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1-08-15 00:48李泽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历史

李泽昊

(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28)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李泽昊

(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其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作为专职教师,必须准确理解这门课的性质、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内容体系,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及教学模式,实现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历史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05方案”实施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大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从2005年9月至今,大连交通大学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已为全校6届本科生,共20 000余人开设了这门课。笔者作为“纲要”课的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纲要”课的性质、任务,如何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及教学模式,实现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等等问题十分关注。本文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企望方家批评指教。

一、准确理解“纲要”课的性质、任务

准确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纲要”课有着非常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主要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纲要”课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程的双重属性。

毋庸置疑,“纲要”课作为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设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它虽以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但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是其与专业历史课最显著的区别。“纲要”课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而是要紧紧围绕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展开教学,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学生切实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同专业历史课教学相比,“纲要”课在讲授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阐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总结经验教训,注意加强教学中的政治理论性。

当然,历史属性仍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同,“纲要”课虽然要注重政治理论性,但毕竟课程重点是讲史,是要用基本史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相关问题和理论观点,其理论阐释必须建立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之上。必须指出,只有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纲要”课才会具有学术依托,才会引起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储备与求知欲的当代大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出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到开设这门课的预期目的。

中国传统史学具有“资治、教化”的社会功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从而形成了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历史教育素有“精神国防”之称。清代杰出思想家龚自珍曾将史学提高到影响国家存亡的高度,他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是否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如何认识和评价这段历史,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见,“纲要”课承担着艰巨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准确、深刻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进一步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和研究,有效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抵毁和误读,对于广大青年学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纲要”课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纲要”课教材共三编十章,计约29万字(以2010年修订版为准)。上编三章: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四章: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下编三章: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9)。需要注意的是,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初中历史教材分上、下两册,合计近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合计近45万字)。他们对相关的基本史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中学时的学习只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且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总的来说,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上还不够全面和到位,尚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尚存在着若干困惑。例如,2009年秋,笔者所在的“纲要”课教研室曾针对全校2009级3 000多名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新中国历史认知状况的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作出正确评价;对新中国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所取得的成绩等问题的认同程度较高,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关系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调查显示,有近20.8%的学生没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有约16.5%的学生存在一些模糊或片面认识,如认为改革只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甚至有少数人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割裂和对立起来。

有鉴于此,我们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更着力注意弥补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认知、理解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纲要”课教材经过了层层审批,是很有权威性的,但在教学中,教师照搬教材肯定是不可取的。教学体系既要遵循和依据教材,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我们设计了以下16个专题:(1)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的发端;(2)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尝试;(3)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努力;(4)甲午战争:中日近代化的分野;(5)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6)军阀、五四、共产党:变局中的新生;(7)开天辟地: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历程;(8)毛泽东思想:中西文明相融合的现代化理论;(9)抗日战争:民族战争与国共合作;(10)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11)冷战中的热战:毛泽东与朝鲜战争;(12)前进中的曲折:“大跃进”与“文革”;(13)大国风云:新中国外交六十年;(14)农民与土地:中国现代化变迁中的核心问题;(15)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6)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些专题的讲授内容既遵循了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又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了使教学的内容更具说服力,我们注意将中国近现代史放在大的世界背景里面讲,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论说中国问题。同时,紧扣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着力从正面加以阐述和说明,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这些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从五年来教师开课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看,该课程已经成为深受我校学生喜欢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不断改进、创新“纲要”课的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尽屈辱、创巨痛深的苦难史,又是一部从贫困落后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可以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本身就充满魅力,足以引起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当代大学生的浓厚兴趣。然而,在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包括“纲要”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程,却常常处于大学生缺课率较高的课程之列。究其原因,固然与当代社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泛滥,致使很多人不重视人文教育、漠视历史价值直接相关,但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落后也是难辞其咎。

以80、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较之上一代学生,他们少了一些思维上的顺从和性格上的内敛,表现出更强的自我展示欲和对未知的渴求。这种变化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拓展师生交流空间,组织课堂互动。而事实上,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式宣教的效果往往也不太好。与之相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分析、讨论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将结论灌输、单一课堂讲授转变为教师专题讲解与学生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师还应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材料来辅助课堂讲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适当地在教学中播放相关历史阶段的严肃的电影、文献片、纪录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观看后集体讨论,教师则加强引导,实现理论升华。这对教学也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总之,“纲要”课的开设,是党中央、教育部利用近现代中国历史资源,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决策。专职教师应从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战略高度,努力探索、创新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近现代史教育,有效增强学生的兴趣度,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并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G642

A

1001-7836(2011)11-0062-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1.026

2011-08-30

李泽昊(1978-),男,吉林四平人,讲师,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新历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