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娇,袁慧勇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004)
浅谈林砺儒的课程思想及其启示
杜雪娇,袁慧勇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004)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课程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课程制定和教材编写,课程改革。就这两方面,林先生明确了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的工作性质,探究了如何进行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以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原因,提出了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探讨林砺儒先生的课程思想将对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林砺儒;课程思想;启示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治学领域主要集中在师范教育和中等教育方面,对课程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课程思想进行研究,并为当今所用。林砺儒先生对课程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明确了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的工作性质,探究了如何进行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探究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原因,提出了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探讨林砺儒的普通学校课程和教材思想及其启示。
课程和教材的制定与编写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先导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在林砺儒看来,课程和教材的制定与编写具有学术大众化和学术教育化的双重工作性质。在这里,学术是课程和教材的前提,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术,是学术研究知识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我们要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首先要明确这一工作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鉴于以上的课程和教材编制的工作性质,林砺儒先生就如何进行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提出了三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即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和学术本身的需要,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做法。
1.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课程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蓝本,学生绝大部分的知识经验都是从教材中学习的、尤其是社会经验。课程中的知识经验是教育目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很显然,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理所当然地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也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当然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动的,我们当今处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不提倡在中小学只灌输与社会毫不相干的书斋中的静态的知识。我们应该提倡既教给孩子若干基础知识,又教授一些联系紧密的知识,同时还要教一些生存的本领。
2.要满足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
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发展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特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理的问题。学习本来应该是私人的事情,是个体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这一活动的主人。作为学习材料的课程和教材,理应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认知水平不同,我们在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时必须要将这个问题萦绕于脑际。这实际上也牵涉到因材施教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层次的知识,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成长的需要,具体的做法是,我们要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引进到课程编制当中来。
3.要满足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
学术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及发展方向。课程和教材是对学术研究知识的加工,以便满足学习者的成长的需要,是一个使学术大众化和教育化的过程。然而,这只是学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不是全部。事实上,学术真正重要的还是学术本身的发展。而在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时,也应该用学术的逻辑性及发展方向来引领课程和教材的发展,使课程和教材具有学术品位。
以上三个方面是从理念层面对课程的编制和教材的编写进行了规定。然而课程和教材的编写与制定是需要具体进行操作的。在操作过程中,林砺儒先生也给了我们一些建议。在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时,我们需要注意各个学科的相互呼应和相互推动之处,不要将所有的学科都割裂开来。此处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命题,即所有的知识本来都是一家的,只不过是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也为了便于研究与学习,才将知识分门别类。比如在编写语文和数学教材时,我们要注意到语文和数学的共通之处,在注重这两个学科各自的内在逻辑的同时,还要在编写体例上使二者保持一致。
另外,在选择课程和教材的内容时,我们要注重实用性的“基础知识”的选编,加大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量。这很明显带有实用理性的色彩,然而这又是追求生存所必需的。其实知识是学不完的,而人的精力和认知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学的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然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呢?这个问题自斯宾塞提出以来已经有无数的人作出了或正在作出或将要作出回答。林砺儒先生作出的回答是“基础知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只有学好了工具性的学科和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此,我们要在普通学校多设置一些“基础知识”课程。
而在课程安排方面,林砺儒先生主张,六年级以上不妨设置一些选修课。这种做法将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权,注重课程的自由,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利于因材施教。设置选修课有利于培养更好的人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在什么阶段设置选修课?设置什么选修课?如何设置选修课?这也是当今中学课程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给出的回答有:“初中阶段,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1]4同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更加有利于选修课的开设。此外,林砺儒先生还主张,课程设置要实行国家统一课程和地方补充课程相结合的策略。这事实上是我们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雏形。这样会使课程更加灵活,更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论述完如何进行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后,林砺儒先生还阐述了其关于课程改革的思想。在他看来,课程、教材的研究工作不能一劳永逸,要不断进行改革。由于社会需要、年龄特征和学术本身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课程、教材的编制也应该不断变革。但是我们在变革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趋势和体系。不能信马由缰,任其无目的地游离发展。在变的过程中,应该要适时适度,有质有量。由此可知,就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言,我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而要深化教育改革。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革过程,不过,我们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最终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3。
而关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课程改革,林砺儒先生给出了一条重要的原则,“专家与群众相结合”。这实际上是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专家的理论,又要一线教师的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同时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条路线,为此,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多途径的。“自上而下”的路线要求我们的专家学者要在课程制定和教材编写之前,进行充分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在进行编制时要结合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调研情况的教育教学理论。编写之后要进行跟踪评价与研究,从而能够进一步改进。而“自下而上”的路线则是鼓励我们的一线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来改进课程,结合他们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聘请一些教学能力突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课程改革的专家。此外,林砺儒先生主张,全国统一的教材约每五年修订一次,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2]。这是在提醒我们要真正做到课程与时俱进。至于说到底多少年一变,需要看情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及时变革课程。
综上所述,我们围绕如何制定课程和编写教材,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等问题探讨了林砺儒的课程思想及其对当今的启示。然而限于自己的能力,笔者在探讨林砺儒的课程思想时,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处和以偏概全之处,同时本文的探讨也多浮于浅层次,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J].云南教育,2002,(7).
[2]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林砺儒文集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991.
G40-092.7
A
1001-7836(201.)09-006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26
201.-03-17
杜雪娇 (1984-),女,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