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探析

2011-08-15 00:47汪晓琳胡俊胜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社区体育学校

汪晓琳 胡俊胜

(孝感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1世纪,科技与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体力劳动的大量减少,使得体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而学校体育正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发动机,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正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理论基础

学校体育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社区体育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与周围各单位组成的地区性组织,为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开展的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1]

(一)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

社区体育的主体是社区内所有成员,包括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这种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必须经历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2)学校体育可以为青少年儿童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姿态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运动技能。(3)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其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让它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4)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手段,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青少年儿童通过学校体育掌握了必要的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后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社区体育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校外体育生活,而且还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体育的基础。(1)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项目众多、灵活生动、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同时,社区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和检验在学校体育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及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通过社区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有独特的作用。(2)终身体育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特长的形成。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特长,自愿参加活动。内容与形式,富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产身心理上的满足感。因此,社区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作用。[2](3)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依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并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国内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模式

(一)学校体育内容服务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当今社会处在全球经济时代,西方世界劳动力结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脑力劳动急剧上升使体育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体育运动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备受关注。面队新的形势,拓宽学校体育服务内容以及功能已成为世界共识。学校体育对地方服务的外延正逐渐扩大,由最初的只把着眼点放在体育教育发展上面,逐渐转向为地方的健康指导、休闲引导、文化服务上面;由单纯的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转向提高所有人的身心素质上来;由比较注重体质改善转向重视全面效应。服务的指导思想不再局限于单纯强调体质的生物观,而是强调学校体育的健康、休闲、文化发展功能,尤其强调学校体育在休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体育教育最高级会议开宗明义指出“体育教育在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安全、互助的社区建设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为将来从事运动、身体活动、娱乐和休闲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就业机会在不断增长的一个领域”。[3]学校体育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

(二)运动休闲教育悄然兴起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休闲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教育悄然兴起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人们要认识到“闲”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人们应该学会合理支配和利用闲暇时间,运动休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为首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各发达国家将学校体育向休闲体育进行积极拓展,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休闲意识,使之学会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与户外娱乐设施,感受到休闲运动的乐趣,并掌握丰富多彩的休闲运动的各种能力,为成年生活中能够合理地利用闲暇做准备,并由闲暇品性的改变引起整个个性的改变,进而促进所在区域的休闲文化的繁荣。

(三)国外的经验与模式

随着大众健身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学校体育有效地纳入到了社会体系中,体育俱乐部已经成为人们参加活动的基本形式。如法国平均345人、瑞典平均240人就拥有一个体育俱乐部,日本80%以上市镇村均有体育俱乐部。在日本,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学校的运动部和企业的俱乐部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影响和带动下,以社区为基础相继诞生了体育少年团、游泳俱乐部、妈妈排球俱乐部等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从而扩大了体育活动的范围。同时,日本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在德国,学生除了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以外,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实际上,即使是学校内部的体育俱乐部,也加盟了社区的体育协会,成为社区体育的组成部分,不少学生是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德国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被纳入到整个社会体育体系中。在欧美国家,作为社会体育最佳组织形式的社会体育主要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

(四)国内发达地区的尝试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产物——全民健身联网工程,已在上海兴起,继上海交大与徐家汇街道结对之后,上海理工大学与天平街道,华东理工大学与凌云街道等先后结盟、联网。形成了以高校和街道为核心,以大中型企业参入为领导班子,以行业为主体的健身网络、组织策划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几年来,联网工程依靠大学与辖区内的中小学的场地设施、人才、教育管理等优势,建立了社区体育培训体系,有计划地对街道、居委会、各成员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类群体健身活动,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探索了可行之路,起到了样板作用。目前,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健身联网工程。

三、我国中等城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不够

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将学校体育限定在为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职能只强调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上,将自己孤立在大众体育的范围之外。有两种事实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一是很多地区大众体育面临实际困难,特别是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短缺,但学校却存在着体育设施利用不足,闲置加浪费的现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占全国总数的65.6%,但是对外开放率仅有29.2%。[4]二是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固守“教学大纲”和“时尚体育”,而对于丰富多彩的区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非主流体育”以及乡土教材开发不足。这种“象牙塔式”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路不仅弱化了其在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体育健身指导与宣传等基本功能,而且还限制了自身功能的拓展与条件改善,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的多元融资,区域体育文化的引导等等。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资源共享上互动不够

从时间上看,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非上课时间。由于在校学生和社区成员锻炼时间与习惯不同,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一到周五的上下午时间,而社区居民大部分的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上及晚上进行。尽管学生和大部分居民的锻炼时间不同,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封闭,导致二者在资源共享上联系和互动不够。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这样学校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获得共享。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路

(一)改变传统的观念,形成“双赢”共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学生的体育,社区体育是社区民众的体育”。这种传统观念人为地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隔离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阻碍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应该认识到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一体的。学校体育应该把社区体育作为自己的领地加以重视,社区体育不仅是社区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他们也是社区的一员)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培养。学校是社区的一个份子,有责任和义务同社区搞好社区体育。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区也应该关心学校体育,并帮助学校搞好学校体育,因为今天的学生必将是明天的社区的公民和社区的主人,因而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必将影响以后的社区体育工作,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必将是评判社区工作好坏的直接依据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和社区体育工作是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

(二)打破传统校园体育的封闭界限,拓宽学校体育发展思路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主动寻求双赢的过程。一方面,社区各部门和中小学以及普通居民等能够通过学校提供的体育信息、健身指导、体育培训以及设施共享等服务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努力使社区居民获得实际的好处后,既可以增强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教学科研、文化传播、健身指导等方面的认识,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从而获得来自区域各方的支持,同时,又可以使学校的体育软硬件获得较大的改善。只有全面地融入到学校所在区域的社区发展和创新的事业中,学校体育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也才能对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学者提出了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学区体育,认为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界限和推广终身体育的较好形式。学区体育实质上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有机结合与互动的具体发展模式。

(三)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强化学校体育与所在社区的区域文化培育与创新功能

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的“精华浓缩版”,脱离与所在区域体育文化土壤的体育课程必然成为无本之木,难以适应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受外界的影响会很不同,百姓对体育运动的取舍也有很大差异,相应的,学校体育课程应该深化改革,重视所在社区的区域体育课程以及属于“非主流体育”的乡土教材的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继承与发展功能,使区域体育文化通过改造和创新之后增强或焕发生命力。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课程应承担起社区所在的区域体育文化的主导功能,将现代先进的体育文化在所属社区进行孕育和壮大。目前我国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商家以他们所体会到的“时尚体育”向各地民众推介,若抛开以学校体育为主体的孕育环节,其影响力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自然会大打折扣,也难以在当地生根繁衍。“播种文化与体育文化创新都有赖于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实现资源互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学校和社区在体育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双方应该优势互补、长短结合、共同发展。从体育人力资源来说,学校具备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有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在大学里还有优秀的体育运动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有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和学习任务不是很重,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5]而我国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状况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少,技术和文化层次较低。学校可以和社区联合办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利用学校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学历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解决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匮乏的问题。同时,体育院系的学生也可走出学校进入社区,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利用社区来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毕业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6]

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资源来看,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有限,多数居民的运动场地就是街头巷尾的空地,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体育运动器材较为简陋,通常只适合于中老年人使用,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而学校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则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使得学校体育资源相对完善,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让二者结合进行资源互补就尤为必要。一方面学校可以和所属社区签订协议,定期向社区居民在非教学时间开放体育场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减少体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社区群众体育的一种支持,方便了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而且可以利用场馆的开放收取适当的费用,为学校创收;另一方面,社区也可借助社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对学校体育进行经济资助,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提高社区学校体育教学硬件,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2]李正龙.秦巴山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及路径选择[J].陕西理工学校学报,2006,(2):92-96.

[3]黄爱峰.中国学校体育区域互动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6,(6):92-96.

[4]王三保.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成人学刊,2007,(1):66-70.

[5]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G].2005.

[6]汪晓琳.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孝感学院学报,2007,(6):123-126.

[7]王凯珍.社区体育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社区体育学校
社区大作战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