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探究

2011-08-15 00:45宋彬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品德课政治课老师

宋彬

(皮山二中 新疆皮山 845150)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探究

宋彬

(皮山二中 新疆皮山 84515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兴趣;合作探究性学习;知行统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政治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我与兄弟县的同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我们有这样的共识:思想政治课好教也不好教,说它好教是因为每一课题的内容较独立,连贯性都不是很强;说它不好教是因为要想把每一课的内容都讲得很精彩,让每一位学生都爱听,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在现实教学活动当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1.教学模式僵化。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容易僵化从而失去灵动的色彩。很多初中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基本上都是准备好教案,拿着教材对着学生读一遍,再到黑板上板书一遍,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就匆匆离去。如此循环往复,叫学生在课堂中怎能有活力?

2.教学内容枯燥。包罗万象的思想是无止境的,然而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驾驭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思想品德教材的配套资源不足,老师仅仅根据教材来讲课,内容难免乏味和空洞:另一方面,很多思想品德课的任教老师都不是专职的,他们往往还兼任其他课程。在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眼里,思想品德课只是作为诸如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主要课程的一个附属品而存在。在这样一种缺乏创造力的土壤中生存的课程,如果毫无一点趣味性可言,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

3.教学效率不高。重视教师讲授,忽视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堂中一般的表现是教师一堂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教师重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轻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的整合。表现为老师基本上还是一支笔、一张嘴,从上课讲到下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缺乏生机:即使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能也是下载的课件,或者课件做得非常的花哨,学生陶醉于优美的课件或画面中,而忽视了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重视,教师缺乏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技术。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老师的角度。老师要做到可敬、可亲。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要可亲。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不可不顾学生,一味讲课。课堂上,老师切忌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应尽量采取暗示方式,如提问,适当提高语速或语调,使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不可粗声暴气,动辄当众训斥,这样,只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其次,老师要可敬。这就要求老师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当然,老师还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比较渊博的知识,要熟悉教材,教学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要讲求教学的方法艺术,启发得当,形式新颖。同时,老师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

2.要激发学生对知识需求。兴趣源于需要。课堂教学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对知识产生需求感。因而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重要性,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要利用教材本身知识的吸引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成功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学习上,当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题,获取了某种知识,心理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有兴趣。否则,如果学生上课听不懂,提问不会答,作业满篇错,学习完全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老师要努力使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首先,要让学生学好,老师必须教好。老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课堂教学,老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尊重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突破时,老师要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排除拦路虎,使他们从“山重水复”的无路之地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境界。这样,学生就会消除畏惧心理,产生成功感。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学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老师固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且当学生对某一知识学习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者不很准确时,老师除了给以补充完善外,还要给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甚至有时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完全错误,但只要他学习努力,老师也要对这种精神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4.思想政治教学要讲究手段多样化,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切忌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小品、辩论等多种形式。总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强化作用。

7.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起到在玩中学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学上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要想乐学情境的创设,就得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立了乐学的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的,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是消极的,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他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这个理论为教学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8.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教师在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那么他们便会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喜有所得的满足感。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发挥政治理论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独特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9.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由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程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普及了这种高技术的硬件设施。在有条件的教室中,老师不妨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恰当地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趣味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有着极大的实践价值。

宋彬(1976-),男,四川内江人,皮山二中中教一级政治教师。

2011-02-17

猜你喜欢
品德课政治课老师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老师,节日快乐!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老师的见面礼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六·一放假么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