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青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荀子》训释失误管窥*
史冬青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前人对《荀子》注释的精义固多,却也难免还存在着缪误。通过对《荀子》各家注本失误的具体分析,侧面反映了唐代杨倞以来注释家们在理论、方法上所存在的缺陷及流弊,以期为探索传统训诂学的科学化道路提供一些反面的借鉴。
《荀子》;训释;失误
前人对于《荀子》词义的阐发、析疑与正误,多有可宝贵者,但难免还存在着缪误。他们或疏于文法,或拙于义理,或不审词例,或不明修辞、语法,或不明通假而望文生训,或增字为释,错误颇多。再加上荀子思想博大精深,《荀》书词义颇为灵活,有所谓“奥谊艰辞”之称,前人的注释往往各执一辞,众说纷纭,情况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眼光,能进行鉴别。现就众注家失误的情况,归纳出几点,以供商榷。
通假字实质上是同音字或音近字互相替代。同音字或音近字一般不止一个,因此求本字时不但要具备语音条件和有力的证据,更要审度文义,务求贯通。否则,仍不得谓之确诂。下面就是本字抉择不慎,因而顾此失彼的例子:
《劝学》:“《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王引之训“交”为“姣”之借,谓“方来朝之君子不侮慢不怠缓”[1](P79),我们认为王氏语亦未当。《释名·释丧制》:“绞,交也。”《说文》:“绞,缢也。”段氏注曰:两绳相交而紧谓之绞。《小雅·采菽》中的“匪交匪舒”盖承上文“赤芾在股,邪幅在下”的“赤芾”、“邪幅”而言,“匪交匪舒”正谓“赤芾”、“邪幅”逼束适度,非紧非舒。读“交”为“绞”,训为“急”,与“舒”对文,方为允洽。
有些注家把《荀子》的假借现象看得过分严重,同时又错误地认为“古声同者,其义亦同”,不免滥用声训。如:
《正论》:“故天子生则天下一隆致顺而治,论德而宣次。”梁启雄注:“‘论’当作‘谲’,‘谲’、‘决’古字通。谓决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2]这段注解失当。《儒效》:“若夫谲德而定次。”王先谦云:“‘谲’、‘决’古字通。”《简释》显然是根据王说作注的。但在古语中“论”、“德”两字常连用。《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曹植《文帝诔》:“考诸先纪,寻之哲学,生若浮寄,惟德可论。”皆“论”、“德”连用。《礼记·王制》:“论定然而后官之。”文意也相近。“论德”即“根据德而论定”,意思是很清楚的,“论”字不必当作“谲”字,也就不存在“谲”、“决”通用的问题。另外还有《修身》:“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或谓“懼”通“遽”,或读曰“瞿”;《议兵》:“秦人,其生民也陿阸……隐之以阸……”谓“隐”与“殷”同,又或谓与“慇”同等等,例多不烦更举。其实这些被认为是“借字”的皆可由原字之义求之,有些注家却舍近求远,妄说通假,徒自滋扰。我们认为前人注释《荀子》一书,滥用通借的情况比较突出。
辗转相训实际上就是采用逻辑学上的演绎推理推导词义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训诂手段。但是在推导过程中稍有疏忽,如在前提中出现多义词、同音词等,就容易违背逻辑,导致结论不真实。如:
《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刘师培注:“菑与淄同……淄与缁同……缁又与滋同,滋,浊也。盖字之从菑得声及与菑音相近者义均训黑,引伸之则为浑浊之貌。”[3]谨案:刘氏训“菑”为“浑浊之貌”,其公式是:因为“菑”犹“淄”,“淄”犹“缁”,“缁”犹“滋”,所以“菑”犹“滋”。但是,“菑”训“淄”,“淄”训“缁”,皆有古训为据,唯“缁”训“滋”并无古训依据,况“滋”有“浊”义,陆德明《释文》云:“滋音玄,本亦作兹,子丝反。”刘氏在这里应该说是犯了“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因此所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就不正确了。而在古汉语中,“菑”字也并没有“浊”的意思,此句中的“菑然”仍应从杨倞训为“災害在身之貌”为当。
古人对词的多义性认识不足,解释经传,有时专主一义,不知变通,致使文义窒碍难通。清代以来的学者对此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他们懂得多义词不但有本义,而且还有引申义,并且还能对词义系统作初步分析。但是词的多义性客观上确实给主观臆测提供了某些余地,有的注家为追求“说戒雷同”,有时利用词的多义性,随意牵合故训,这样就很难真正做到“诂各有当”了。如:
《修身》:“辟违而不慤,程役而不録。”杨柳桥注:“王逸《楚辞》注:‘役,贱也。’《白虎通·京师》篇:‘禄者,録也。’《广雅》:‘禄,善。’”谨案:杨柳桥训“程役而不録”为“轻贱而不善良”[4],使人费解。“役”训为“事”,“録”训为“具”,与上句的“拘守而详”意义相对,前后照应,暗示了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截然分明的特性。杨氏不从常训,专欲求奇,解为“轻贱而不善良”,转失之迂。
《儒效》:“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億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之《荀子新注》将“举”释为“奉承”。[5]王念孙曰:“‘举’读为‘相与’之‘与’。‘与’古通作‘举’。……《礼运》‘选贤与能’即《大戴礼·玉言》篇‘选贤举能’也……《史记·吕后纪》‘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徐广曰:‘举一作与’。谓交其上客以求助也。”谨案:“与”属鱼部喻母,“举”属鱼部见母,当为叠韵通假,王说是。
《非相》:“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杨倞于“故言”下注云:“所以好言说,由此三者也。”杨说非是。王念孙指出,“故”下本无“言”字,“言”字涉上文而衍。“故君子必辩”为一句,谓君子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是以必辩。上文云:“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是以必辩。”是其证。杨断“故言”为一句,以结上文,则“君子必辩”四字竟成赘语。杨倞不明“言”为衍文,故生句读之误。
根据同一篇的上下文以推敲词义,固然是训诂的一个好办法,但单是这样做还不够,同时还必须联系整部作品的用词,方能烛幽显微,释疑祛惑。如:
《修身》:“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文中“自名”二字不可通,其中必有奥秘。王引之据《韩诗外传》作“以治生养性,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认为“自名”的“名”字乃“强”字之误。郭在贻按:考《荀子》全书,“名”与“白”常常用在一起,如:
《荣辱》:“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致士》:“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
《乐论》:“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
《尧问》:“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大。”
《君道》:“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由此可以知道,“以修身自名”应当是“以修身白名”,“自”乃“白”字形近之讹。[6]王氏虽为训诂大师,这一条却说得不确。《韩诗外传》作“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足之,乃增文成义(增“强”字),未可据以改《荀子》。
洪诚先生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序言》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因为汉语的语法作用主要地表现在虚词与词序两方面。虚词能表示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也规定了结构的性质,规定了某种虚词应居的位次及其作用。所以虚词的作用可以从它的前后环境中看出来。”[7](P2)言外之意就是说简单化地运用句式比较去判别实词词义,结果往往不可靠。如:
《修身》:“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王引之训“懼”为“怯”,认为与“勇”对文。如此,“怯于避辱”,恰恰与荀书原意相反。况且“略”与“早”并非对文,“勇”与“懼”也不必相对。所以说相同的句子有可能内容相似,其中对应的词语有可能含义相近,但是,通过句式比较不能准确判别实词词义,这是因为实词的意义离开句子结构能够独立存在,同一结构形式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内容。王念孙在此注重了文法,而忽略了对义理的探讨,仅仅凭着句子结构表面上的某些相似便确认它们互文,自然会导致训诂上的失误。
通过对《荀子》各家注本失误的具体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杨倞以来注释家们在理论、方法上所存在的某些缺陷及流弊,以期为探索传统训诂学的科学化道路提供一些反面的借鉴。
[1]徐复.后读书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刘师培.荀子校补[J].中国学报,1913,(3).
[4]杨柳桥.荀子诂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5.
[5]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郭在贻.训诂的方法(下)[J].语文导报,1985,(4).
[7]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G].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Some Restricted View on the Mistakes in Xunzi Exegesis
SHI Dong-q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There were no doubt many precise notes of Xunzi by the predecessors,but it is inevitable there were some mistakes in them.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errors in each Xunzi note,shows all the defects and abuses in theory and methods since Yang Jing of Tang Dynasty the commentators had.Hopefully,these will serve some negative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exegesis in a scientific way.
Xunzi;exegesis;mistakes
H 131
A
1673-2103(2011)06-0129-03
2011-07-19
史冬青(1971-),女,山东定陶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责任编辑:王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