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云浮南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利用研究

2011-08-15 00:49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云浮南江流域

邓 辉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广东云浮南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利用研究

邓 辉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云浮南江流域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在维护它们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它们目前的现状和表现出来的特性,探索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是唯其文化遗产组成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在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广东南江流域是古代百越族聚居的地方,是中原文化向粤西海岸传播的区域。南江文化体现了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在云浮南江流域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构成了南江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南江文化渊源的基因。

一、正确认识现有的云浮南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现有云浮南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此类在云浮南江流域地区主要体现在当地众多的民歌上。这些民歌主要有连滩山歌、哭嫁歌、采茶歌、灵山歌等等,在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连滩山歌。

连滩山歌于明朝隆庆年间开始传唱,因起源于连滩,故名。是民间群众抒发内心感受、表达情意的一种民歌。主要有独唱式、对唱式和擂台式三种唱法,曲调爽朗、明亮,曲谱调子基本固定,多在节日、喜庆、丰收、集会、祭祀或劳动中咏唱。民间歌手有较丰富常识,应唱能对答如流。连滩山歌深受群众喜爱,至今仍流传于两广的云浮、罗定、德庆、郁南、信宜及梧州、岑溪、苍梧等地。根据连滩山歌整理拍摄的《连滩山歌》电视纪录片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二)表演艺术

云浮南江流域亦留存有具有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表演艺术,如禾楼舞,麒麟白马舞、春牛舞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郁南连滩的禾楼舞已经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亮相,成为云浮南江文化的重要品牌。

郁南连滩的禾楼舞起源于古百越民族的一种祭祀舞蹈,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了。禾楼舞舞蹈动作原始、粗犷,跳舞者身穿黑色衫裙,头戴黑色凉帽,腰扎围巾,脚穿麻鞋。领舞者分别手拿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方起舞。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由于当地人对此舞的无比喜爱,因此禾楼舞得以传承下去,一直到解放初期仍有此舞,文化大革命时,将此舞定性为“封、资、修”禁演,直到近年,给民间艺术爱好者傅志坤与他的声韵乐社成员发掘整理,使频于失传的民间艺术瑰宝重放光彩,2003年10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银奖,2005年获“首届岭南民间艺术汇演比赛”金奖。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云浮南江流域最热闹的节庆要数张公庙庙会。张公庙是为纪念明朝万历年广东总兵、抗倭名将张元勋而建的,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当地群众均自发前来集会,俗称“庙会”“庙会”期间有烧炮、演戏、唱山歌、抬神像到各村巡游,参加范围主要以“三罗”(今云浮市属各县、市)群众为主,热闹非凡。张公庙庙会保留了粤西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吉祥文化,对研究南江流域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不得不提郁南县连滩镇的飘色,“飘色”又叫抬阁、高色。连滩的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飘色”的表演,多在春节、元宵、庙会、炮会上以巡游的形式出现。2006年,连滩镇的飘色以代表云浮市参加了在广州番禺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表演山花奖暨飘色(抬阁)民间艺术展演”获得优秀入围作品奖。

(四)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石材雕刻艺术是云浮市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明朝期间,石材雕刻就有建筑实用装饰,家居用品,石板画,石碑等工艺行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云浮南江流域民间文化有较重要的作用。

云浮市郁南县民间手指画始创于清末民初。它以指或掌沾上墨水或颜料,控制着浓淡、干湿、轻重、快慢,用点、按、抹、推、擦、拉、弹等多种手法,表现出或刚或柔之质感,墨韵生动,肌理细腻,耐人寻味,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横经席制作技艺,清时期已开始生产,产地多源自本县南部的连滩、河口、大湾等镇。清朝中期,郁南县连滩草席已小有名气。产品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用木织机编织为床席,俗称横经席。其质地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为广大群众所乐用,因此素有“腰骨‘赤’(痛),不离横经席”之说。目前郁南县只有大湾镇仍有部分农户种植席草和编织横经席,才使这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保留。

二、云浮南江流域地区保护工作

近几年来,云浮南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这具体表现在: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罗定、郁南都制定了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相关方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登记和分类整理,逐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

(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云浮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为当前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之一来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名录,有9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另公布市级保护名录20个,县级保护名录80个,这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南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重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高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充实的图书馆资源以及较先进的专业设备。作为云浮唯一的高校,近几年来,我们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配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参与到云浮南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

(四)建立云浮南江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9月16日,“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在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云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伟鹏与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等共同为“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是云浮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研究云浮市南江文化的学术机构,在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和罗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下开展研究工作。该中心中心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南江文化研究;进行南江文化田野调查;开展南江文化在旅游产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编撰民间文化研究书刊;举办多形式学术讨论和科学研究活动;建设南江文化研究资料信息库。

三、云浮南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所面临形势

我们应该看到尽管近些年来云浮市政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方也进行了普查建档,但是这些工作背后我们真正要做的还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下去,因此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主管文化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传承人调研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南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比较丰富,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现象比较严重,许多项目的传承后继无人。我们以禾楼舞为例,在整理传承人谱系时候,我们发现第三代传承人皆是年事以高,尽管他们掌握着许多不同禾楼舞的唱词,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余植祥老人说他们以前跳的禾楼舞,有种歌词是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笔者也曾和团队成员去找过这位老艺人,只可惜老艺人因身体不好,对歌词内容大部分忘记了。这样的结果无疑提醒着我们要尽可能赶在传承出现断层以及消亡之前,将第一手资料收集并整理起来。

(二)当地民众在认识方面尚未达到一致。对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认识不清,地方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之中,云浮地区的大中小学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还需要加强,部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适时走进校园。

(三)开发利用仍然不够。我们以禾楼舞为例,在历史的长河里,禾楼舞会在人们每年稻作农耕祭祀仪式中得到传承,这是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现存的禾楼舞受宗教影响很大,如第三代传承人胡泉,从事道教做醮、喃斋业数十年,他多在醮期跳禾楼舞。而今受到市场经济商业化的冲击,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改变,青少年尤其是男生对禾楼舞的兴趣不大,又由于演出的回报不是很高,还比不上外出打工,因此单纯以此为业,参加演出活动的人员也越来越少。不过在我们看来,这仍然是禾楼舞市场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而已,应该说现实需求量不小,潜在需求量更大,市场前景还是相当看好的。

四、云浮南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利用的思索

在我们看来,保护的重中之中还是在于唤醒大家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

文化自觉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价值认知、认同问题。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南江文化是云浮的特色地域文化。生活在广东南江流域地区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系统,但与周围地区的语言却有所不同;生活在广东南江流域地区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广东南江流域地区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了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汇合的特征。

其次,文化自觉要解决的还有人的问题。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有了文化才有文明。文化自觉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一种文化实践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做到文化自觉以及科学保护。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曾言: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今后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第一,要在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前提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而言,它是相对恒定的,但它活态传承的方式,决定了其传承的活态流变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它按照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去演变,要科学处理好“生产、保护、延续与再创造”的关系。第二,要重视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自觉。既要尊重、调动和依靠传承人作为传承主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作为保护主体参与保护的重要作用。[4]

在我们看来,云浮南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能否发展良性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实践。具体来讲,这种实践更加关注的是四类人的文化自觉,以下我们试着展开进行论述。

(一)地方官员的文化自觉。地方文化建设应该是地方官员肩头一项不可放松的重任。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上,切忌急功近利的行为,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淡漠,实在需要好好补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地方政府官员是地方文化的保护者,对于地方非物质遗产,甚至还得充当的是抢救者的重任。当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面临濒危时,地方官员要及时予以救护,以避免这些宝贵非遗资源消失乃至消亡。对于已经成功申报到省级以及国家级的非遗名录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官员要关注它们的现代走向,邀请专家和学者为其“把脉”,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实现其现代转型。

(二)地方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地方文化建设离不开地方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地方企业能撑起地方群众文化半边天,对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企业家应该予以认知,并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地方企业家,应该更加注重的是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地方企业家对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基本上都是随机进行的,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我们在和地方企业家交流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不少地方企业家没有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去注意捕捉“商机”。他们大部分都是出于一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德感认知而已。

(三)地方学者的文化自觉。地方学者是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弘扬者。地方学者包括地方政府下设的研究中心人员、地方高校学者、地方史志办公室、博物馆和图书馆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地方文学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地方高校科研只有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出发,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具有科研内容的地域性、科研目标的实用性的特点,这是我们地方高校科研定位问题的出发点。

(四)当地民众文化自觉。通过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唤醒当地人们的文化自觉,让人们了解在古代云浮南江流域人群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行为、习惯、信仰以及社会组织,认知自己的文化,并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才能谈得上去保护、开发及利用。

我们知道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里,传统与现代,先进与守旧、时髦与落伍这些观念始终在人们头脑里打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还存在着误区,认为它们是落伍的,不值得喜欢。不过禾楼舞自从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演后,集体禾楼舞热在发源地悄然流行。郁南县制订系列禾楼舞的培训方案,安排传承人为主要教练,2009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5200多人次。[5]时下也有一些云浮地区的年轻人也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自己的文化自觉。比如上传禾楼舞培训及演出视频到网络播客,写博文以及在论坛和帖吧里发表文章等等,用具体行动在进行着文化实践。当然这种文化实践还只是处在较低阶段,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还有一定距离。

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下,传承主体以及地方企业家、学者、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保护,云浮南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会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它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1]邹启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0-4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22.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向文化自觉[J].文明.2009(12):9.

[5]邱钧彦.省非遗专项资金绩效检查组到我市检查“禾楼舞”已成我市一文化品牌[N].云浮日报.2011:5-25(1).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of Nanjiang Valley Region in Yunfu,Guangdong

DENG Hui
(Luoding Polytechnic,Luoding527200,Guangdong)

There is a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anjiang Valley Region in Yunfu.We must exploreeffective ways and concrete forms to preserve,exploit and utilizetheheritageon thebasisof maintainingthe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accordingtoit’s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features it show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preserve;exploit;utilize

G122

A

1671-5004(2011) 04-0042-03

2011-7-1

邓辉(1981—),男,湖南祁阳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及区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云浮南江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风 寄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第十七届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暨第十一届云浮石文化节18日云上开幕
四川南江:抓培训提技能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父亲节忆父
云浮中云石海全球石材集中采购中心开工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四招破解南江安全运输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