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称谓语的社会指称意义与语用功能

2011-08-15 00:46:08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所指代词语义

梁 洁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英汉称谓语的社会指称意义与语用功能

梁 洁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称谓语是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对对方使用的称谓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等。言语交际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往往不必通过交谈,而是直接通过称谓就可以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还是从语用的角度而言,语言称谓的研究都有其价值。

称谓语; 指称意义; 语用功能

Abstract:Address form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every language communication.In many cases,it is the first information that is transmitted to the participant involved in communication.The use of different address forms reflect the communicators'identities,social statuses,relationships and their likes and dislikes.It is just through the address form that a lot of information can be expressed even without the following verb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it is worth doing research on address form whether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Key words:address form; referential meaning; pragmatic function

所谓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1](P129),如父亲、师傅、经理等。原则上,称谓既包括称谓语,又包括称呼语。严格地说,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称谓语是对他人进行介绍,表示他人身份的词语;而称呼语则是当面打招呼用的,用来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2](P102)例如,“母亲”一般被看作是称谓语,“妈妈”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这两类称谓往往是很难区分的。因此,本文将用称谓语来统称这两类称谓。

公元前问世的《尔雅·释亲》是记录中国封建社会人际关系中亲属称谓最古老、最完备的著作。[2](P102)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贵者谓之公,贤者谓之君,其下尔汝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和称谓形式所具有的社会指称意义。实际上,不同称谓形式的使用,在许多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语言禁忌”现象。就拿中国古代称谓来说,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寡人”、“朕”、“孤”一类的称呼只能用于帝王的自称,绝对不允许其他人使用。“微臣”、“下官”等是官员的自称。“老爷”、“大人”则是这些达官贵人的代名词,也是等级社会中权利的象征。而“草民”、“小民”则是普通老百姓在以下对上的语境中常用的自称形式。这种礼节、等级的约束与限制在女子称谓形式的使用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女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她们不但对达官贵人要自称“小女子”或“民女”,就是面对自己的丈夫,也要自称为“妾身”,尊称丈夫为“郎君”。我国古代的其他书籍中也记载了不少这样的实例,它充分说明,称谓语的使用是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和属性的。

一、称谓语系统的V与T形式

根据布朗与吉尔曼的研究,代词称谓系统是受两个语义特征支配的,一个是权势语义,一个是等同语义,[3](P3)分别用拉丁语的V(vos)与T(tu)表示。V是一种礼貌客气的尊称形式,可以用来指代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切礼貌形式;T是一种亲近随和的统称形式,可以表示言语交际中的亲密用法。这种语义对称形式尤其体现在人称代词称谓语的使用中,例如,英语中的“thou/you”,汉语中的“你/您”。

但是,从形态学上而言,并非所有语言的语义对称系统中都有相应的词形对立。有的语言体系原本没有这种形态之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这种对立。以我国北方的一些方言为例,“你/您”之分就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社会语义形成过程。学术界对这一演变过程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北方方言中的“您”实际上是由“你”的复数形式“你们”经历了下列音变过程逐渐形成的:ni men>niim>niin>nin。

另一种说法认为,“您”最初的本字不是“你们”,而是“你老人家”。[4](P86-87)与汉语中“你/您”从无到有的发展相对应的则是英语代词对称体系的消失。古代英语中,代词对称的形式是十分繁多和复杂的。英语中以ye或you代替thou表示单数的用法,在中古英语中已经出现,但多用于一些讲究礼仪的正规场合。到了乔叟时代,这种用法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英语中thou与you的形式对立,是在13世纪时形成的, thou是以上对下的卑称形式,you是以下对上的尊称形式。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用法。17-18世纪,人们更为经常地使用you来代替thou,到了19世纪以后,随着thou的脱落,中古英语中形成的thou与you的语义与形态对立在现代英语中彻底消亡。

虽然英语人称代词对称在形式上不再有V与T的对立,但是现代英语中仍保留着一个丰富的称谓系统来体现各种社会关系。比如可以彼此直呼其名,可以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从16世纪开始,英语就采用了“代词性表达法”的方式,来体现代词对称使用上的权势语义,比如Y our Grace,Y ourMajesty,Y our Honor以及Y our Eminence等表示尊敬的称谓。[4](P90)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代词置换”的方法,比较得体地体现话语双方的社会关系,避免因V与T形式指代不明所造成的不便。例如在医院这一语境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对话中常出现以we代替you来表示礼貌,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如“How are we feeling today?”。在幼儿园、学校等场合中,老师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来委婉地提醒听话一方应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当老师对学生说“We don't sit on tables”时,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Don't sit on this table”。与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形式相比,使用we可以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听得进劝告,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文体形式和语法形式的选择来实现V与T在语义上的对立。以下三句话,在语义层面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表明说话人的身份,但是在语用层面上却有很大差异,体现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由疏远到亲密的社会关系:

1)I'm Mr.Jones.

2)I'mJones.

3)I'mJohn。[4](P91)

在汉语中,除了“你/您”这一对T与V的对立形式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敬称和谦称词语来体现各种社会关系。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他人喜欢使用尊称是人际交往中的传统习惯。对有官衔的人称其职务,对长辈在称呼语前加“老”字,如“老爷”、“老先生”等;对老师及夫人称“仙师”、“恩师”、“师母”、“师娘”等;在称呼他人子女时,往往在称呼语前加“令”、“贤”等,如“令郎”、“令嫒”、“贤侄”等。除了敬称之外,也可以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从而达到贬抑自己,抬高对方的效果。比如官员自称“微臣”、“下官”,百姓自称“小民”、“草民”,谦称自己为“鄙人”,自己的东西为“寒舍”、“拙文”,女性自称为“妾”、“奴家”、“小女”等。英语中的自称称谓语基本上只使用第一人称代词I和we,少数场合会使用不定人称代词one。而汉语中的自称称谓语则是数量众多、变化复杂的。

二、称谓语的性别差异

在所指对象性别不明的情况下,或者在所指内容同时兼指男女两性时,英语中有两种表示通称的说法。一种是名词用法,即用man一词来兼指男女双方;一种是代词用法,即用he的形式,泛指男女全体。这种以代词he来作为英语泛指通称形式的代表的做法,来源于语法学家对拉丁语法的崇尚。但是,拉丁语法中的“阳性优于阴性,阴性优于中性”的说法,只是纯粹的语法上的属性,与具体所指对象的生物属性是无关的。[5](P55)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8世纪末,原本只是语法上的属性的阴阳之分,经过语法学家的类推,演变成了生物学上的“男性优于女性”,进而在语言中表现了出来。

在古代汉语中,用于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的语言形式不少,但是却没有一个单独用来指代女性的。如果要特别指明所指对象为女性,则需要在语境中采用其他的形式,形成一种回指照应关系。汉语这种第三人称代词系统缺乏性别之分的情况,在翻译中是多有不便的。因此,为了翻译的需要,也是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刘半农先生从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异体字中造出了一个“她”字,并赋予它新的词义,使之与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she形式相匹配,用来弥补汉语代词系统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是“她”、“他”二字由于发音相同,所以仍然无法在口语中明确区分出所指对象的性别,还是要依靠语境才能推测出来。

语言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现象,在英语中最为集中地体现于Mr、Mrs以及Miss这三种形式所包含的不同社会指称意义。传统的称谓形式Mr和Mrs之间形成的对立,不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语义上都没有完全体现出一对一的对应。这种不对应可以用语义成分分析法明显地表示出来。语义成分分析法是将一个词的意义分解为它的最小语义成分单位。[6](P138)相对于Mrs和Miss来说,Mr一词的使用没有涉及所指对象的婚姻状态,即Mr的一个语义成分可以表示为[+/-married],而这方面的信息应当视为一个人的隐私而得到尊重。但是,Mrs和Miss的语义范围却都超出了这条社会准则的界限。Mrs表示出所指对象的婚姻状态为[+married],Miss反映出所指对象的婚姻状态为[-married],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使用上的不平等。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语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称谓形式Ms,其语义特征没有显示出所指对象的婚姻状况,即[+/-married],因此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位女性。

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

在特定的社交语境中,各种称谓语除了表示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呼或他称称谓以外,还往往隐含亲昵、威胁、警告、戏谑、讽刺等言外之意,或表示尊敬、提出请求、传达喜恶等。[2](P118)

在英美家庭中,孩子在幼年时称父母为Daddy,Mummy,稍大时改称Dad,Mum,再大时则改口叫Father,Mother。[2](P118)这种称谓形式由亲昵到正式的改变,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他的心智从幼稚逐渐到成熟,以及从对父母的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如果已成年的子女称呼自己的父母为Daddy,Mummy时,很有可能是他对自己的父母有所求,采用幼年时期才会用的称呼来向父母撒娇,从而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可以得知,当成年子女采用这种撒娇亲昵的方式时,他们的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父母在称呼儿女时则通常使用亲昵的称呼,比如使用儿女的小名,如果突然改为较为正式的称呼,则表明父母在特定场合下的情感变化,通常是有严肃重要的事情发生,或是儿女在某方面触怒了父母。

例如一位母亲在厨房忙碌,叫呆在房间里的女儿过来帮忙,但女儿迟迟没有动静,这位母亲就可能连续喊道:Liz…Elizabeth…Elizabeth Anne…Elizabeth Anne Warner!母亲先是用亲昵的称呼叫女儿出来帮忙,女儿没有回应;母亲再用正式名字叫女儿,女儿还是没有回应;这时这位母亲可能就有点不高兴了,于是加上了女儿的“中名”来叫她,可是女儿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这位母亲可能真的生气了,就用上了女儿的全名来叫她。在西方,只有在非常严肃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一个人的全名来称呼这个人。从这位母亲对女儿称呼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她从亲昵到不高兴到生气再到发火的情绪变化过程。

再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还明显地反映在“物主代词+称谓”的日常称谓上。[2](P119)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相当满意时,做父亲的可能会对妻子说:Look at what my son did!但是当父亲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时,他就可能会对妻子说:Look at what your son did!这里不论是my son还是your son指代的都是这对夫妻的儿子,是同一个人,但是不同物主代词的使用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儿子的表现令人满意时,父亲夸耀是“我的儿子”,当儿子的表现不令人满意时,却力图推卸责任,将儿子推给妻子,“你的儿子”。可见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不同的称谓语除了表示明确的指称对象外,还体现着明显的感情色彩,具有语用交际功能。

由上可见,称谓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别人的称呼,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语用功能的。称谓者对被称谓者使用的不同称谓语,可以传达出称谓者的感情,体现出称谓者的身份、地位和其与被称谓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交际场合对称谓语的使用也有着明显地影响,人们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往往会使用不同的称谓语来称呼同一个人。比如,父子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儿子在办公室时,对任自己上司的父亲要以职位相称,但是在家里则可以亲昵地称“爸爸”或“老爸”。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称谓语自身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动使得一些旧的称谓消亡,新的称谓产生,或将旧称谓赋予新的含义与功能。[7](P145)这些虽然未在本文中探讨,但也是值得注意的。

[1]王静.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社交称谓语的差异[J].怀化学院学报,2010,(3):129-130.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Baugh,A.C.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The Social Referential Meaning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Address Form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ANGJi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

H03

A

1671-9743(2011)01-0101-02

2010-11-28

梁 洁(1985-),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所指代词语义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代词(一)
代词(二)
遗忘者
山花(2020年6期)2020-06-19 08:50:32
语言与语义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中华戏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56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火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