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专生劳动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2011-08-15 00:48莹,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劳动学校

夏 莹,梁 杰

(1.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093)

幼专生劳动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夏 莹1,梁 杰2

(1.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093)

针对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现状,进行学生劳动现状调查,深入分析在校大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方面的状况,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培养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大学生服务。

劳动现状;调查结果;教育对策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带来了家庭生活的便捷舒适、生活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各种服务机构周到的服务,但随之产生的动手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象一:每年大学开学前各地报纸都以较大篇幅报道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金榜题名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总会在入学前恶补“家务课”,在父母的催促下,纷纷忙着学做家务,以免将来无法独自面对大学生活。

现象二:《扬子晚报》2009年 10月 7日报道,江苏南京一名保姆介绍:雇主是 80后小夫妻,由于父母国庆出门旅游,他们连洗澡水都要琢磨半天才能放好,安排每天的菜谱和家庭卫生一头雾水;更离谱的是,吃完了的剩菜放冰箱、临睡前要把门窗关好再将纱窗拉开、操作使用滚筒洗衣机等生活常识,也得靠保姆手把手地反复教。

现象三:每到周末,大二学生小宋就会背着沉沉的行李包回家,邻居总夸他孝敬父母,他特别不好意思,因为只有他知道,包里都是没洗的脏衣物、备品。

种种现象,引起我们对劳动教育缺失的思考。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解大学生的劳动现状,以期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特组织本次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中起点学生 285人,其中一年级 119人占 41.8%、二年级 97人占34%、三年级 69人占 24.2%。主要了解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情况。问卷共设问题 34个,收集整理信息后得出以下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绝大多数学生有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

调查中,87.4%的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仅有 1.1%的学生认为劳动不光荣,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积极的劳动观念,这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54.7%的学生表示在劳动中感到愉快,仅有 1.4%的学生感到深恶痛绝,而愉快的感受会大大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74.7%的学生会高兴地做好清洁工、修理工等劳动性工种;86.3%的学生对班级爱劳动的同学持敬佩态度。这说明,学生认同劳动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并能够自觉地接受这种教育,没有劳动差异优劣思想,而且对热爱劳动的同学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正确的劳动观念比较深入学生思想。

2.多数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生活能力较强

91.2 %的学生会洗大件衣物;45.6%的学生会缝纽扣、补衣物;47.4%的学生能分清 10种以上农作物,并不需要等到果实结出来;81.1%的学生会做饭。这说明,由于我校学生多为女性,多数学生掌握生活中必要的劳动技能,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学生的劳动技能多为简单劳动技能,如会做饭的很多,但多数只是做蛋炒饭,煮面条、方便面等。另有 45.6%的学生会缝纽扣、补衣物但缝得不太好,说明学生缺乏此方面的锻炼。

3.多数学生有独立劳动的意识,但劳动习惯有待加强

仅有 6.3%的学生会经常将换洗衣物送到洗衣店;79.3%的学生不赞同花钱请人打扫劳动分担区,这说明多数学生有独立劳动的意识,有自主完成任务的理念。84.2%的学生有勤工俭学的打算,且有53.7%的学生已经讨诸于行动,说明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识,认同用诚实劳动改善生活的想法和行动。

39.6 %的学生每天用于劳动的时间约 10分钟,47.7%的学生约 30分钟;16.8%的学生每天会把脱下的衣物随手放在一旁;仅有 20%的学生 6点以前起床;8.8%的学生每天换洗衣物;25.6%的学生偶尔会在休息日整理内务。这些都说明,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和劳动习惯有待加强和培养。

4.学生个人对劳动教育培养的理解积极

71.9 %的学生赞同将劳动纳入学校学分考核之中,认为劳动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个人劳动能力。9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当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这些说明学生对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劳动教育的理解是积极的、健康的,这些为学校开展好劳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5.学生家庭对其劳动多数持积极态度

76.1 %的父母赞同孩子劳动,77.9%的家长教孩子如何劳动;46.3%的学生从小学时开始帮助家长做家务;60%的学生帮助家里做农活。可见,我校学生家庭绝大多数对其劳动持积极的态度,并且教给其劳动技能,提供了劳动机会、场合。

6.存在劳动观念和劳动行动上的矛盾

49.8 %的学生有过逃避劳动的行为,这个数字与87.4%的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形成矛盾,而逃避劳动的方式多为请病假或没有教师在场时不干活。可见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存在矛盾,需要不断督促其观念和行动相一致,以形成自觉的行动。

另外,54%的学生认为班级只有少部分同学爱劳动,这与86.3%的学生对班级爱劳动的同学持敬佩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不如对他人的认识客观公正,更说明学生理论上的认识高于实际上的行动。

7.学生对“劳动者”的概念薄弱,对劳动相关法规的认识不足

学生对“劳动者”的概念薄弱,对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利的认识更缺乏,在答题时,很多学生是通过手机上网找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事后座谈时,很多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相关词语,这些都说明,学生对劳动的概念仅限于扫地、打水、做饭、缝补等简单的行为,其本身并没有劳动者的概念,更缺乏自身就是劳动者的意识。意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对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这些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

8.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劳动意识上有较大差异

在 285名抽样学生中,145人为独生子女,137人为非独生子女。笔者在统计时对二者分别进行了分析,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劳动意识和行为上有较大的差异,如:79.7%的独生子女在家做家务,而非独生子女在家做家务的占92.7%;35.8%的独生子女从小学开始做家务,而非独生子女从小学做家务的占57.5%;70.3%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劳动持赞同态度,而非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劳动持赞同态度的占82.5%;43.2%的独生子女在家做过农活,而非独生子女做过农活的占78.9%,等等。二者的差距均在 10%以上,可见独生子女由于其在家庭中特殊的地位,在劳动教育方面更应加强。

三、教育对策

根据学生劳动的现状,应该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1.加强常规管理检查,让分担区重回大学生活

现在大学校园后勤多为购买服务,校园卫生分担区都由聘任的校工清扫,学生寝室采用公寓化管理,备品由工人定期清洗,垃圾由工人到寝室去收,学生分担区在很多大学校园没了踪影。笔者认为,应该让分担区重新回归大学校园,并加强学校卫生常规管理和检查,将学生清扫分担区的情况定期进行评比,并纳入班级间考核和学生个人操行评比中。每天常规的清扫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检查督促与大学校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相矛盾,检查中我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以此克服因学生管理工作者数量不足产生的检查不到位、督促不严格的现象,将学生日常检查落到实处。

2.建设大学生劳动基地

基地建设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应创设条件建设劳动基地,如学生自已动手种植和维护的果园、菜园,可以让学生在辛勤劳动的同时,了解科学知识和常识,充分体会收获的辛劳和喜悦;校园内的绿地、绿化场所也可以成为劳动基地,可以通过学生认领的方式,将绿地、绿化带分派到系、到人,让学生在有经验的工人指导下,定期浇水、除草、施肥,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和品格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北方学校可以利用季节鲜明的特点,建设冬季劳动基地,如帮助学校食堂储备秋菜,清扫树叶和积雪,尤其是以雪为令的清扫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既融洽了同学间的感情,又让学生愉快的劳动。

3.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分数考核

很多家长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久而久之,在学生的观念之中就不把劳动作为教育的内容。为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和对劳动能力的培养,应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学分考核,通过学分管理督促学生注重劳动实践。同时学校应开设与专业特点相关的劳动技能课、家政课、营养膳食课。如在幼儿师范学校开设手工制作课,由专业教师教给学生玩教具的制作方法,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手工技能,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家政课堂教给学生如何管理家庭生活,有很多大学将家政课设为新兴的专业。通过家政学习,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劳,学会如何生活。另外,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膳食营养方面的知识,促进其家政课堂的学习。加大劳动技能课在学分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劳动技能课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学习,认真提高劳动技能的目的。

4.扎实开展志愿者活动

1993年,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并制定了《志愿者服务章程》,《章程》规定: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服务社会的新探索。

学校共青团组织要扎实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成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社会实践的新课堂。如开展为社区服务活动、敬老助老活动、环境维护宣传活动、“三下乡”系列活动等。要特别注重志愿者身份与精神的宣传教育,使每个大学生志愿者能时刻牢记志愿者身份,践行志愿者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劳动创造未来的理念

在涉及学生不爱劳动的理由时,很多人提出:我是到大学来学习的,不是来劳动的。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误以为来学校就是学习知识,其实到学校是受教育的,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内容。大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劳动创造未来”的理念,如:缝扣子、切菜等趣味比赛,旧衣新穿服装设计大赛,“我家”寝室设计装饰比赛,校园厨房厨艺大赛等等,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劳动光荣的观念。同时,活动中特别要注意安全,要教给学生安全用电、用火的知识,学会安全自救的本领。

6.塑造典型,开展向劳模学习系列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要塑劳动典型,包括学生身边的、社会上的劳模典型。劳模的核心价值是:一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人看得见典型,摸得着典型,自觉向典型人物学习。尤其是学习典型人物的精神,要学习典型人物勤俭耐劳、敬业爱岗的优秀品格,让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得到发扬光大。要营造向劳模学习的群体氛围,开展报告会、辩论会、图片展等形式创设学习环境。要组织学生到工厂、田间参观学习,体验劳作在第一线的辛苦和快乐。但要特别注意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典型宣传,要选择真正能打动人、教育人的典型人物。

7.大力推广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传统。目前,学生勤工俭学的人员以贫困学生居多,要在学校大力宣传勤工俭学,让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勤工俭学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环节。学校团学组织要注重规范勤工俭学活动,使其从零散、被动、自发向主动、规范和整体化迈进;由从事简单劳动向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转变;从单纯的收入增加向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同时,要特别注意提示学生认清勤工俭学过程中的陷阱,注重安全教育,尤其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劳动法规知识,使学生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8.家校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家校结合,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加大与家长沟通的力度,使其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能像初高中定期召开家长会,但初入校学生大多需要家长陪同。学校教育部门要充分准备,开好学生入校的第一个家长会,让家长明确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学生教育。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如上网、发飞信等方式,让家长能够与学校保持一致。寒暑假是家校结合的最佳环节,学校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包括社会实践、家庭劳动等。可以采用家长鉴定的方式,把学生在家的表现以鉴定书的形式传递给学校,前提是教育家长必须客观公正,不能帮助学生传递虚假信息。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学校应把劳动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开展教育活动,为培养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大学生服务。

G658.1

A

1001-7836(2011)09-0042-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9.018

2011-07-20

夏莹 (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校长,副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梁杰 (1971-),女,北京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劳动学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热爱劳动
学校推介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