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新证*

2011-08-15 00:52浦玉生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张士诚施耐庵水浒

浦玉生

(中共盐城市委办公室,江苏盐城 224005)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新证*

浦玉生

(中共盐城市委办公室,江苏盐城 224005)

一部旷世巨著《水浒传》家喻户晓,但作者施耐庵却成了千古之谜。本文作者30年来从耐庵故里出发行程万里,对施耐庵流徙过的地方一一寻踪访迹,对出土文物、历史资料、民间口碑进行系统思考,去伪存真,从而勾勒出施耐庵生平事迹的轮廓。从事物的本原出发,这一研究方法对认识施耐庵与《水浒传》有开创性意义。

《水浒传》;施耐庵;施彦端;生平

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平探考

施耐庵其人不见正史,稗史野闻众说纷纭,因此被称为千古之“谜”。然而,一部旷世巨著《水浒》的问世,家喻户晓,震聋发聩,影响深广,它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体写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它和另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共同开辟了中国小说史的全新面貌,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又恰恰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门人——学生。《水浒传》已进入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世界名著之一,那么,这位伟大作家的身世如何?“谜底”应该揭开。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大丰、兴化陆续发现了施耐庵(彦端)的文物史料,以及大量的民间传说(已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根据出土文物、历史资料,以及民间的俚语口碑,对施耐庵的生平作一个轮廓介绍。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人,与元末农民起义劲旅张士诚是同乡。明代中叶以后,白驹场(镇)曾隶属过兴化县、东台县、盐城县,盐业管理曾隶属过泰州、淮安分公司。施耐庵自幼名彦端,字子安。属相:猴。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氏,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便仓卞氏为同一支。明代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又说:“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白驹出土文物,有署名“施子安”的残碑。《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中有“于大元丙申生曾祖彦端”字样,与早期传世的王道生《施耐庵墓志》“生于元贞丙申岁”相吻合。

施耐庵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唐朝时施耐庵的先人从吴兴(湖州)到苏州来做官,后定居于此,传至施耐庵是十五世。清代乾隆《吴县志》载:“施子祠在阊门外,久废。雍正十三年,贤裔施睿文等请改建于元和县利一图,祀临濮侯施之常。”

13岁,施耐庵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浒墅关是大江南北的水运要隘。延祐元年元代实行科举,史称“延祐科举”,此前的元朝科举已废。这一年19岁的施耐庵考中秀才。延祐七年庚申(1320年)他25岁,据《元史·选举志》:“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举,以礼敦遣,贡诸路府。”这一年他适及25岁,被苏州官吏于诸色户内特别推荐为孝行信义。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时29岁,赴杭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中举人。后曾赴大都(北京)会试,途中考察梁山泊,应试不第。至顺二年辛未(1331年)时36岁,因地方政府推荐称“乡贡进士”或“赐进士”。《杨隐居挽诗·序》云:“君讳亮,字明升,上饶人。其子观,登至顺二年进士第……”这里的进士当为乡贡进士。事实上大家都把“乡贡进士”称为“进士”,那么施氏家谱把施耐庵称为“元朝辛未科进士”,并无可怪之处。施耐庵后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荐,任郓城县训导。明洪武年间,山东郓城县周庄有个名叫周铎的人,字文振,做过袁州知府。在他所写的笔记(手抄本)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施耐庵者,江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监司业刘本善,荐任郓城训导。力倡农桑。与教谕不洽,辞之。游梁山水泊。……官钱塘二载。后归隐,不知所终。”在郓城县训导任上的施耐庵,力倡农桑,搜集水浒英雄轶事。

至顺四年元惠宗元统元年癸酉(1333年),时38岁,施耐庵再赴大都(北京)会试,应试不第。刘伯温作《龙虎台赋》,中三甲第二名进士。因同为江浙行省人,同应会试,故有同窗之称。

40岁以后,施耐庵赴任钱塘县尹,想有所作为,但大权掌握在达鲁花赤手中,而不能。“官钱塘二载”之后辞官归苏州故里,又在钱塘成为书会才人。从元代中叶起,元杂剧的中心由大都南移至杭州,这时,杂剧的一个重要题材就是水浒戏,如《黑旋风双献功》、《梁山泊李逵负荆》、《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梁山五虎大劫牢》、《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一丈青闹元宵》等数十种。施耐庵在钱塘长期生活过,熟悉这些题材是必然的。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余偶阅一小说序,称施某尝入市肆,阅故书,于敝褚中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蒋瑞藻《小说考证·卷一水浒第十四》中所录笔记资料颇丰,其中有记述:“(六和塔)塔下旧有鲁智深像,今毁矣。当日听潮圆寂,应在此处。进泷浦下有铁岭关,说是宋江藏兵处。……又国初江浒人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钱塘之任,是施耐庵得到书面素材、踏勘传说古迹、接受水浒戏艺术薰陶的重要阶段。在钱塘任上,施耐庵结交鲁渊、陆谦、刘亮等人。鲁渊,字道源,淳安人,私淑杨简、钱时之学。至正年间进士,出为华亭(松江)丞。后升浙江儒学提学。张太尉称王,擢博士。元亡,归隐岐山下,以《春秋》传学者。洪武初,累征不仕。世称岐山先生。陆谦,字仲益,兴化人。陆复之从子。元末为杭州路治中。明平浙江,方国珍犹据瓯,越数郡,诏选通练才辩者谕之。刘亮,吴郡人,元末尝仕于张士诚,后以巨舰尽载所藏书万余卷渡江,客如皋冒致中家,谋献其书,未果而卒。致中为收藏之,永乐中取入中秘。

至正七年丁亥(1347年)52岁时,施耐庵在苏州设馆,收太原清徐人罗贯中为门徒,罗贯中约18岁。明代王圻《稗史汇编》认为罗贯中“有志图王者”。清代顾苓认为罗贯中“客霸张士诚”。清代徐渭《徐鈵所绘水浒一百零八将图题跋》称罗贯中“欲讽士诚,续成《水浒》百二十回”。从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与《水浒》的关系,可知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

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年)正月,张士诚与李伯升、吕珍、潘元明等18人在白驹场起义,施耐庵参加了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张士诚访聘施耐庵,施作《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正45回矣。《水浒传》前45回最为精彩,属义侠小说范畴,与施耐庵生活安定有一定关系;45回以后施耐庵转入军事行动,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的军事活动隐晦曲折地写入书中。[1]

《水浒传》的原型是以宋江起义为名,行张士诚起义之实。《东都事略》中关于宋江的记载,共有三处:《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张叔夜传》说张叔夜在海州(连云港)做知州,宋江带着部队准备攻打海州,在海边劫掠了十几条大船,从海路发动进攻,张叔夜听到风声,召集了一千多名勇敢的战士,在海边设下埋伏,另外派一支小部队摇旗擂鼓,引诱宋江,宋江进入埋伏圈后,张叔夜一声令下,先把海船全都点火烧了,切断退路,宋江一看伏兵四起,又断了退路,就率众投降了。《侯蒙传》中侯蒙上书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他所提到的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河朔是河北,京东是山东。

从宋宣和年间到水浒成书的元末明初,大约250年,这期间宋江故事在民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无数田夫野老、市民胥吏、说书艺人、杂剧作家参与了宋江故事的创作,形式多样,有口传故事,有说书话本,也有戏曲,其中大部分已经自生自灭,只有少量作品在文献中留下了痕迹,这痕迹如同巨大冰山的一角,现举几例:

一是南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话本书目:《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徐京落草》。二是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赞》。龚开,字圣与,还是位画家。他喜听宋江故事,为宋江等36人画像、题诗。这里好汉人数仍为36人,没提到梁山泊,反而五次提到太行山。三是元初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这是一部史话本,专门讲述北宋衰亡经过。其中一部分讲述宋江故事,大约有4000字,其中写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玄女授天书、受招安、征方腊等关目。这里好汉名单仍为36人,同时第一次出现梁山泊地名,但与太行山连在了一起,称“太行山梁山泺”,有的学者分析,这证明《宣和遗事》是流行于南方的“水浒”故事版本。南宋时,由于宋金对峙,山川阻隔,南方说书人对北方地理不熟悉,只知道梁山泊、太行山是好汉出没的地方,于是想当然将这两处合为一处了。水浒的故事那时可能在南方流传得较广,并成熟起来。

元杂剧“水浒戏”,保存下来的有几十种,属于水浒故事的有三四种,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黑旋风负荆》、李文蔚《燕青博鱼》、李致远《还牢末》等。

至正十六年丙申(1356年),张士诚定都平江(苏州)后,为抗衡朱元璋又诈降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年)二月,张士诚部将吕珍入安丰,杀死刘福通。九月,张士诚称吴王,改称吴元年。史称金陵为西吴,平江为东吴。鲁渊、刘亮、陈思均谏阻称王,辞官走。施耐庵自感“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作《秋江送别》,即赠鲁渊、刘亮好友。此施耐庵遗曲,由盐城已故文史家周梦庄1936年在白驹发现,是施耐庵后人施逸琴所藏手抄本《云清诗稿》中所记录。云清,即施耐庵之子施让的别号。1952年冬交聂绀弩。从《秋江送别》元曲中可以看出施耐庵确系鲁渊、刘亮同时代人,而且彼此交往很深。

施耐庵遗曲:《新水令·秋江送别——赠鲁渊道源、刘亮明甫》[2]

(新水令)西窗一夜雨濛濛,把征人归心打动。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海上孤鸿,飞倦了这黄云陇。

(驻马听)落尽丹枫,莽莽长江烟水空。别情一种,江郎作赋赋难工,柳丝不为系萍踪,茶铛要煮生花梦,人懵懂,心窝醋味如潮涌。

(沉醉东风)经水驿,三篙波绿;问山程,一骑尘红。恨磨穿玉洗鱼,怕唱彻琼萧凤,尽抱残茗碗诗筒。你向西来我向东,好倩个青山互送。

(折桂令)记当年邂逅相逢,玉树蒹葭,金菊芙蓉,应也声同。花间啸月,竹里吟风。夜听经趋来鹿洞;朝学书换去鹅笼。笑煞雕龙,愧煞雕虫。要论交白石三生,要惜别碧海千重。

(沽美酒)到今日,短檠前,倒碧筩;长铗里,掣青锋。更如意敲残王处仲,唾壶痕,击成缝。蜡烛泪,滴来浓。

(太平令)便此后,隔钱塘南北高峰,隔不断别意离悰。长房缩地恐无功,精卫填波何有用?你到那山穷水穷,应翘着首儿望侬。莽关河,有明月相共!

(离亭宴带歇拍煞)说什么草亭南面书城拥,桂堂东角琴弦弄,收拾起剑佩相从。撩乱他落日情,撩乱他浮云意,撩乱他顺风颂。这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便倾尽别宴酒百壶,犹嫌未痛。那堤上柳,赠一枝;井边梧,题一叶;酒中梨,倾一瓮。低徊薜荔墙,惆怅蔷薇栊。待他日鹤书传奉,把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

刘冬认为,施耐庵这一组遗曲,在元曲史上具有杰出的成就和不朽的价值,平仄谐调,韵律精严,句法合辙,衬字得当,根本没有乖违之处,摒弃了元曲的“嫚戏污贱”的颓废之词,文人骚雅典丽的形式之风,恢复了白居易所倡导的“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风骚和汉魏传统,遗曲中尽管充满国家恨、民族仇,充满希望破灭、知交云散的无限伤痛,但没有丧气的哀鸣、低沉的呜咽,而是愈唱愈高,愈唱愈响,深藏着一种一息尚存、不忘有为的情怀。

元至正年间,施耐庵也离开张士诚部,隐居至常塾河阳山(今张家港市风凰山)永庆寺著《水浒传》。在江阴祝塘大宅里徐家等地教书,地点在东林庵,此时人称“耐庵先生”。施耐庵通阴阳、识天文、晓地理,在祝塘一带传闻颇盛。时至今日,祝塘徐家还藏有这样一幅对联:

读宋学士赞言,高风世仰 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

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年),朱元璋部将徐达、常遇春攻打湖州、苏州,施耐庵偕妻申氏及门人罗贯中、二弟彦才迁居兴化,俗话说“自古昭阳(兴化)好避兵”,兴化系水网地区,不宜用兵,实乃乱世之桃源。不久他就到了故里白驹。大弟彦明仍留苏州。

在此之前,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20万大军攻打平江(苏州),施耐庵预感平江陷落后,朱元璋对张士诚旧部必严加追究,同时,又考虑多年兵荒马乱,战事不息,《水浒传》至今尚未完稿,必须找个安静处所完成书稿,于是,他想到兴化人顾逖,顾逖1359至1362年任松江同知,后迁嘉兴路同知,他们都在张士诚属下做官,1359年十月,顾逖曾接纳杨维祯(1296年-1370年)到松江任教。这时施耐庵寄诗一首给回归兴化的顾逖,诗曰:

年荒乱世走天涯,寻得阳山好往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接到施耐庵的诗之后,顾逖亦回诗一首,诗曰:

君向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隐居在白驹著《水浒》,“白驹”与“水浒”典故同出于《诗经》;兴化的东、西浒垛与大丰的白驹,同属天下掉下来的虎和驹,令人寻味。范公堤旁的大丰市白驹镇境域早在隋唐以前即已成陆,以唐代李承主持建筑捍海堰而言,可溯千年以上,宋代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后称范公堤从此经过。大丰与兴化的界河是范公堤旁的串场河,串场河两岸有许多水浒本事。白驹的文化底蕴可追溯至《诗经》,《诗经》上说:“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等等(《白驹》)。白驹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周洄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水浒》的书名中“水”字,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所谓的“江湖”。“事业集成忠义传,用资谈柄江湖中。”对“江湖”一词的解释,起码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语义学的,是江河湖海等的自然存在,一是社会学的,就是所谓“身在江湖,心在魏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朝古公亶父迁于岐山,奠定了周王业的基础,使国家渐具规模;此处暗合张士诚农民起义,建国号大周政权的历史。难怪《水浒传》第17回有:“直教红巾传千古,青史功业播万年。”红巾军当指元末农民起义的红巾军。施耐庵《水浒传》描写梁山水泊及一群首领的悲剧与白驹一带的大纵湖、得胜湖起义张士诚一群首领的悲剧有相同点,都经历了起义、招安、各路起义军互相残杀、被害、惨死的过程。可见,施耐庵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浒”(hǔ),水边。《诗经·王风·葛》:“绵绵葛,在河之浒。”“浒”(xǔ),地名用字。江苏吴县有浒墅关;江西有浒湾。以上是《辞海》的解释。应该说,“浒”是一个较为冷僻的字。然而研究《兴化县地名录》发现,“浒”作地名的自然村屡见不鲜,发音同水浒的浒(hǔ)。如:刘陆乡有西浒垛,分设西浒南、西浒中、西浒北3村;竹泓镇有东浒垛;周庄镇有浒西、浒南、浒东3村由西浒垛分设;边城镇有东浒垛一二三3村由东浒垛分设等等。相传天降二虎,一在东,一在西,故名东浒垛、西浒垛。《大丰县地名录》介绍,白驹也是相传天降黑白两驹形石块,分置地砖桥两头,后来桥西黑驹移至兴化驹家庄,仅存白驹,故名。还有今天在车路河与兴化得胜湖交界处的湖口,几百年来活在群众口头上的名称水浒港。

明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三月初一,75岁的施耐庵在淮安(楚州)逝世。直到其孙辈文昱时才将灵柩复迁兴化施家桥东一高地,即施耐庵生前选定的“风水宝地”——狮子地(有狮子滚绣球之说)安葬。由淮安王道生撰写墓志铭。施氏宗祠遗址位于大丰市白驹镇北街,是祭祀施耐庵(彦端)为一世祖的地方,施耐庵后裔施文灿等于清乾隆戊申(1788年)将施公故居改建而成,咸丰壬子(1852年)施岑重修,供奉施耐庵为始祖的祖先牌位42座,楹联有“圣徒世系三千岁,才子家声六百年”。现施耐庵纪念馆就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拨款仿施氏宗祠所建,为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陈列着国家二级文物国贻堂《施氏家簿谱》(长门谱)、《故处士施公让墓志》、《施让地照》、《施廷佐墓志铭》等珍贵文物史料。白驹镇狮子口村施家舍(石桥之后聚集地)、三里树村施家院子、刘庄镇龙心村施家墩等均是施耐庵后裔所在地。抗战时期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的狮子口,相传此处施氏墓前有一石狮,面朝河口,故名狮子口。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施耐庵墓地处狮子地,与白驹狮子口遥遥相对,位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以境内自然村命名,施家西桥原称柳桥,施家前桥原称奉桥或枫桥,施家后桥原称板桥。合塔镇胜利村有施家舍(隆桥之后聚集地),舍陈镇五合村有施院家,与大营镇施童村均有施氏后裔。柳桥、奉桥、板桥、隆桥、石桥,均是施耐庵九世孙。此处的施氏后人春秋两季均在一起祭祀施耐庵始祖。

星转斗移,寒暑更迭。施耐庵死后180多年,到明代嘉靖年间,兴化有个进士叫宗臣(1525年-1560年),字子相,号方城山人,被誉为文坛“嘉靖七子”和“中原五子”,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被收入《古文观止》。明朝廷派他到福建担任“提学副使”,到福州的第二年夏天,巡抚阮鹗被逮捕,倭寇又来侵扰。他负责训练壮丁,抵抗倭寇。此时,罗贯中的后裔带着书稿到当时的全国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去,当他打听到宗臣是兴化人,便以“乡谊”之情去见宗臣,宗臣是一位对家乡有着深情挚爱之心的人,忙问罗贯中后人求见何事,罗贯中后裔告诉他:“老祖宗罗贯中本是施耐庵门人,与施耐庵一起去过兴化,还在顾逖府上住过一段时间。只因施耐庵临终,将《水浒》书稿托付老祖罗贯中,至今未能问世。”宗臣听了很高兴,他说:“我早就听说施、罗二公著书劝世,写了水浒、三国,只恨无缘得见,今日幸运,真太好了!”他当即要罗贯中后裔把家藏的几部书稿拿来,得以将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等书在坊间刻印问世。但当时的《水浒传》,究竟是什么版本,很难说定。

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史料的匮乏,以上的勾画只能是初步的,有待于进一步寻找新的资料补充和完善。尽管这样,盐城市水浒学会专家经过田野调查、部落行脚、遗址踏勘得到的资料,得到了全国相当多专家教授的认可,《施耐庵小传》、《施耐庵年谱》、《水浒寻根》已正式出版,被中国水浒学会会刊刊载,迄今为止,全球仅发现一个施耐庵(彦端)的施氏宗祠(故居)在大丰市白驹镇上。

二、元末明初江苏沿海水浒史迹考

在苏北的施耐庵故里读《水浒传》,自有一番意义,我们可以从《水浒传》中看出元末明初江苏沿海水浒风物和白驹施耐庵的“内证”。

1.范公堤与范仲淹。范公堤,为北宋范仲淹所筑。宋代天禧年间(1017年 -1021年),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至仁宗皇祐四年),字希文,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他刚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天圣中,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征集兵夫4万余人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拍岸而来,兵夫因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200余人。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堰,于是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并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到泰州查勘实情。胡令仪系河南开封人,曾于宋代淳化、至道年间(990年-997年)任如皋县令,深知古捍海堰年久失修,农田、盐灶和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障。察看后,胡令仪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获准继续开工。后来人们不忘范仲淹的首倡和实际促成之功,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至今范公堤(即204国道)虽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永载史册,流芳百世。在施耐庵的时代,范公堤巍然屹立,所以在《水浒传》楔子中就写到了范仲淹,这是在其家乡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只是不在意说错了:嘉祐三年(1058年)参知政事范仲淹越班启奏,其实此时范仲淹已经过世6年了,怎可再上朝奏事?

2.北极殿与张士诚。江苏大丰市草堰镇(古属泰州白驹场)上,原有一座古刹北极殿。此殿规模宏大,山门前为飞檐琉瓦照壁,山门上嵌有白玉石横额,上镌“北极天枢”四个贴金大字,相传为施耐庵所书,内供四大金刚塑像;穿过天井是正殿,中间供奉北极真武大帝,东厢供雷祖,西厢为僧房,殿后为上下两层藏经楼。北极殿是吴王张士诚的首义地,因而声名远播。今天当你走进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走进北极殿,你会感受到元末盐民领袖吴王张士诚当年与18位好汉在这里揭竿而起的壮举;栖身白驹场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盐民的悲欢离合,见识了一代豪杰的怒发冲冠,他不能不奋笔疾书《水浒传》,把张士诚农民起义隐晦曲折地写入书中,书中曾多次出现“小人姓张”“张大哥”等张姓细节。在《水浒传》楔子一回中更是将“北极殿”安插在龙虎山上。“北极殿”到底是一个什么词语?《辞海》未收此辞条,倒是出现在大丰市草堰镇。《水浒》的故事明写宋江,实写张士诚。宋江起义并没有《水浒》上的十四年,实际仅一年多,张士诚从起义到失败是十四年,与《水浒》中宋江起义时间正好一样。张士诚两个女婿潘元明、潘元绍,在起义事业的关键时刻背叛了张士诚,施耐庵是站在同情张士诚起义的立场上写《水浒》的,所以在《水浒》第25、45回中潘金莲、潘巧云两个淫妇的结局都是被“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何以对两个潘氏女人如此狠毒,此处是施耐庵影射潘氏二兄弟也。白驹镇耆老中流传一对联:“紫石街前新世泽,翠屏山下旧家风。”说明家乡人民对施耐庵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含义有所领会,而以对联形式对二潘加以鞭挞。

3.山神庙与草料场。《水浒传》第9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韩焕峰说,沧州无山,故无山神庙。在大丰市白驹镇南十五里,有一庙称十五里庙,这是山神庙的原型。串场河西即兴化市合陈镇界牌村,因驻地是界牌头得名,传说穆桂英在此镇守海关,即界牌关,故名。离此不远的东侧,大丰境内有马家舍,是草料场的原型。马家舍,相传此处为唐朝薛仁贵东征时的扣马之地,白驹镇马家村马家舍无一马姓人家,倒是施氏聚集地。元末明初的江苏沿海马草料比比皆是,兴化、大丰的许多地名与养马关系密切,比如:昌荣镇马场基相传是宋朝时杨六郎养马之地;边城镇腾马庄相传古为养马、驯马、比武之地;严家镇刘良村以驻地刘良马得名,是刘姓把一只流落的病马养成良马,故名;大邹镇赦马村,传说是将官丢马,被群众捉住要杀,后主人得到未杀,故名。《兴化县志》介绍税赋时除了夏秋粮外,还有马草等。在界牌头村附近有陆谦村地名,陆谦是兴化的实有人物,《兴化县志》有记载,他与施耐庵同时代,元末潘元明请降,他也投降朱元璋。施耐庵是站在同情张士诚农民起义的立场上的,所以林冲用刀杀死了与己自幼相交却卖友求荣的陆谦。白驹镇的再南侧东台有富安地名,唐代即有富安盐场,取既富且安之意,但在那个逼上梁山、乱自上作的年代,林冲只能用枪戳倒富安。

4.彦才后裔聚集地。刘冬先生《施耐庵文物史料辩证》一文,提到兴化施家桥北约八公里的施家庄施姓人家,并非施耐庵的后裔,而是施耐庵的三弟施彦才的后裔。与兴化一河之隔的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大施家舍,是自然形成的村庄,所以也称施家庄。《古盐大冈施氏家谱》世德堂“施氏谱序”记载:“始祖自姑苏迁至白驹场而后又分支大冈乡者曰施家舍……”清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六日十一世孙施成章偕施梦熊谨序。“重修支谱序”说:“我族自白驹分支大冈相近十世未有谱系……”序者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十三世孙施兰田等谨识。第三次修谱时是民国八年(1919年)十三世孙施兰亭等人。该谱还介绍始祖仲实公为避株连,隐于大冈。始祖遗像背面有书法家宋曹(1620年-1701年)题词:“吴兴旧派,鲁惠遗宗,隐居避世,沧海之东。”仲实公卒于明宣德戊申年(1428年)。通过研读大冈施氏家谱,与兴化《施氏族谱》和大丰白驹镇国贻堂《施氏家簿谱》(长门谱)比较研究,长门谱:一世彦端;二世让,字以谦;三世文昱,字景胧,又字述元;四世芸曙;五世孟兰;六世咏棋;七世德润……大冈施氏始祖施仲实约与施耐庵孙施文昱同时代。这些资料很重要,每年兴化施家桥施耐庵墓和大丰白驹施氏宗祠的春秋两季祭祀活动,兴化、大丰的施氏男女老少齐出动,而此处施氏人家从不参加,这说明白驹祭祖是施耐庵,而大冈祖先是施彦才、施仲实。他们倒是泾渭分明,从不相混。这事实本身就是对那种持所谓白驹施氏“慕名认祖”论者的有力反驳。

5.里下河梁山水泊。汪曾祺有联语: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法国女汉学家安妮·居里安写过一篇研究汪曾祺的文章:《笔下浸透了水意》。她发现,汪曾祺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江曾祺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和风格。”由汪曾祺作品的水意,想到施耐庵《水浒》中创造的梁山水泊,实在是水的文章做得太好了。作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作家,并浸透了作品。苏北里下河的水使人联想到梁山泊,处于水泊之中,必有水战。《水浒》中写的较大水战有13次之多,如第一场水战序幕在石碣村湖泊、在阮氏三雄与巡捕官兵之间拉开,“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水浒》紧紧围绕“水”:钻入水、撞下水、打入水、撺出水……及凭借与水有关的河埠、港汊、划揪、樘叉、芦苇、摇撸为背景和道具,再配以粗犷的渔歌,飞溅的水花,响亮的唿哨,飞串的小舟,把一场既有清新苍朴渔家风光,又显得轻松激烈的水战写得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施耐庵才识淹博,堪称杂家,其写水功的技能令人叹为观止。《水浒》中成功塑造了李俊及张、阮、童氏兄弟等八位水军头领,特别是张顺居然能“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似一根白条”,夸张是免不了的,但其水功超越常人是肯定的,因为他们身为渔民、艄公,生在“碧波深处”,长在“雪浪堆中”,长期实践使他们摸熟了水性,掌握了水的规律,所以进入了水的自由王国,“撑舟、摇撸、串港、搪舟”,不但“伏得水”而且“驾得船”。第38回“黑旋风斗浪里白跳”写张顺激得李逵登舟,立刻“把竹篙往岸边一点,双脚一蹬,那渔船一似狂风飘败叶,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那等轻快!船至江心,张顺“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翻筋斗撞下江”,“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把个铁牛直变成水牛,水中鏖战表现张顺“冲波如水怪,跃浪似飞鲸”的水功又何等独到!不但形象,而且颇符水战路数,当称写水功的上乘。王资鑫《水浒与武打艺术》一书对水浒水战有独到的研究和阐述。汪曾祺在《菰蒲深处》自序中说:“我的小说常以水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气。人的性格亦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因此我截取了秦少游诗句(菰蒲深处疑天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中的四个字‘菰蒲深处’作为这本小说的书名。”从《水浒》中我们也能感到,生于水乡的施耐庵写水无与伦比,而写山却似乎略逊一筹。

6.武松打虎与卞元亨。据明万历《盐城县志》与《卞氏谱·卞元亨传》记载,卞元亨(1325年-1415年),享年90,少时能吟诗作文,善吹鹤骨笛,“公有膂力,曾蹴虎至死”,元末客张士诚,张士诚跋扈,屡陈不听,辞去。居隐于盐城之便仓,手植枯枝牡丹于庭,花开正盛。又《卞氏谱》载:“东海常出猛虎,路绝往来,公怒曰,昔周处射虎杀蛟,以除民害,吾当效之。人以为狂。公独往,无寸械,适虎当振威,公从容近之,以足蹴其颔,虎立毙,其豪迈如此。”施耐庵与卞元亨为表兄弟,《水浒》书中武松打虎即以卞元亨打虎为原型。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卞元亨因忍受不了盐监的勒索,随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杀死了白驹闸驻防守兵,火烧白驹场盐课司署,其后在草堰场招兵买马,起义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卞元亨为“张士诚将”,“曾任元帅”。这给施耐庵写景阳冈武松打虎以启发,也是蹴虎至死。“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水浒》第22回)《卞氏谱》还载有《赠东海隐者卞元亨》诗句:“刺虎昔闻林下勇,登龙今访海中君。”

7.江淮之间的海边特征。江淮之间的海边特征是海盐和沙冈。先说海盐特征,盐城是以盐命名的中国唯一地级市,历史上江苏的海盐以淮河为界分为淮南和淮北盐场(两淮盐场),统称淮盐或吴盐,李白有诗“吴盐如花皎白雪”,杜甫则说“蜀麻吴盐自古通”。张士诚起义是盐民起义,而宋江起义是非盐民起义,但在《水浒》第36回李俊与童威、童猛兄弟棹船到江西九江“赶些私盐”,不在意把张士诚贩私盐的情况给暴露了。张横是扬子江边“小孤山下人氏”,今泰州下属靖江市内恰有一个小山,名叫“孤山”,原在江中,现已在市中心。再说沙冈特征。12世纪以前,江苏海岸曾长期相对稳定于赣榆、板浦、阜宁、盐城、海安一线,沿线至今仍留有数条沙堤,其中较著名的有东冈、中冈、西冈。在智取生辰纲一回中,梁山英雄总是“上得冈子”、“唱上冈子来”、“走上冈子来”。其时的盐城北侧有上冈镇,上冈的得名是海边的高冈子,海潮来时大家齐呼“上冈子勒”,“上冈”由此得名。盐城境内的海边沙冈还有大冈镇、龙冈镇等,卞元亨家住盐城便仓、墓葬大冈镇,施耐庵弟彦才后裔一支也在大冈。龙冈原名冈门,不雅,后改名龙冈。《水浒》第45回有“山前有一座凛巍巍冈子,便唤做独龙冈”。

8.海州城东好汉茔。海州网疃庄、海州城东门遗址,是宋江农民起义军攻打海州城战事的遗迹。其时海州东门俯临海面,网疃庄为海边渔村。据《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北宋宣和三年(1211年)二月,宋江率领义军南下,进入沐阳县境内,遭到县尉王师心伏击,伤亡惨重。宋江放弃去楚州,率部乘10条船走海州,知州张叔夜“募集一千多”禁军、厢军,分兵出动,既伏于近城,又出轻兵于海边诱敌,围剿义军。起义军登岸后,不幸遭到伏击,巨舰被焚,副将被擒,宋江被迫出降。由于梁山义军伤亡惨重,所以这儿有“梁山好汉茔”的口碑相传。施耐庵青壮年时曾任郓城县“训导”,熟悉宋江起义的事迹,宋江起义又在苏北留下诸多足迹,不能不令人以宋江起义为背景,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写成《水浒传》。

9.白虎石题名刻石。被宋代朝野誉为“名将”的贵族后裔、开封人张叔夜于宣和二年第二次任海州知州,为防备宋江攻打海州而加固城防,当年秋,他率领海州各级武官登上白虎山,并题名刻石“张叔夜登高碑”。此碑完整地保存至今,为《水浒》研究家所珍视。“梁山好汉茔”有一处宋氏墓葬是宋昭的墓,宋昭是海州的一位朝廷命官,死于任所。宋王朝赐谥“忠毅”,宋昭“编管海州”,恰好也是宣和年间。加之宋昭墓的石碑有“大宋左朝散大夫、奉旨赐谥忠毅、宋公讳昭墓”的铭文,有人以为是宋江墓,其实这是错误的(李洪甫《连云港导游》)。

10.蓼儿洼与宋江墓。楚州区志介绍的风景点有蓼儿洼,位于楚州南门外城南村一带。每当秋季,此处长满红梗绿叶的蓼草,枝蔓延伸,一棵、一簇,串串蓼穗上红白色小花次第开放,更有当年蓼儿洼“红瑟瑟满目蓼花”的景象。蓼儿洼的东北部紧靠淮城巽关,那里人烟稀少,大片是贫瘠低洼的荒地,俗称“大洼子”。大洼内,原为官家的坟地。坟地中有几座高大的坟墓。那里地势高爽,是一块“风水地”,相传那几座高大的坟墓,就是宋江、李逵等四义士的冢穴。施耐庵流寓楚州城内的小方壶斋(镇淮楼西侧),在《水浒传》中有意多次点出“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俨然似水浒寨一般。”“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不以为意与梁山泊无异。”这个小环境是今楚州区的南门,大环境是楚水之南的兴化、大丰一带。这也是大丰市白驹镇施氏宗祠门联所说“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禋”的缘故。

三、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

最近读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马成生主编的《水浒传》研究札记与争鸣丛书,读后较有启发,为马成生先生执著水浒学术研究的精神感到钦佩,浙江方面对水浒与杭州的研究有积极意义。但当读到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不是苏北施耐庵时,使人感到他的观点有所偏颇、欠缺甚至是错误的。读完马成生先生《关于兴化施彦端作〈水浒传〉的六点疑问》、《钱塘施耐庵与兴化施彦端难以“合一”》等文章后,产生的感觉是鲁迅是上海人,而不是绍兴人(鲁迅一生的最后九年是在上海度过,但他家的门牌号码是在绍兴城里);施耐庵是钱塘人,而不是江苏大丰人。

(一)讨论的前提

施耐庵(1296年-1370年)是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人,施耐庵故居(施氏宗祠)在今白驹镇北街33号,仿施耐庵故居建设的施耐庵纪念馆在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是全世界唯一的施耐庵纪念馆。明代中叶以后,白驹场(镇)也曾隶属过兴化县、东台县、盐城县,盐业管理曾隶属过泰州、淮安分公司,施耐庵墓在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这就像刘基故居是在今天的浙江温州市文成县,而一定说成是浙江丽水市青田县就错了。马成生先生在文章中说:“苏北大丰(原兴化)施氏,有一个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修的传抄本《施氏族谱》(以下简称“咸丰本”,是1952年兴化县施家桥施祥珠提供,于同年《文艺报》第21期发表)。”这里的大丰、兴化的表述是不规范、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是不了解江苏省的县域区划所致。

《水浒传》版本复杂、流变纷繁,要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要系统思考、全息思维,这样才能去伪存真。元末明初《水浒传》诞生,600多年来,版本繁多,一般认为,70回本是施耐庵原作,100回本乃至120回本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纂,也或有后人的续貂之作,甚至有书商的牟利之为。通观马成生先生的文章,只字不提罗贯中是欠缺的,后50回或后30回有罗的印记。

(二)争鸣的观点

1.关于梁山水泊的原型。梁山水泊无疑是在山东梁山县一带。《水浒传》与施耐庵研究中的江苏学派认为,《水浒传》中的水泊与苏北里下河水乡有关,兴化、大丰一带水网密布,犹如八卦阵。我1996年率《施耐庵寻踪》摄制组拍摄专题片,就是从大丰白驹乘小汽艇去兴化施家桥的施耐庵墓的,18里水路。这几年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陆路交通便捷了。马成生在文章中点到了我的一部分观点:“浦玉生同志在《〈水浒传〉与张士诚起义初探》一文中说:“《水浒传》中‘周回港汉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地名唤作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中间宛子城蓼儿洼’,‘当地的老百姓告之,蓼儿洼就是附近的芦苇荡’。看该文,作者是肯定‘当地的老百姓’的话的。这也就表示:施彦端故乡兴化的‘芦苇荡’,是《水浒传》中描写梁山泊的素材。”

我从来认为,史料包括地下出土文物、文字记载的文献资料和人民群众的口碑,只有对其全息思考、系统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人民群众的口碑同样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何况我们从《水浒传》中看到,施耐庵有意多次点到蓼儿洼:“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俨然似水浒寨一般。”“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不以为意与梁山泊无异。”等等。

施耐庵写《水浒传》是杂取典型的需要,他也可能在“官钱塘二载”时,或在钱塘任书会才人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背景,但从《水浒传》中多次强调楚水之南的蓼儿洼,是非苏北里下河之地水域莫属的。

马成生先生是认可朱元璋征张士诚与宋江征方腊的相似性的,素不知施耐庵是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而写作了《水浒传》,泰州白驹场是施耐庵与张士诚的故乡,这里水网密布,而境内无山,这也是为什么施耐庵写水活灵活现,写山略逊一筹的地理原因。“林冲雪夜上梁山”写成“仲夏夜泛舟”,这个原型是在白驹场附近。马成生先生说“杭州枇杷上梁山”,其实在施耐庵故里的江苏大丰市也有枇杷树,并不是如马成生先生所说的“江北地区”就没有的话。

2.关于施耐庵的祖籍地苏州。马成生说:《水浒传》的地理态势描写,“虽然大的城市(苏州)……全是对的,但有关苏州较小的一些地名,则又不相符了,难以‘对口’。”他举了第93回,李俊欲去太湖南面探路一小节:(李俊)说道:“此城正南上相近太湖,兄弟欲得备舟一只,投宜兴小港,私入太湖里去,出吴江,探听南边消息……李俊带了童威童猛……径奔宜兴小港里去……径奔太湖,渐近吴江。”马成生说,苏州正南不是太湖,正西才是太湖。

严格说来,就今天来看,苏州老城的西南是太湖。苏州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有传大禹治水,疏而为江,滞者为湖,露出了平原,伍子胥在此筑城。宋元之际苏州称平江,“平地起江,水与江平”,因为苏州就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城市。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名列第三,东汉时湖泊面积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扩大为2000平方公里左右。太湖地区湖沼棋置,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号称水乡泽国。所以施耐庵说“相近太湖”是对的。从历史来看,据《苏州市志》记载,元“大德二年(1298)……元代曾二度疏浚吴淞江和淀山湖,导太湖积水入海。”“大德五年(1301)七月朔,苏州大雨,太湖水挟飓风涌入城中,居民死者十八九。”太湖是江苏第一大湖,绝大部分面积在苏州不在无锡,历史上水患年年,在施耐庵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在《水浒传》第93回中,施耐庵一再告诫说“苏州城郭一周遭都是水港环绕”“苏州城外水面空阔”“城池四面是水,无路可攻”等等。就像京杭大运河总体走向是西北东南方向,但在苏州有一段是东西方向的,你能说小的方面就不符合实际吗?!我家就住在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南岸。

3.且看宋江南下征方腊路线的正确性。马成生先生举例《水浒传》第90回:“水军头领已把战船从泗水入淮河,望淮安军坝,俱到扬州取齐。……将军马分作五起,取旱路投扬州来。于路无话,前军已到淮安县屯扎。当有本州官员,置筵设席,等接宋先锋到来,请进城中管待,诉说:‘方腊贼兵浩大,不可轻敌。前面便是扬子大江,九千三百余里,奔流入海。此是江南第一个险要去处,隔江却是润州……’”马成生先生认为宋江征辽回来部队在开封东北“从泗水入淮河”,难免令人费解,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蒙东,从开封到山东济宁有四百多里,这与南下征方腊不是背道而驰吗!同样令人费解的是,宋江等在“淮安屯扎”,当地“本州官员”竟说“前面便是扬子大江……隔江却是润州”。究其实际,自淮安南下到扬子江边,隔江较近的城市是南京,至于镇江则要沿江东行近百里,与镇江隔江相对的是扬州,但扬州距长江江面尚有数十里,凭着肉眼是望不到的。据这“本州官员”的口气,似乎这个淮安城移到扬州之南的长江边上了,真是怪事![3]

马成生先生通过指出《水浒传》在江北境内的“错误”,从而得出施耐庵不是苏北人的结论。现在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研究江淮地区的地理可以得知,古代泗水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从泗水入淮河”并不是从泗水源头或是拐道济宁,而是或从沛县、徐州、邳县、宿迁等一带入淮河。南宋黄河入海也是“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记》)。因为是“俱到扬州取齐……前面便是扬子大江”,确实这一带长江称为扬子江,即便“淮安县安扎”,这“本州官员”当然不是淮安县官员,抑或是扬州官员(《禹贡》天下九州中扬州与徐州的分界线是淮河,淮河以南属扬州),研究长江对面润州方腊的兵力部署,说了这番话,施耐庵也并没有写错,而是马成生理解之错。像泰伯、仲雍奔吴就是从镇江一带登岸的,不一定非从南京登岸。从淮安(楚州)到镇江是168公里,从淮安(楚州)到南京是170公里,孰远孰近,一看便知,马成生又一次说错了。游历过扬州平山堂的都知道,平山堂是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因在堂前南望江南诸山与此堂平,故名平山堂。晴好的天气是可以看到镇江的金山的,并不是如马成生先生所说“凭着肉眼是望不到的”。

(三)简短的结论

《水浒传》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地理教科书,尽管施耐庵写到山东境内的地理环境与实际有些出入,但在江苏境内基本上没有错误,马成生所举两例指施耐庵《水浒传》中江苏境内的错误是站不住脚的。希望浙江方面能进一步发掘史料,弄清施耐庵书会才人的经历,在没有弄清钱塘施耐庵家的门牌号码前,不要轻易否认钱塘施耐庵与苏北施彦端的一致性。

[1]浦玉生.关于施耐庵生平的系统思考——施耐庵年谱[G]//中国水浒学会.水浒争鸣:第八辑.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6.

[2]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施耐庵研究[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3]马成生.杭州与水浒[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Abstract:The outstandingmasterpiece Water Margin is a household name,yet the writer remains amystery.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article,starting from Shi Naian’s hometown,spent30 years travelling thousands ofmiles to visit all the places where Shi Naian went.Through systematic reflection of the unearthed relics,historic data,and folk stories,the outline of the Shi Naian’s life was drawn from the elimination of the false.The research of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source has a great sense of innov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the novel and the writer.

Key words:Water Margin;Shi Naian;Shi Yanduan;life

The New Textual Research on Shi Naian the W riter of Water Margin

PU Yu-sheng

(The Office of the CPC Party Commission of Yancheng City,Yancheng Jiangsu 224005,China)

I 207.412

A

1673-2103(2011)01-0046-09*

2010-10-19

浦玉生(1957-),男,江苏启东人,中共江苏省盐城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智慧城理事长。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猜你喜欢
张士诚施耐庵水浒
梦回水浒
大云寺里感恩碑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大云寺里感恩碑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水浒》求疵录二则
一盆鸡肉破了城
一只鸡破了一座城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