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

2011-08-15 00:45:07辛桂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德治治国刑罚

辛桂琴

(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社会与政治发展学院 河南焦作 454150)

孔子的政治思想

辛桂琴

(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社会与政治发展学院 河南焦作 454150)

孔子为救国救民,提出君子治国要重视德治,要修身正已,重视对人民的教化,在用人上要善于选贤任能,要爱民敬民惠民,但他也不否认刑罚的作用,他主张德主刑辅,使用刑罚要适中。

德治;修身正已;举贤才;以民为本;刑罚适中

春秋末年,诸侯混战,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孔子满怀着仁者悲天悯人的博大爱心,秉承智者明道救世的远大志向,在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认识中,在对其前传统文化的损益更新中,理性地关切人类的生存发展,主动地构建理想的人文之道,提出了德主刑辅、以“仁义”为核心的德治思想。

-、主张德治的治国方略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为了实现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孔子主张天子诸侯治理国家要重视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如果能做到为政以德,人民便会像众星围绕北辰运转那样倾向执政者。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在德治与法治之间,孔子更看重德治的效果,如果仅以政法来诱导人民,以刑罚来整顿社民,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使用礼教来整顿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不仅提出了德治的主张,而且提出了实施德治的具体措施。

孔子认为要实行德治,首先要解决的是治人者的德行修养问题。“为政需正已”,通过正已达到治民,以自己的德行教化百姓。“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3]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已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一个国君治理国家,关键不是有没有先祖留下有好的治国方策,而是看人君是不是能行文武之政的人,为政的关键是正已、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5]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6]

孔子主张人君个人修养还要做到“先之劳之”,[7]即为政者必须能起带头作用,吃苦在先,有事自己带头执行,有利先让给大家,做到“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8]端正自身,是为国当政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孔子对为政者的一贯要求。

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庶”“富”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庶、富、教缺一不可。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反对虐杀,在这里孔子已经把“礼治”与“刑治”区别开,也就是把“法治”与“刑治”区别开。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9]他认为善人治国经过百年,就“可以胜残去虐杀”,[10]是理想的政治。他甚至否定诉讼,他说:“审理诉讼我不比别人差,必也使无讼乎!”他不胜感慨地主张一定要把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因为古代的讼总是和刑联在一起,而刑又是针对百姓的,所谓“刑不上大夫”。

孔子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记载一件事,孔子路过泰山,看到一妇人在一座坟墓前哭得非常悲哀。他让子路去问,说听到您的哭声,肯定是有极为沉痛的忧伤之事,妇人回答说,是的,我一家三代人死于虎口,先是公公,后是丈夫,最近儿子又被虎吃掉了。孔子问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答,这里政情乎和,无苛政。孔子听后对其弟子说,你们要记住,苛刻残暴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这个故事拆射出来民众对暴政的抗议,也从另一个极端反映出孔子以德治国的愿望。

举贤才,也是孔子德治思想中关于如何实施德治对君主在用人上的要求,他认为国君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他的弟子仲弓问他如何搞好政治,他回答的要点之一,即“举贤才”。鲁国的一个君主问孔子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听他的话呢?孔子告诉他:你要选用正直的人做官,老百姓就听你的话;你要是不这样做,老百姓就不听你的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1]这里孔子论述了使贤任能是取得人民拥护的重要措施,也体现了孔子要国君不仅善于举贤任能,使贤者得尽其才,不贤者有所受治的思想,而且也隐含了国君也要有辨别贤与不肖的能力。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2]“志于道”,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据于德”“依于仁”,就是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游于艺”,就是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标准虽然很高,但孔子在用人上并不责全求备。他说:“赦小过,举贤才”,君子“及其使人也,器之”。“器之”就是某一方面的特长,君子用人册其所长分配工作,而小人“及其使人也,求备也”。[13]小人用人,则百般挑剔,求全责备。孔子反对“求备于一人”。他的弟子曾子说:“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易事也。”[14]所以,孔子不但善于培养人才,也很会发现和使用人才。至于如何选举贤才,孔子指出选拔你所知道的、了解的人,“举尔所知”,这是孔子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以民为本的思想

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也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在很多论述中都提到了君子治国要以民为本,尊重人民,施惠于民。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爱民、敬民思想,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一次他家的马棚着火,他退朝回家,便问到:“伤人吗?不问马?”[15]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孔子主张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子”。在对待人民的事情上孔子主张要严肃对待,处处想到老百姓的利益,治理天下按照老百姓的想法去做,所谓“大畏民志,此为知本”,那么人民对待国家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自觉执行,“临之以壮,则敬”。[16]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养,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其次是惠民思想,孔子提出君子为政要施惠于民,给民以恩惠,提倡“庶”“富”“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施惠于民而自己不浪费”。[17]这样就能做到“近者悦,远者来”,[18]“既来之,则安之”。[19]

三、以法辅德的思想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并不反对治国使用刑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治理国家以行政命令为主,以刑罚为辅,孔子虽然认为不是好办法,却也并末反对,孔子虽然强调德礼治民,但也看到了政刑的作用,不过主张以德为主罢了。对如何使用刑罚,孔子主张“刑罚中”,即使用刑罚要恰当。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对这件事,孔子的意见是: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应当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20]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并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21]在这里孔子提出作为国君要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国君为政要兴礼乐制度,制定恰当的刑罚,当轻则轻,当重则重,使人民的行为有所规范,否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会适当,人民就无所适从。

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孔子还主张公布法律科条“明法”,事先将犯什么科、定什么罪,施什么罚,规定明白,晓示民众,使有所避。纵使犯法,执法者有例可循,不至于随意定罪。“法”,即法律科条公布于民,告诫于民,使民有所戒惧,尽可能不犯法。

孔子一生奔走游说于诸侯列国,竭力推行其仁爱德治的为政之道,以实现其匡正天下、救治社会的理想报负。由于当时社会处于世衰道微、礼崩乐坏、秩序失范、人伦不理的动荡和混乱之中,其德治思想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但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对后世政治统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时,又重视德治的辅助作用,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11][16]论语·注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P12.

[3]礼记·哀公问[M].甘肃民主出版社,1981,P89.

[4][5][7][8][10][13][18][21]论语·注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P133.

[6]礼记·中庸[M].甘肃民主出版社,1981,P55.

[9][17]论语·注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P207.

[14][15][12]论语·注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P66.

[19]论语·注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P172.

[20朱东润.左传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P103.

辛桂琴(1964-),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社会与政治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思想研究。

2011-02-25

猜你喜欢
德治治国刑罚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刑罚威慑力的刑法学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24
代运为名行诈骗 构成犯罪获刑罚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断盐也是一种刑罚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刑罚的证明标准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8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