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适应目标读者又要传播特色——论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事物的翻译

2011-08-15 00:55刘钟梁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福娃源语音译

刘钟梁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1 对外宣传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指的是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各方面情况的中文报道翻译成英文,以使外国人正确了解和看待中国,从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通常可以从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和普通意义的对外宣传来区分其译文受众的差异。本文所指的外宣翻译主要是普通意义上的对外宣传,因此其受众指的是国外的普通大众,他们对译文语言的接受度是翻译质量的试金石,但由于外国人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生活环境和行为价值等许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为了达到外宣的目的我们在进行对外宣传翻译时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中国特色的事物。之前很多译界前辈对这一点有过相关论述,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就曾写道:“……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 “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黄友义,2004)一个外宣三贴近就有两个是从国外受众的角度出发的。其它像动态对等—即译文的受众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的受众对原文的反应,和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即指准确的文化意义把握、良好的读者接受和适境的审美判断(刘宓庆,2007:67),这些翻译思想虽然并不完全针对外宣翻译而提出,但是对于更加注重读者反应的外宣翻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外宣翻译时常用的翻译方法

因为外宣翻译应该以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中国特色,努力满足他们的阅读预期,所以译界前辈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系列方法来应对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及原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些特殊方法包括:(1)删减。删减在内容或形式上相互冲突、敌对、或者文化上存在太大空白而难以用简洁的背景解释言明的部分;(2)替代。用含义相似而在形式或语言上不会对所传递信息造成曲解和让读者感到冒犯的内容替代原文内容;(3)增添。对于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文化空白的内容应该适当的增添简洁明了的背景解释;(4)概述。对于中文表达过于冗长啰嗦的部分可以直接概述成以简洁为美的英文。(5)重组。打乱原文的结构以符合英语文章特点的架构重组原文内容。(6)用事实说话。因英美人士习惯从事实得出结论而不是接受一个现成的结论,所以在外宣译文的论证过程中因适当的用事实说话,在说理过程中添加一些活生生的例子以便目的语读者能自己得出源语预设的结论(翟树耀,2001)。这些都是在翻译外宣报道时为沟通文化差异而经常采用的方法,翻译界在这方面有过很多相关的研究和论述,笔者便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3 外宣翻译时中国特有事物如何翻译

然而面对两种文化下形形色色的差异,我们在翻译对外宣传报道时也不应该一味地去适应,因为外宣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还要激发他们对中国特色的兴趣和认同才能最终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而特色的表达一般在对方文化中不存在,或者是存在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如果翻译时为了迎合读者的预期而抹杀了特色,一味地适应,逢差异便简单地删减或替代,那么外宣的目的并不能完全实现,有些特别中国化的东西还是不能为外国人熟知和了解。因此外宣翻译时虽然同样需要我们去适应受众文化,但是在涉及到中国特色而又有必要对外传播的时候,就不能删也不能减,而应该在适应读者和外宣目的间达成一个平衡:既最大限度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特色,又保存了源语中特色的表达形式。如何达成这样的平衡呢?音译加文内背景解释似乎是最佳的方法。在此,笔者试举几例来佐证。

王银泉在《“福娃”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一文中指出文化负载词满载文化涵义,并且在目标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翻译这样的词汇时,译者通常采用音译(或直译)加背景解释的译法,这样才能在目的语读者中推广源语文化。正是基于这一观点,他指出“福娃”不应该直接意译为“Frendlies”,而应该翻成:“Fuwa, the five mascots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They are Beibei,Jingjing, Huanhuan, Yingying and Nini, which means ‘Beijing welcomes you’ in Chinese.”(王银泉,2006:74-76)例子中的文化负载词即本文所提的中国特色表达。“福娃”翻译成“Frendlies”太过只是在一味地适应目标语读者,有失科学。这样一来,因为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外国读者对“福娃”背后的深刻涵义将不得而知。此推荐的译法则即保留了中国特色“福娃”的音译,又对其进行了简约合理的背景解释,实现了文化移植的目的,久而久之,目标语读者对福娃的认识必定会加深,到时对外宣传时再提到“福娃”时就可以直接音译了。正如外国人对中国功夫的认识一样,我们最初对外国人介绍“功夫”时单一个“Kungfu”或者一个“Chinese martial arts” 都不如用 “Kungfu,or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English”,第一种译法会给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留下疑惑,第二种译法丧失了中国特色,只有第三种译法既移植了特色又清晰明了。当然随着对外宣传的次数和力度不断加大,到今天,外国人都知道“Kungfu”音译之后的含义,也就没有必要再对其进行背景解释。而笔者也发现,现在在一些欧美的电视节目和出版物中可以见到直接使用 “Tofu”,“Kungpao Chicken”等专有名词,也是因为这些东西宣传多了,外国人久而久之也就接受了这种说法,明白了它们的指代和内涵,把它们当做外来词,所以不需要多加解释,类似的英文中来自中文的外来词 汇 还 有 “Taichi” ( 太 极 )、 “Kowtow” ( 叩 头 )、“Lychee”(荔枝)、“Chipao”(旗袍)、“Mahjong”(麻将)、“Coolie”(苦力)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都不是简单的直接用拼音译,而是在拼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英文的发音规则和特色,这也是音译的难点所在。那么是否可以用脚注代替文内的背景解释呢?由于外宣翻译的受众是英语国家的普通大众,外宣文本又是以提供信息为主,加脚注是对目标读者阅读习惯和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的一种挑战,就像中文的读者在阅读报刊时不希望还需要依靠脚注去理解某个词的含义,因而外宣时不宜使用脚注。

另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是关于“龙”的翻译。中国人都知道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动物,象征着财富,权利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古时候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喷火的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想象中的恶兽。另外从平时电影书刊中的图片也可知两种文化中的龙在外形上亦大相径庭。两者在各自的文化中给人产生的联想完全不同,所以不仅在外宣翻译时,任何情况下的翻译都不可直接将两者对等,“龙”不等于“dragon”。“汉语的‘龙’这种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或俗语非常丰富,在外宣翻译中针对这部分表达方式采用直译可以减少由于意译或归化而带来的误解或文化意象的失落。当初的‘龙’英译时如果采用‘long’或‘Long’这样的特殊的直译方法,避免使其与‘dragon’联系起来,也就绝对不会有今天‘中国龙象征邪恶、具有攻击性’等文化误解了。”(何子章,2008:47-50)外宣时对于含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或俗语一开始便单单直译,更确切地说是音译,肯定达不到宣传的目的,音译确实能够保护文化意象不至于丧失,但是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语读者也没有办法根据一个简单的拼音组合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联想。如果第一个例子是一味适应的情况,那么此例就是一味保存源语文化特色,仍然有失平衡。按照前文所述的方法采用音译加背景解释可译作:Long,or Chinese dragon,a symbol of potent and auspicious powers.这样既有“龙”的形式移植,又有其文化内涵的解释,就在适应读者和推广源语文化间达成了一个动态平衡。时间久了宣传次数多了之后外国人自然能够在直接音译的情况下也明白其内涵,那么“Long”也可以成为英语当中的外来词了。

4 结束语

外宣翻译不同于其他类型文章的翻译,有其特殊的方法和策略,要求尽量以外国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但是鉴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对于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又需要对外传播的事物在传播之初就只能采用音译加文内背景解释的策略,宣传到足够多之后才适合简单音译。像麦当劳和肯德基经过在中国的多年宣传和经营,在中国词汇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洋快餐品牌一样,只要我们宣传的力度和方法掌握得当,我们想要传播出去的中国特色也可以根植到外国人的认识中,等到时机成熟,特色也可以直接音译过去,甚至收入到他们的词典,这样我们外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06).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王银泉.“福娃”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6,(03).

[5]何子章.外宣翻译中 “词汇空缺”现象翻译探讨—由“龙”与“dragon”想到的[J].襄樊学院学报,2008,(07).

猜你喜欢
福娃源语音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可爱福娃共多少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福娃迎春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