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文学地位与认同危机

2011-08-15 00:44黄雪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传统

黄雪敏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 528225)

网络文学的文学地位与认同危机

黄雪敏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 528225)

网络文学的客观存在,不但引发了文学内部对文学本质和特性的争论,也从外部引发了关于当代文学的价值、功用等方面的质疑与反思。网络文学要想摆脱目前的地位悬疑和身份危机,必须在当代文化转型和建设中,找到自己的终极性价值取向,在关注现实、民生与民族问题上找准价值评判的标准,才能够渐渐被精英文化与社会所认同。

网络文学;文学地位;认同;危机

网络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学中的实质存在,已经打破了以纸质为核心的书面文学的垄断地位。网络文学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但引发了文学内部对文学本质和特性的思辨和争论,也从外部引发了关于文学的价值、功用等方面的质疑与反思。问题的焦点在于,网络文学一方面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大有别于传统文学的表现形态,因而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尤其是作为精英文学而被认同;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本身对于传统文学有一种抵抗和反叛的情绪,并不愿意主动追求当代精英文化层面的认同,常常以消解和戏弄的态度去面对经典话语。因此,在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转型时期,网络文学存在着文学地位和文化认同的双重问题。这双重问题归结到一个核心,就是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以及文化中的身份问题,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当代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命运问题。

一般而言,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发表的文学作品。[1]但是这个定义太宽泛,不具有学术价值。“唐诗三百首”、“四大名著”的电子版本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却很难说是网络文学。因而学者王晓华认为:网络文学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1.网络上的文学;2.其特质仅属于网络的文学……网络文学绝不是指所有存在于网络上的文学(例如唐诗,存在于网络而不属于网络文学),而只能意指其特质仅属于网络的文学样式……真正具有网络特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一定是由作者亲自发表的:亲自发表作品表明他已经进入网络并且在为网络创作,亦即,他已经将网络当作自己的另一个生存世界,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中安家。[2]91-92这个定义虽然谨慎但是同时也过于严格,仅从作者角度进行规定,因此将很多具有互动意义的文本排除在外。而恰恰是许多非第一作者制作的网络文学作品,由于网友的互动和参与才能引发较广泛的阅读。因此,网络文学的定义和网络文学本身一样,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为此,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

网络文学的出现,从技术层面来说,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直接促成的;而从精神层面看,则是现代性体验的自我书写的内在要求。

就技术层面而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给网络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空间。第一篇正式的中国网络文学,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1991年4月发表的《奋斗与和平》,作者是留美作家少君。这个时期,网络文学尚未成型,许多作品只是即兴之作,基本不存在文学价值。1995年前后,网吧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的新兴场所出现了;1996年之后,日渐便宜的价格让网吧开始在各大城市飞速发展,随之带来了网络文学的初步发展。网络文学的第一个经典作品,是1997年11月2日凌晨“老榕”在四通利方(即新浪前身)论坛里发表的一篇名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文章。它挟带着国人对男足的失望和愤怒,在48小时之内被阅读了数万次,并影响到现实中的多家体育媒体转发。1998年,“三驾马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分别是宁财神、李寻欢和邢育森。他们的文风轻松、诙谐、幽默,带点戏谑,这也是当时网络文学普遍的风格。这个时候,网络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和高等院校中,网络文学的创作也慢慢走上了正轨。网络文学风格的形成,其实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挑战和反叛。新中国成立后,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和“样板戏”,承担了许多社会宣传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重任,缺乏喜剧意识和幽默色彩,因此在90年代逐渐边缘化,远离群众。而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和刺激,也带来了生活的物质重负,人们需要一个发泄情绪、表达自我的途径,网络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要求。

世纪之交的几年时间内,随着网络架设的普及以及资费下调,网络文学发展得更加快速。由于国内互联网发展前景无限,许多门户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免费空间,个人创办的网络书屋纷纷出现。以香港作家黄易的《大唐双龙传》、莫仁的《星战英雄》为代表,结合历史架空、科幻玄奇等等新要素的作品风靡一时,这时期比较著名的网络书屋有黄金书屋、书路、卧虎居等。1999年台湾痞子蔡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正式出版,网络文学四个字第一次以实体书的形式从虚拟的“0”和“1”中来到了世人面前。美丽又特别的网络爱情故事几乎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一时间洛阳纸贵,文中的经典句子更是被广为传颂。《第一次亲密接触》造成的效应是极为深远的,其巨大成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潜在商业价值。在这个时期,一方面,上网所需要的条件越来越平民化,更多的人开始在网上阅读和写作;另一方面,网络泡沫破裂,免费空间几乎殚尽,以前依靠免费空间的手工作坊式个人书屋已经没有生存空间。或整合,或兼并,或消失,门户式的大型网络文学网站纷纷崛起,并尝试如何从网络文学中牟取更多商机。在当时诸多原创文学网站中,幻剑书盟、龙的天空、起点是最主要的3家,它们都兴建于这个时期。专业性网络文学门户网站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同时,网络文学内部开始细分类别,除了传统的军事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以及诗歌散文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以写作内容命名的文学种类,例如玄幻小说、奇幻小说、都市小说、仙侠小说、同人小说等。

然而,文化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和惰性的,传统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也如此。尽管传统文学在20世纪末期也企图进行某些个人主义的尝试和转变,如新写实主义等,但是总体的价值观念和创作成果并没有完成转型。对于铺天盖地、密密麻麻的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大多秉持鄙视和排斥的态度。大致而言,传统小说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强调国家民族的历史感,叙事倾向于宏大和厚重,力图呈现一种历史悲剧美;而网络文学主张个人主义的创作理念,创作内容零散而琐碎,叙事自由,经常打破文体界限,试图表现出一种当代人的荒诞美。二者之间由于创作理念、艺术技巧、美学价值等等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发生在同一时空下的错位令人感觉特别强烈。如果说,传统写作是一个鼓点鲜明、节奏匀称的主旋律,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声部的合奏曲。因此,“(网络文学所在的)网络社区的民主品格消解了传统作家号称的精英意味,模糊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令写作复原为平凡的事业。不同风格、水准、内涵的作品在网络上处于并置和杂生的状态,造就出随时可能改变结构的文本复合体。”[2]96

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带来创作内容、写作技巧、美学观念上的革新,也带来了对文学本身的一种审视和反思,对文学的领域进行了新的扩张。这种扩张,在文学内部是对既有题材、风格等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在文学之外则是对传统文学的阅读者的争夺,包括对其出版空间和传播渠道的大力占据。

21世纪初,网络文学逐渐浮出水面,一方面借助网络无孔不入地进行传播和宣传,一方面也和传统出版社联合起来,慢慢侵蚀原有的文学空间和渠道。事实上,传统文学的衰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视觉冲击与“读图时代”的到来,不断引发“文学死亡”的论断。尽管有杜书瀛等学者以专著的形式——《文学会消亡吗?》——予以否认,但传统文学读者的数量锐减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真实状况。与此相反,由于《第一次亲密接触》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出版商看到了网络文学纸质化的诱人蛋糕,2000年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传》、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和林长治的《沙僧日记》等,都在出版商的操纵下大获成功,同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开花结果。到2002年,网络文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学身份。另外,借助于网络游戏的兴起,网络文学中的游戏小说也开始走俏,《网游:梦幻现实》《从零开始》等一大批和网络游戏内容相关的小说大行其道。同时,2004年,一些游戏公司为了宣传的需要,使得一些以当红网络游戏为蓝本的网游小说异军突起,例如树下野狐的《搜神记》等,就被游戏商看中而开发成为热门游戏。这些小说的优势在于背后有大的游戏公司支持,写作目的明确,一些著名网络写手被揽到公司旗下,再加入大投入的宣传,先天上已大大超越了那些个人小作坊式的玄幻小说。目前,主要的网络文学网站正逐渐脱离传统爱好者论坛式的角色,开始了市场化的运作。网络文学创作最初的动力来自于创作者的热情,然而这种热情并不足以推动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不少作者因此而成为专业的写作人员。当年许多网民想都没想过的事,如今也都变成了事实。这种状况更激发了网络文学的全民创作热情,并间接提升了网络文学朝向广阔的社会背景去发掘题材、铺陈内容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却也是一个纷争多变、冷暖交替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伦理失衡,而新的社会伦理并未建立,人们徘徊在多种伦理秩序下,张惶失措。改革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和幸福,也有下岗和贫困。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就业、读书、看病等诸多社会难题,一一摆在了普通百姓的面前。因此,老百姓心中聚集着一种被德国哲学家舍勒所说的“怨恨”:价值位移植根于由若干时代、尤其是权威性的生活支配的时代聚积起来的怨恨的爆发;以往旧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正在于人类的贱民、最卑劣者、生命活力最低者的价值观获得了胜利;小市民渴求最安稳的生活,渴求能够预测他们那充满惊惧的生活。[3]而传统文学对此不但无能为力,自身陷入了边缘化和“失语”的困境,只剩下“一地鸡毛”又或者穷吼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中国文学在经历了政治神话和宏大叙事的破灭后,无法再给予人类一个温馨的港湾,心灵的温床。而网络文学由于本身来自于普通网友,他们的痛苦和悲伤在网络上可以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和附和,因此开掘了新的文学体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学领域。

网络文学的新领域的开创,既包括体裁、语言、结构等形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内容、思想、风格等内在意蕴层面的突破。网络文学除了包含传统文学的一些样式,例如武侠、言情、军事、都市等体裁,也出现了新都市小说、玄幻与奇幻小说、修真小说、网游小说等;其语言多以轻快、幽默为特征,并较多地使用网络语言,例如“粉(很)可爱”,“斑竹(版主)”等;在修辞上多用夸张手法,例如“蚂蚁和大象的故事”,就讲述了一只蚂蚁踩断了一头大象的腿的故事,并且一只蚂蚁就可以给大象献血,看似荒诞,却别具趣味。另外,由于网络的特殊输入方式,其文学结构多以篇幅短小、自然段多为特点,甚至经常一句话就是一个自然段。网络文学的结构特点的形成,在于网络聊天经常是一问一答的情况,对于这种问答进行纪录需要保持原状,当然也因为受到《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一定影响。网络文学在内在意蕴方面的突破更多地表现在对社会的批判,对民族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严肃主体的“恶搞”三个方面。网络文学研究学者欧阳友权曾对“榕树下”、“黄金书屋”等十大热门文学网站做过调查统计,其数据表明,网络原创文学题材排在前三位的是:网恋故事、搞笑和武侠题材,分别占作品总数的43%、17%和15%,在体裁上数量居多的是散文(占50.6%),其次才是小说(占29.85%),而最能体现网络文学特色的超媒体、超文本作品所占不到0.3%。[4]

然而,网络文学的存在时间毕竟太短,在大面积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虽然网络文学数量庞大,能够直接反映百姓民生问题,可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往往感性大于理性,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因而会良莠不齐,真正的优秀作品不多见,同时也有大量低级趣味者充斥其间。于是,网络文学的文学地位在一般人眼中比较低下,甚至于网络文学的作者本身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作品的质量是不高的。许多网络文学的作者只是业余创作,时间分散,因此许多作品或匆匆草就或零散断裂或粗制滥造,缺乏精品。因而,社会需要和网络文学自身的孱弱形成了一个矛盾。这个矛盾的内部,不仅牵涉到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争论和纠缠,也同样涉及到网络文学在整个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开创性地使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二元分析框架来阐释复杂社会存在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大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以少数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则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中国学者李亦园以雅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相对应。[5]小传统,亦即俗文化、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就中国当代文化层面看,正是以乡村和城市的底层群众所生存和维持的文化力量;其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代表就是曾经的打工文学、民间文学以及而今的网络文学。尽管网络文学的作者中不乏社会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的力量和声音,和他们所代表的知识水准、价值理念,往往被淹没在网络的人潮人海中,甚至成为批判和嘲弄的靶子。2006年,网络上出现了对电影《无极》的恶搞,影视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系列)和文字版(《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系列)等多种版本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文化符号。

陶东风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化的几乎所有特点、中国知识分子在价值选择上的几乎所有困境与尴尬,差不多都可以归结到一点:现代性冲击所带来的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的认同(身份)危机。”[6]时间延伸到21世纪初的中国文化领域,这种身份认同危机其实并未消除,反而随着“地球村”的紧密连接、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而更加突出。当代中国采用的整个教育模式和体制基本照搬西方的分科教育,从幼儿园直到博士,其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基本没有脱离西方的科学范畴。而传统中国的文化是以经学为主,艺术教育为辅的人格教育,因此其文化和文学传统无法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得到尊重和发展。而中国人却依旧要生活在传统文化的笼罩下,沿袭文化传统。这就带来了个体的身份迷失与困惑。这种困惑到了网络时代则变得更加突出。网民们存在的真实境况是,一方面是自由与开放的环境,但是缺乏管理和约束;一方面是伦理道德的底线不断突破,同时伴随着生存的压力和恐慌。因此,文学在网络的栖身,必然也在这些复杂的情绪中浮沉。例如,“网上虐猫”是一个几乎牵动了所有网民与非网民的大事件,并由网内发展到网外,网民们意见纷呈、情绪激昂,在“网络追综”下终于得到了一场精神和道德胜利。该事件也作为网络文学的内容被许多写手写入作品,制作成各种动画和网页,并形成了一个“虐猫”文学系列。但是,在该事件中,发布虐猫图片和制造虐猫惨剧者虽然受到一定惩处,其后果却不是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随后,网络上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又发布了一些虐狗、虐牛等图片,甚至还有虐人图片。而这些虐待图片,包括一些哈韩(即盲目崇拜韩国)哈日者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以网络文学的面目出现的。网络文学的困惑再次浮出水面: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包括网络文学,在世俗的功利主义、道德失衡、社会纷乱的情况面前,究竟能有多少作为?当代文学意义何在?在面对社会重大问题和道德伦理方面,文学是手术刀,还是帮凶?问题的复杂性远远不只在一个文学性的层面上。事实上,网络文学并不总是把持在道德正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手中,许多网友同样可以利用网络文学宣扬他们自己的非主流观念。

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的复杂性。网络文学的民间性、娱乐性和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文学只是一种网络的文字狂欢,集体娱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缺乏价值主体性和道德核心的网络文学,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转型的一场文字实验田。审美的至上性被忽视,道德的平衡与和谐被抹杀,作为传统古典文学核心的“诗性”被抛弃,而新的主旨和原则尚未建立。学者们认为:“‘终极’和‘现实’在人的精神空间中形成了上下前后两个张力场,人类就在这两个张力场中游移。少了哪一个支点,人类生活就会失去平衡。人类所追寻的精神家园其实就在这二者的和谐与平衡中。”[7]网络文学同样如此。网络文学要想摆脱目前的地位悬疑和身份危机,必须在当代文化转型和建设中,找到自己的终极性价值取向,在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与民族问题上找准价值评判的标准,才能够渐渐被精英文化与文学所认同,才能在社会文化中站稳脚跟,从而不断发展,成为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1]蓝羽.中国网络文学十年祭[EB/OL].第七街电子论坛,http://www.ave7.net/forum/showthread.php?t=4309

[2]王晓华.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文学艺术的转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9

[4]王粤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比较[J].理论界,2004,(6):244-245

[5]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7):11-19

[6]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书店,1999:6

[7]胡山林.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8

On the literary status and identity crisis of network literature

HUANG Xue-min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ntwork literature not only triggered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ry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internal,but also triggered the doubt and rethinking on the literary value,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from the external.Network literature must find their ultimate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break the current status of suspense and identity crisis.It could be accepted gradually by elite culture and social recognition only if we find out the standards of the value judgment on the real concern,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national issues.

network literature;literary status;identity;crisis

I206

A

1009-9530(2011)01-0016-04

2010-12-22

黄雪敏(1978-),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传统
我们需要文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网络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