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和《伪君子》

2011-08-15 00:45热娜古丽阿不都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莫里哀伪君子古典主义

热娜古丽·阿不都拉

(和田师专中文系 新疆和田 848000)

论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和《伪君子》

热娜古丽·阿不都拉

(和田师专中文系 新疆和田 848000)

本文叙述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并探讨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及对后世戏剧产生的影响。

古典主义;莫里哀;伪君子

“古典”一词源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典范,从广义上讲,以古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为典范的创作倾向和理论观点,都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而狭义的“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兴起于17世纪初,流行时间长达200多年。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继文艺复兴之后、在欧洲出现了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的文艺思潮。古典主义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产物,国家统一和空前强大的王权是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本条件。王权对文学进行干预和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设立文化控制机构,二是突出物质诱惑作用。

古典主义文学体现的是贵族阶级的审美情趣。这种以高雅得体为核心的文化趣味是由宫廷倡导而由沙龙弘扬开来的。所以古典主题的形成发展又与宫廷和沙龙生活密不可分。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古典主义悲剧、喜剧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古典主义是产生于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联合妥协之下的一种文学思潮。

17世纪欧洲各国文学发展也不平衡。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处于衰落不展的状态,贵族形式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风行一时,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高峰。

一、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歌颂贤明君主的文治武功、国家的统一强盛和宣扬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成为作家们表现的重要主题。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加以犀利抨击,表现出拥护中央王权的强烈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古典主义是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影响下形成的,理性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国家意志,履行公民义务。强调人们的行为应收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谴责非理性行为,表现荣誉、责任、义务等理性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有的作家将吝啬、伪善、淫邪等等看作是不符合理性的情欲横流,力求加以讽刺。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与主题内容的规范化相一致,古典主义戏剧家还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规则之一,它要求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成。“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此外,古典主义对文学体裁作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和民间文学,反映了一种贵族观念。

4.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这方面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最有代表性。古典主义诗剧往往是完美的艺术品,它们不仅达到两千行左右这一精练的标准,而且诗句优美。《熙德》的语言美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古典主义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古典主义的悲剧和喜剧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悲剧和喜剧已有很大的不同,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达到了悲剧和喜剧的新高峰。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阶。

局限性

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场争论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这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的一次挑战。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是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最富于民主倾向的作家,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和代表,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把平庸粗俗的法国喜剧提高到了与近代文明相适应的水平。莫里哀是为喜剧而生的,他是天生的喜剧天才,可以说没有莫里哀,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就只有悲剧,而没有喜剧了。莫里哀原名让一巴蒂斯特·波克兰,是巴黎一宫廷陈设商人的长子,10岁丧母;外祖父常带他观看各种戏剧演出,这对他日后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上中学时,他对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发生兴趣,还旁听过当代哲学家伽桑狄的课。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在巴黎组织了“光耀剧团”,并亲自扮演悲剧中的主角。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但死后,他的一尊石像被立在法兰西学士院的大厅里,下面写有这样一段题词:“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莫里哀一生中共创作了30多部剧,还写过几首诗,其中讽刺喜剧的成就最为突出。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受到大家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给它以沉重的打击。”从而使自己的喜剧创作体裁丰富、不拘一格。

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太太学堂》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由于此剧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乔治•唐丹》(1668)、《悭吝人》(1668)等。《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贡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无病呻吟》(1673)等。大部分剧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当时的法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莫里哀能将仆人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赞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莫里哀一生写了近30个剧本,大部分是反封建,反教会的讽刺喜剧,也有一些剧本鞭挞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他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有力地揭露,抨击封建贵族的腐化堕落,教会的伪善反动。在艺术上,他基本上遵守古典主义创作方法,但他经常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表现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是续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戏剧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剧家之一,他把欧洲的喜剧提到了真正近代戏剧的水平。

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方面,他能够熟练地驾驭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另一方面,他又往往突破这些原则而不墨守成规。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作“法国古典喜剧之父”。他的喜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伪君子》是演出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伪君子》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莫里哀的精心之作,它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从“骗子本生”的故事来看,与《伪君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都是有钱人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所蒙蔽,险些遭受重大损失,幸而经人及时帮助,识破伪善者的本来面目,得以亡羊补牢。它是莫里哀讽刺喜剧的代表作。剧本围绕宗教骗子答尔丢夫与奥尔恭一家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喜剧的主题是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17世纪法国出现的“圣体会”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它以宗教为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突出表现了教会的伪善的特点。《伪君子》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给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因此它的上演可谓是一波三折。1664年11月,他应孔德亲王的邀请,在亲王的私宅里第一次演出了《伪君子》的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增至五幕。1667年8月上演,这一次,莫里哀将剧本的名字改为《骗子》(第二个版本),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巴女尔弗,并且给他换上世俗的服装,头戴小毡帽颈围大领巾,衣服镶花边,流长发,佩宝剑,并且特意加进一些轻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这部剧还是遭到当时代理国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直到后来教皇又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宗教迫害的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

答尔丢夫是喜剧的中心人物,剧情就是围绕他披着宗教外衣进行诈骗活动而展开的。他是一个没落贵族,宗教骗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者在剧本中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的本质与假象之间的严重失调和冲突,在同体对经中,使丑的东西原形毕露。他表面不喜爱吃,但实际是贪吃之徒;表面不好色,可骨子里全是男盗女娼,甚至连恩人的妻子都要调戏。

奥尔恭是一个有产者,他笃信宗教,思想保守,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富商形象。莫里哀把他放在受害者的地位,立意在于对资产阶级进行曲劝导,然而地他的保守性和妥协性的提示,讽刺和嘲笑也是十分尖锐的。

桃丽娜是一个机智、勇敢、直率而又善良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有健全的思考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最先识破答丢夫的伪善于面孔。她富有正义感,为人善良,忠于友谊,是莫里哀笔下描写得最动人的仆人形象。

其中较为精彩的有两处:一是答丢夫虽未出场,但观众却从奥尔恭一家人对答丢夫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登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展示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多得。

二是剧中第四幕,欧米尔为了教育执迷不悟的奥尔恭,便设下巧计,请奥尔恭藏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看答丢夫的真实面目。

另外,莫里哀还吸取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伪君子》遵循了“三一律”原则,剧情不超过24小时,地点只有一个——奥尔恭家,没有从属的情节和平行的主题。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事件集中并富冲突性。《伪君子》集中写的三件事件牵涉到人物切身利益,有强烈的冲突性,因而剧作家展开来充分表现。

第二,中心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从剧情本身而言,头两幕为中心任务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第三,开场戏的精心安排。第一幕第一场,与奥尔恭之母怒气冲冲地夺门而出,在双方言词的应接对答中,点出了剧中所有人物的身份,说明了矛盾的起源,交代了矛盾双方的阵线构成,为剧情发展提了纲。歌德认为:“现存最伟大的和最好的开场”。

《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并有所突破。中国的戏剧家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也受到了莫里哀的影响。他按照“三一律”的要求,围绕宗教骗子答尔丢夫与奥尔恭一家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喜剧的主题是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17世纪法国出现的“圣体会”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它以宗教为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突出表现了教会的伪善的特点。《伪君子》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蒋承勇.新编外国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楚风.世界文学经典百科(下)[M].民族出版社,2006.

热娜古丽·阿不都拉(1975-),女,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和田师专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

2011-01-12

猜你喜欢
莫里哀伪君子古典主义
400 岁莫里哀在法国“无处不在”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赢得生前身后名
如 果
向古典主义致敬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兰中“伪君子”
蓝色的爱
国内外莫里哀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