动”的交流。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时空的束缚,缩短了地球的距离,也给人们提供了信息获取、网上购物、电子邮件、网上交流、办公自动化等便捷手段。但人们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利,享受新媒体带来愉悦的同时,容易产生依赖性,甚至成瘾。

(二)开放性与共享性。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开放、自由的信息渠道、论坛空间和想象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自由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进行讨论和交流。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人类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同时,这种开放性也导致信息宝藏和信息垃圾并存。

(三)虚拟性与娱乐性。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社会特征被掩盖而具有了匿名性,这种虚拟与未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探索欲望,满足了人们的成就心理。由于新媒体双向互动的网络传输,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上的主角,导致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改变。但是,过分沉溺于新媒体,有可能导致躲避社会现实、心灵扭曲等心理疾患。[1]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感觉敏锐的特殊群体,多元的文化趋势,多维的价值视角必将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互联网没有国界,不同文化和势力都力争利用它宣传和争夺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由于互联网技术首先诞生和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互联网的优势。据有关统计显示,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而我国在整个因特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仅占到0.1%和0.05%。[2]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已经拥有的信息优势和网络霸权,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谋求跨世纪战略的思想政治武器,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凌驾于世界之上;一些敌对势力大肆以所谓人权、宗教、民族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制造谣言,不断利用网络对我国政府进行攻击,使我国的思想、文化面临着“媒介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挑战,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的压力。

(二)价值观受到多元化冲击

新媒体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其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导致海量信息自由传播,管理监督难度加大,各类信息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导致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与违背社会公德的信息泛滥,甚至西方意识形态也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和道德认知,当信息量大到目不暇接、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思考时,就会主动或被动接受外来信息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念混乱、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导向多元化等问题。

(三)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问题凸显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其匿名性、交互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使大学生在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时,言论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产生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心理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而一旦新媒体中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化,并与现实具有很大的差异时,就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如果频频地转换,必然会导致人格障碍。”[3]

(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下降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不少方式方法在新媒体面前黯然失色,收效甚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与我们争夺教育对象,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住宿社会化,学制弹性化,选课自主化,班级将成为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可控场所将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学生宿舍宽带网的接入、手机等移动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进一步普及,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

三、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校园文化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正视大学生主体的需要,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一)加强队伍建设,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校园网络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成为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高校要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指导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紧密联系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大学生,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高校要加强以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题的特色网站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高校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校园网络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教育价值。要开展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校园网络文化特有的思想价值,着力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4]

(三)教育与引导结合,增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校园网络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的特点,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高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舆情分析,建立反馈机制,做好舆情引导工作,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培育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合力。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网络教育资源不仅要有教育性,还要有实用性、服务性和实践性,针对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文明上网”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赋予学生完善的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培养其区分良莠、获得健康有效知识、不被消极媒介信息所牵制的理性批判分析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真正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

(四)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构建长效发展机制。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要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专题教育网站的备案制度、信息发布的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网络突发舆情处置报告制度等;要建立“分级负责、按块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校纪、技术、思想教育、学生自律等手段,将管理和教育、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依法监管、学生自律、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5]

[1]汪建华.试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J].甘肃高师学报,2002,(4):123-124.

[2]田光灿.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36-37.

[3]吴惠.新媒体:新机遇与新挑战[J].高校理论战线,2009,(7):41-42.

[4][5]庆承松.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08-09-25(10).

猜你喜欢
校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