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吸引力的高校“概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2011-08-15 00:49李书省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概论实践性教学内容

李书省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所以,如何适应新形势,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增强“概论”课教学吸引力,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增强本课程教学吸引力,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1 当前高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概论”课教学内容有了很大改善,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但毋庸讳言,“概论”课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概论”课教材的质量总体来说是有保证的,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逻辑性,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概论”课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和中学教材仍有重复现象,如“概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之间的重复。同时,“概论”课教学内容过多又高度浓缩,面面俱到而又点到为止,但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都完全展开,致使一些问题无法讲深、讲透,让学生感到没有“深度”。其次,教学内容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概论”课教学内容虽增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但仍未能有效解读社会现实,特别是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突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客观分析研究和合理解释,再加上个别教师因循守旧,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未能很好或不能正确地回答现实问题,造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呆板

实际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已提出多年,教师在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总的来看,“概论”课教学仍以传统的注入式、说服教育的方法为主。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足,对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关注不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呆板。

1.3 社会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虽开设了“概论”课社会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社会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二,社会实践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第三,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随意性太强,缺少相应的规划与标准;第四,社会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结合与渗透不充分,轻视与其他各专业实践环节的结合与渗透。

2 增强高校“概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实践及其效果

2.1 整合教学内容,增强其针对性与现实性

“概论”课教学内容整合的关键要处理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概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整合教学内容时要立足于教学基本要求,立足于社会实际,立足于学生实际,从而使教学达到“专”、“精”、“深”、“实”的效果。所谓“专”,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以教材体系为教学基本遵循,立足于教学基本要求,广泛获取新颖的时事材料,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突出重点,把理论讲深、讲透;所谓“精”,是指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以教材体系为基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精简,以达到授课内容更为集中、核心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所谓“深”,主要是指教师的授课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相对于教材要广泛、深刻,将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范;所谓“实”,是指教师在把重点内容讲深、讲透的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现实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和科学分析,对社会现实有效解读。通过教学内容的高度整合,有助于增强“概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现实性,进而增强“概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感染力[2]。

2.2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体系为教学基本遵循,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平台。其中案例式教学,是“概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三大步骤:首先,教师收集、整理与编写案例;其次,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采取的是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通过聆听、发问、区分等教练方式把握全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深入感受和体验,主动认知和感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不断循环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过程。

2.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我们在“概论”课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其中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呈现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富有变化的教学材料,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作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概论”课多媒体课件,并购买和下载了许多有关的教学视频资料,初步建立了教学资料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授,并结合教学内容,插播一些视频资料,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满堂灌、学生听不进去的局面,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概论”课特有的魅力,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教育。比如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可以穿插播放《大国崛起》中的美国下篇的“危机新政”和苏联下篇的“风云新途”,使学生对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学效果更明显。

2.4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这种考试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学生称这种考核方式为“背多分”。要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逐步改变这种“背多分”的考核方式,寻找真正能考查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为此,我们根据“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体系,在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初步建立了“概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我们采用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成绩占75%,平时成绩占25%,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论文作业、社会实践调研以及课堂讨论发言等。同时,我们利用社科部网站,建立了网上自测的系统,供学生自测自练,以检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自测内容包括每章的知识点,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我们还专门建立了网上试题库,要求教师考试题从试题库选出,因此,学生考前可以打开社科部网站,点击试题库,就可以复习自测,这样大大节省了复习的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概论”课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真正转变了学生对“概论”课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的状况,实现了“概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2.5 强化社会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校内社会实践性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性教学。校内社会实践性教学包括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学生自主讲课、观看教学录像等。校外社会实践性教学包括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农村、社区进行服务和调研;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同时,我们还与校团委相结合,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具体操作如下:我们首先通过网站公布选题,各系部在校团委的统一安排下确定各自主题。然后由社科部、各系部老师带队,按照预先选定的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选取优秀的学生社会调研论文上传到网上,供师生传阅。通过活动,师生都得到了锻炼,了解了社会,开阔了眼界,由以前单纯拘泥于课本,实现了“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直观化,在情感上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感染力,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和消化,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1-19(2).

[2]黄德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

猜你喜欢
概论实践性教学内容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