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骨头文化

2011-08-15 00:45:07俄英别力克王礼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好汉骶骨肩胛骨

俄英别力克 王礼亮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蒙古族的骨头文化

俄英别力克 王礼亮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通过对昭苏县的民风民俗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可靠资料,从中选择了有关蒙古族骨头文化的一部分,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和阐述。

骨头文化;羊拐;肩胛;骶骨;牛腿

昭苏县地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端,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蒙古族自治县。在所管辖的九乡一镇范围内,住着哈萨克、蒙古、汉、维吾尔、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塔尔等21个少数民族。其中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长期逐水草而搬迁,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少不了吃牛羊肉,喝奶茶奶酒,长期的饮食习惯慢慢的形成了一定的文化。

蒙古人吃肉啃骨头,有很多讲究和禁忌。细分起来种类有这些,有的属于煮法、摆法解剖范围;有的是某部分不给某些人吃,某部分专给某种些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吃的。“非礼勿食”的说法在蒙古人吃肉啃骨头的时候得到充分的应征。还有一种就是根据骨头具有的“特异功能”来吃,伴随着这些功能,又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一、羊拐趣话

羊拐是指在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躁骨”,俗称羊拐,蒙古语音译为“沙阿”,意译作“髀石”。这种骨头的特殊性就表现在它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所以蒙古人形容羊拐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用自己熟悉的五畜的名称给羊拐的各面命名了。

牧区的孩子的童年里有着羊拐的回忆,长到三四岁时,家长就把它拿出来,让孩子辨认哪面有什么牲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羊拐在这里成了友谊的见证者。1983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绵羊拐骨七枚,还有一枚钢铸的仿绵羊拐骨。由此看来,北方游牧部落很早就开始接触羊拐了。

蒙古人喜欢吃羊肉,在草原上有些有关羊肉的说法。有一说是这样的:“玛瑙珊瑚稀世宝,牲畜之中肉是宝,肉之中拐骨是宝”,可见羊拐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的时候,人们屠杀多少牲畜,都会把拐骨保存起来。不仅保存自家的,还要把赢取别人的也一同装在皮袋里,有的多达几百几千枚,因为又有一说“拐多之家牛羊多”。一到冬闲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提着羊拐袋子玩耍起来,用自己的羊拐去碰对方的羊拐,两人事先规定好碰撞几回,就轮流碰撞,把每次由于碰撞而产生的距离用脚步或者是用手掌量好,结束时看谁的累积起来的距离大,谁就是赢家;有时会画一个圈,不规定碰撞的次数,只要碰出了圈外,就是赢家。他们会把赢得对方羊拐看作一大乐事,所以牧民中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说法。

为了加重分量做“老子儿”用,人们会给羊拐灌铜或铸铜,将羊拐挖空,灌以铅或铜,就成了铜灌的羊拐。这里有一种玩法,几个人围成一圈,每人出相同数量的羊拐,互相混和起来,然后将其抓起,抛散而下,看上面出现的形状,在相同者之间用小指划一下,将一枚弹向另一枚,弹中者取其归为己有。如弹不准或弹到别的子儿上,则算失败,就轮到下一位再抛再弹。这样循环往复,直到赢得对手羊拐没有为止。还有的只出四枚老子儿,让在座的人轮流抛掷。如果四枚落下,出现“四只绵羊”,就是“四个一样”的面,就向坐在上首的人要四枚羊拐。如果出现四匹马,便是“四十匹黄马”,向上首的人要四十枚羊拐……如此这般按规则进行。此外还有“赛马”、“摔跤”、“猜羊拐”等各式各样的玩法,还有许多增加情趣的规定。为了增加一些玩法,他们刚开始时用右手,再玩时就得用左手。一般人用右手弹惯了,弹开时用了右手,再弹时还要用左手,就被别人制止了,这样无形中吃了一亏。

二、肩胛趣话

和羊拐相比起来,肩胛的趣话就很多了,下面我们一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1)“肩胛骨,大家吃”。在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都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后,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来,根据在座的人数,切成许多小条,分给每一个人吃,而后自己把肩胛上的肉,啃得尽光,将一条长条绵羊尾巴和一杯酒放在肩胛上,献给在座的民间祝赞家,请他祝颂肩胛。于是祝赞家就津津有味地把肩胛骨从里到外祝颂一番。之后对主人赞扬道:愿这肩胛的主人,升官发财,幸福快乐,孩子成器,牲畜成群,资产丰厚,善及乡民等等。祝颂完毕后,将那一条长条绵羊尾巴两口气吸进肚里,把那杯酒一口喝干。

肩胛骨为何获此殊誉,必须和众人一起分享呢?原来有这样的背景,相传一位老猎人,打猎时总是骑一匹白马,也总是满载而归。有个巴音(财主)看上了老猎人的马,换也不给,要也不给,便起了恶意。有一天晚上,那个巴音就骑上自己的黑马去老猎人家做客,老猎人摆下“肩胛宴”(这里有胸椎、前腿、肩胛和羊头)招待他,那巴音把肩胛上的肉一人全吃了。半夜风雪交加,巴音推脱说外出解手,把老猎人的马弄死了。第二天一早,他告诉老猎人说:“不好了,刚才我看见您的马绊死了。”老猎人说:“我活了七十岁,肩胛上的肉从未独吃过,哪会出现这样事情。”跑去一看,果然死的是巴音的黑马。原来昨夜雪大风紧,他的黑马身上落了冰霜,误认为是老猎人的白马,结果落了个自食其果。从那以后,便形成了大家吃肩胛骨的乡俗。

这种乡俗几乎遍及整个蒙古地区,各地的传说也各有千秋。锡林郭勒的传说似乎更富有戏剧性:一个猎人到山中打猎,午间自烤野物饮酒。这时有两个强盗潜来,趴在猎人头顶的悬崖偷觑,他俩的头影照在猎人的茶碗里。猎人看到这“杯中贼影”并不害怕,便把肩胛上的肉割下好多块,顺口说道:“肩胛骨,大家吃嘛,来吃!”。东西南北撤出去,张三李四唤一通。强盗以为崖底人多,怕吃眼前亏,便逃之天天。从那以后,就形成了不能独食肩胛骨的风俗。

(2)肩胛骨,能打卦。肩胛骨人畜都有,一头通过窝骨疙疸连接前臂骨,一头通过脆骨连接着躯干的肌肉,独立而完整。形象的说上面有锅、马径、水井、草场等牧区常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古人就以此作为占卜的根据,发明了肩胛骨卜。占卜时先要洗手净面,用洒奶对肩胛祝福,再向神佛祈祷,使其具备灵气,然后才开始。占卜的肩胛,分黑白两种。吃净肉以后使用来占卜的,称作白肩胛。啃净肉以后再烧黑用来算卦的,称作黑肩胛。肩胛骨,三角扁平,形同琵琶,故也称琵琶骨。有说“胛”、“甲”通假,胛骨就是甲骨,那么其来历就更早了。

肩胛占卜是否灵验?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在很久以前,一位好汉要娶人家可汗的公主,骑马摔跤射箭这“好汉三技”全都胜利了,最后可汗把公主藏起来,让好汉去猜,猜出来就把女儿嫁给他,否则就前功尽弃。好汉没有办法,就找他们乡间一个牧民帮忙,牧民拿出一个黄山羊的肩胛骨,端详一番,说是卦已算出,只是不敢明言,因为可汗身边有黄黑两位算卦先生,会算出谁向你泄露了机密,这样我便活不成了。好汉苦苦哀求,牧民就想了个办法:自己藏进大铁锅下面,对着茶壶嘴子,把机密告诉丁好汉。好汉便当驸马。可汗不相信这是好汉自己猜出来的,便让两位先生占了一卦。黑脸先生说:“此乃铁身之人所告。”黄脸先生说;“此乃铜口之人所告。”可汗勃然大怒:“世上哪有铁身铜口之人!”便把两位算卦先生杀了,但牧民却从此出了名,于是便传下用肩胛占卜一法,并且以黄山羊的最为灵验。

(3)肩胛骨,能警戒。上面的故事和做法,都说明肩胛骨有先验之性,透着一股灵气,具有某种暗示、警戒的作用。至今牧区有些关隘险路,往往把肩胛骨和几根长肋骨一起挂在树上。风吹肋骨打在肩胛上,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提醒过路人前面有危险,可要当心行进。或者在路的中间,横拉一条皮绳,把许多肩胛像旗帜一样挂在上面,同样起一种警戒的作用。

肩胛骨上大下小,有柄可握,薄而易响。乡村孩子便在上面打两个孔,拴上两枚铜钱,像拨郎鼓一样满村里怕跑着摇。这样虽能起到提醒的作用,但警戒的意味就没有了。

(4)食肩胛,忌讳多。肩胛为骨中奇者,讲究很多。孩子不能啃肩胛骨,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啃肩胛骨,外甥不能在舅舅面前啃肩胛骨。游牧倒场时,不能把完整的肩胛骨丢在旧营盘上,一定要砸碎再扔掉,不能出售肩胛骨

三、骶骨趣话

羊的脊椎骨有许多节,最末一节叫骶骨。因为下面连着的是尾骨,吃不上劲,前面几节脊椎的重量又压在它上面,出的力受的苦较大,所以俗称“受罪骨头”,这是老名。尽管受罪,但上面的肉却很好吃。有一次,一个出门人正在自己帐篷里啃受罪骨头,有一个强盗来到外面,打探如何下手。此举被出门人察觉,便灵机一动,自问自答:“要把骶骨掰开吗?”“掰开掰开!”强盗误认为里面至少有两人,于是没敢下手就走了。从那以后,受罪骨头的身价提高一倍,变成“问答骨头”了。而且吃这块骨头时,即使是一个人,也不能悄悄地吃,一定要大声自问自答:“解开吗?”“解开解开!”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对骶骨的各个部分的称呼有了九种:那两根向两边伸张的骨头,形状像凤凰的翅膀;那个连接上面脊椎、扁圆又突出的部分,形状像好汉的额头,还有美人指甲、骏马獠牙、须弥山、木匠锛、马鞍子、流水河、渡鸦喙等(各地名称不一,但都是九种)。吃罢全羊以后,客人把问答骨头卸开吃净,放在盘中,递给主人。主人站起来将盘子接过,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把问答骨头夹住,右手拿一根白草,指着上述各个部位,向客人一一发问。客人如果能答上是什么,还能答上为什么,就算作是“蔑尔干”(智者),博得在座宾客的赏识。比如问:这像什么形状?答:美人的指甲。问:何以见得?答:没有剪刀能裁布,没有顶针能缝衣,所以才成了美人的指甲。问:这像什么形状?答:好马的撩牙。问:何以见得是好马?答,没有坐鞍能追上野驴,没有捆肚能追上黄羊,所以才成了好马。如果一知半解,丢三拉四,或者干脆答不上来,就会受到别人奚落,所以大家记不住那九种特征的话,千万不要把它们单独卸下来,悄悄放回盘里就是了,这样或许还可以蒙混过关。

主客一一问答完毕以后,主人要问:“拿它干什么啊?”客人便答:

皇上也吃哩,

百姓也啃哩,

门外也扔哩,

黑狗也啃哩。

说是卧象便躺哩,

说是走象便行哩。

主人:“眼下咋办好哩?”

客人:“照原样放倒就行哩!”这是新疆卫拉特蒙古的风俗。如果是青海蒙古,就说:“给百姓当饭去,给皇上当膳去,这块问答骶骨,从羔狗嘴里掏出去!”将骶骨扔进火里烧了。

四、牛腿趣话

俗话说:“父亲的儿子,不吃牛腿棒子。”牛腿棒子,牛桡骨的俗名。相传不知什么朝代,有一位父亲的独生子去走阿音——就是现在的长途运输。走时赶一辆车,或牵一练骆驼,驮上皮张或食盐,到张家口、大库伦、呼和浩特,换点茶、布、酒、烟、糖之类,拿来自己享用,很少出售。那位独生子是赶车去的,临走带了三根牛腿棒子。吃了肉后舍不得扔掉骨头,晚上露宿在荒滩野地,就把它们顺手立在车上,用来做伴壮胆。不料遇到一个歹徒,想抢劫小车上的东西,黑暗中把牛腿棒子看成人影。心想人家三四个人,我还是走为上计。于是独生子躲过了这一难,平安回到父母身边。从那以后,就形成了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不吃桡骨的习俗。不但不吃,啃剩的骨头也不能扔掉、不能烧火、不能喂狗,一定要在桡骨的凹窝里插进几根芨芨棍儿,夹在蒙古包门头东南的椽缝里,让其继续站岗放哨。

蒙古族由于长期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骨头文化,其中蕴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对别人的真诚的祝福,也有对长辈的尊敬,也有对坏人坏事的警戒。同时也表现出了蒙古人智慧和广阔的胸怀。

[1]芒来.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巴音克西克等.昭苏县蒙古族文化历史资料[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俄英别力克(1980-),女,蒙古族,西南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语法。王礼亮(1985-),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010-12-18

猜你喜欢
好汉骶骨肩胛骨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先天性高肩胛症1例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走一走“好汉桥”
好汉不敌肚子“叫”
戴松高:一个好汉三个帮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1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肩胛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MRI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21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