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1-08-15 00:48邹德堂宁海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展示区农学作物

李 晶,邹德堂,宁海龙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李 晶,邹德堂,宁海龙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为了提高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效果,按照实践教改项目内容,对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加大实习基地建设,改进实践教学方法,调整课程体系,这些具体工作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农学专业;实习;教学体系

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述方式集中进行,学生没有参与、动手的机会,认识只能停留在教师的布置或指导书的理论文字水平上,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技能的锻炼与提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教学实习方法进行改革,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农业、对作物的热爱,了解当前生产模式,在深化理论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符合新时期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目标[1]。

一、实行“组长负责制”机制,提升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阵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下,农业科技发展很快,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薄弱,仍然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在科技发展的当下,农业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重要使命。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脱离生产、脱离实践的现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精通,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差[2]。过去,由于没有固定的实习场所,一些课程的实习和专业教学实习只能在教师的科研试验田进行,没有达到教学实习的效果。固定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的住宿和就餐有了保证,学生可以参与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更好地了解作物生长习性,掌握作物生产完整的技术环节。

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在学期初由专业课教师制定,并经学科带头人参与讨论通过。实习的前一周,带实习的教师组织召开动员会,将学生按人数、性别比例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三到四人,选出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向学生说明每个小组的实习内容、要做的实习准备、考核方式及组长的权利和要负的责任。农学专业的实习主要是作物的种植,要进行划地,种子精选、播种、田间管理、调查、收获,以及销售的全过程。这些工作全部由各小组独立完成,专职教师只是起到指导、检查、答疑的辅助作用。学生最终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部分来确定。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出勤、实习态度、对技能的掌握、团结协作能力、大局观念、环保意识等,结果考核则是以最终作物的生长状况或是产量、品质等为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组长有 20%的给小组同学打分的权力。“组长负责制”的实施端正了学生实习态度,激发了学生实践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提高了教学实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习效果

(一)开辟校外实习基地,丰富教学实习内容

以往农学系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多安排在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落实田间播种环节来完成,一些课程实习,主要安排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学生协助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科技动态、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疑是有益的。但总体来说,学习内容较单一,涉及专业面狭窄,且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实际脱节,往往使学生毕业后短期内难以适应社会。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肇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壮大循环农业、杏山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种子公司、852农场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内容由单一的播种操作转向全方位的农业生产,不仅包括农作物田间授粉、不同栽培模式管理、机械化操作,更包括种子生产与经营及现代化大农业场景,以面向市场经济。稳固的校外教学基地,丰富的实验实习内容,成为学生尽快掌握专业技能、走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二)以“展示区”形式加强校内标本圃建设,强化实景教学

在农学实验中心教学标本圃内,进行“展示区”规划,展示内容的确定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得到综合性应用为前提,培养务农爱农的思想,深化学生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作物育种和高效优质栽培的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强化技能培训。

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作物栽培模式展示区、作物育种场圃、种植方式展示区、作物良种繁育场圃,每个展示区占地半公顷。包括各种作物杂交场圃、作物品种比较;安排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主要作物栽培模式,比如玉米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大垄双行栽培、玉米通透栽培,大豆窄行平播密植、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小麦精少播高产栽培技术等;作物生育进程观察区;种子生产和田间检验区、田间纯度检验性状识别区;主要经济作物生育进程观察区、主要经济作物栽培模式区;作物种植结构分布区、作物轮作区等。结合课程理论教学部分,有目的地安排展示区内容,根据生产中不同技术及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逐年更新调整。

展示区的作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循序的,除了观察了解,还可以对比,了解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及走向,明确目前生产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再进入课堂。这种实景教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也使学生具备了思考及开创意识,提高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种模式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面临来自新模式、新问题的挑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主动开创的意识也逐渐产生[3]。

(三)利用地缘优势,开展参观辅助教学实习

学校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由于规模、作业程度有限,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下学生的认识需求,为开拓视野,增强对先进农业生产认识,可深入现代化农场参观学习。

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农场多,现代化水平高。利用地缘优势,与农场签订校场实习基地协议,有些校内难以完成的实验实习内容,可以与周围部队农场挂钩,聘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将农学专业的专业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农场生产一线,大学生们深入春播及秋整地现场,了解机械化规模化播种、插秧、喷雾、收获作业水平,观摩农业现代化生产情况;并到居民组农业生产人员家中做客,与农场职工探讨农业问题,将所学知识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三、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农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在田间作物生长季节进行,因而,实践贯穿作物整个生长周期,这种连续性对于提高实践效果至关重要[4]。以往,专业课程的实习安排在集中的实习周或暑假期间进行,部分课程实习跨越两个学期。存在作物生育阶段单一,可观察作物种类少,跨度时间长,缺少连贯性等诸多问题。新修订的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中,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黑龙江作物生育周期特点,农学专业大三学生春季起由校内转到校内实习基地,在基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住宿条件、活动设施都能较好地满足教改各项要求,且能有效地调整和实施实践教学计划。集中授课时间,专门安排班车接送教师,从播种开始,学生即进入实践教学阶段,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和科研实习及课程实习可陆续开始,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有 3—4个月集中实习时间,既可利用作物标本园和教学实验田,还可借助教师的科研试验田进行现场教学。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有不同栽培模式对比,有各种作物田间授粉操作,有田间测产方法等丰富内容,增强了学生感官认识,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从生产环节中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对所学业务知识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实习基地的交通便利条件,在参与中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经常深入试验田,指导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思想及农业情怀。

[1]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陈振武,李建东.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 [J].高等农业教育,2004,(2):66-68.

[2]周凤珏.农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广西农业科学,2008,(6):850-852.

[3]罗兴录.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6,(5):48-50.

[4]王文凯,姚安庆.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55-59.

G642.0

A

1001-7836(201.)09-007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3.

201.-02-27

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李晶 (1977-),女,黑龙江绥化人,农学系教学主任,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展示区农学作物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天猫、京东趋势品类展示区:引领纸品、卫品消费新趋势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等待亮相
RADAR EV XS 雷达EV-青少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