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刘丽莉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写实作为艺术的一种视觉形式是欧洲传统艺术的重要部分,写实的精神理念则构成欧洲整个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依据。
以往许许多多伟大的建筑家、画家、雕塑家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人类还没有意识到有艺术的时候,人类在生存现实中对来自自然的不测感到恐惧,人类依靠群体来维持较强大的生存力量,面对凶猛的野兽他们感到怯力。如果我们并不认为法国拉斯科山洞穴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动物是为了满足人类模仿自然的视觉审美需要或者是对虚拟现实迷恋的话,那无疑就是他们为了征服这些动物所实施的“巫术”。他们在岩壁上模仿人们在捕获野牛驯鹿等动物的形象,并画了它们中箭受伤,无不是期盼在现实捕获中获胜。换句话说那些原始狩猎者自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大概在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为了相信这会发生,有时他们还画上熟悉的小河水中有鱼。他们的做法是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
欧洲大量宗教绘画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其实都是出自于画家心灵深处的那一信仰。无论是弗朗西斯柯还是乔托,他们的绘画关注点都是传达他们信仰灵魂中的追求。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古埃及艺术,他们为死者雕刻画像并没有作为艺术品保存下来的意识,现实中他们其实是为了寄托死者灵魂的不灭。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还是西方宗教壁画,都符合那个时代创造者们的精神意识。
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各国文化思想在古典的影响下,其艺术和文学得以复兴,而其思想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束缚解放出来。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经历了从神到人这一精神理念的转变,无疑扩充了绘画所表达的领域。西班牙格列柯作品中经常反映苦闷、沉思、怀疑、躁动不安的情调,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他是一个有才能的画家,也是一个在思想上充满矛盾的画家。他不满意西班牙上层社会,要求从贵族的圈子里走出去和下层人民接触,他用一双悲剧性的眼睛注视着现实,他的作品好像不是把人们引向宗教,而是引向社会,引向人们对社会的沉思。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无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是对那个时代生活中人的描述。佛兰德斯伟大的画家鲁本斯给他的儿子画素描时,一定为他的美貌而感到得意。同样在德国,伟大画家丢勒在画他的母亲时必然也像鲁本斯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充满了真挚的爱。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把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意大利人民的起义斗争连续不断,这种斗争也影响了一些出身于下层的艺术家,他们的苦闷和叛逆情绪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卡拉瓦乔把目光对准下层,专门画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抱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某些艺术史家把卡拉瓦乔看成是一个奇怪的人物。其实,他正像同时代的布鲁诺、伽利略这些人物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在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的现实主义创作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题材的生活化。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外,还有“荷兰小画派”,其作品画幅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同时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在法国,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原因就在于路易十五的情妇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同时也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经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其中代表人物是华多和布歇。华多以理性驾驭感觉,运笔用色轻快烁妙,树立了纤弱苗条的女性典型形象,布歇也同样技法纯熟且用明亮的色彩和新颖的手法来描绘作品。每一时代伟大的艺术家创造出生动的作品无不受到生活的启迪。到19世纪时,法国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取得了压倒一切的地位,科学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和创新,又不断地产生厌倦,这就造成欣赏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并形成各派挺起,大放灿烂之花的繁荣局面。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宣扬誓死如归的坚强。因此在大卫的笔下,无论是手持利刃的战士还是披布于肩的哲人,无不刚毅坚强。像库尔贝自己的展览宣言中所说“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的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像大卫、像库尔贝这样的艺术家,也可以说他们的艺术关注的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具有他们的时代性的。
到了19世纪,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像,从而抛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光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其中最具代表的应是莫奈。莫奈及其他印象派成员的作品表达的无不是对自然景象的千变万化,主要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绘画色彩关系独立的美。
综上述,可以说每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无不是对其生活状态的直接反映,是具有他各自的时代性。如果现在让我们去表现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作品不免会空洞而没有说服力。
在绘画中除去时代赋予的特征外,追求精神目标是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全新视觉感受时代,写实艺术必须牢牢守住精神这根底线,否则将失去文化意义。我们在读丢勒的作品《野兔》时,使我们感到画中的兔子除了毛骨之外没有别的,根本让你意识不到画兔子的线和塑造体积的明暗转折,其实最好的技巧是让你感觉不到技巧的,最好的技巧正是抓住了自然的精神本质才激发表现出来的。
“师法自然”是人类一切艺术完善的源泉,无论从技术到展现的方法,一切都能从生活中感受到,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对生活中的发现到表现能够真实充分维系他的则是感受力。感受力是一种认识和理解,感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个思维过程而感受力则是一种思想的能量,他是通往精神家园的光明之路。
绘画语言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有:点、线、形、光、色彩。绘画语言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或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是有机的形式体现,它是构成绘画艺术中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就绘画而言,它是一种在长乘宽的二维平面上利用形、色、肌理或者说利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及色彩、肌理等手段来传达人类或艺术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符合它自身规律的前提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怎样表达和表达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没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种类来界定,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其中一种方式,那它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单就绘画而言不同的表现题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只要是符合绘画本体的艺术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只要符合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探索,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
观照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在绘画语言、绘画图式、绘画动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形态。完善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成为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等问题。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绘画语言的构成除视觉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层面上看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观念。绘画语言不应只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品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人类的艺术追求,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80年代形成的创作困境逐步得以缓解,油画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理智地寻找自己的语言,通过对周边事物和现象的自由取舍,确立自我理性判断的价值和意义。加上绘画语言的多元化,意象语言和具象语言的绝对优势,以及对现实的关注,都证明这是一种明显的构建行为。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国追求油画西化的纯粹化是行不通的,要想使中国油画走向世界画坛,只有确立中国自己的特的,能够反映当代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油画语言;同时历史也证明,人类意识由蒙昧的群体生存向理性的个体生存再向理性的群体生存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封闭的民族文化格局的瓦解和各具民族特色的世界文化格局的构建是历史的必然。
[1]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 潘耀昌.外国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