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论析

2011-08-15 00:46徐卫良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校长设置理念

徐卫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部,湖南 长沙 410002)

建国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论析

徐卫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部,湖南 长沙 410002)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简要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概况,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理念、理论基础及课程特点等。在回顾和总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应该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期对更新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理念,拓宽设置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

一、建国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历史阶段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置,从建国以来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回顾和了解,有助于我们吸取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更好地做好这一工作提供借鉴。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百废待兴,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从旧政权接管过来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着全面的改革,国家教育部门开始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由于建国初期新中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专门的校长培训体系与制度尚未建立,因此,这段时期的培训从课程内容上主要是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训目的以改造校长旧的和反动的教育思想为主,使其树立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树立为新中国教育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业务培训课程除了照搬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以外,主要课程以学习各种革命的政治学习资料、党的教育文件、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常规管理方法为主,开发校长培训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极为淡薄,更没有独立的培训课程体系。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旧知识分子的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开始被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高校开始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业务培训。从当时开设的一些课程看,除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精神、教育时势外,教育管理科学的课程增多,学校管理学、学校管理实务等校长的专业性课程受到更多的重视,培训课程设置的理念和体系初露端倪。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即十年文革浩劫时期。由于极左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正走向正轨的校长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被迫终止,偶尔进行的一些校长培训,其课程都是以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文件资料、毛泽东著作和中央文件精神为主。再就是到“五七”干校或农村进行“脱胎换骨”的劳动锻炼改造,被称之为接受再教育。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一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迎来了建国后教育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的校长培训,主要是肃清“四人帮”在教育战线的极左路线,拨乱反正,引导校长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把中小学校长引到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轨道上来。教育行政部门开始以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对校长进行培训。二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教育战线也不例外,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和办学理念对校长的办学行为带来了新的洗礼和冲击。培养和提升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是这一时期校长培训所迫切需要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也开始进入一个大胆探索的时期。除了有政治思想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常规的理论课程外,有关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学校的创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等课程,逐渐引进到各种形式的校长培训班,培训的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第五阶段,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以1990年国家启动的百万中小学校长大培训为标志,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开始走向有序和成熟的发展时期。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五年为一周期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从“八五”至今,对校长培训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目前“十二五”培训规划也已启动。这一时期的校长培训,一是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和正规化,二是课程设置的思想和理念更加先进,课程设置渐趋系统化、层次化。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校长培训课程设置汲取其精华,在教育部指导性课程计划的引领下,各省市校长培训主管机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都设置了符合本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呈现出了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百家争呜、百花争艳的局面。

二、建国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理念

课程设置的理念是课程设置的思想基础,它反映了以什么样的培训目标来设置和选择课程内容,直接关系到课程设置质量的好坏。实践证明,好的课程设置理念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遵循其应有的科学性,即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这样设置的新课程才能得到受训者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理念形成发展至今,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如下。

1.强烈的课程意识观。培训课程是继续教育的载体和中介,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影响其发展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水平决定着校长的培训水平。我国的校长培训课程意识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形成,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冲击而淡化,“八五”时期重新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八号令”以后,提出课程对于校长培训质量的重要性,将课程视为校长培训行为的依据,高度重视课程设置的法规性、科学性,把好的教学内容以课程形式固定了下来,从而保证了校长培训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使校长培训的课程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2.2.4 大鼠肝微粒体孵育及样品处理 取“2.2.1”“2.2.2”“2.2.3”项下经启动的孵育体系各适量,置于37 ℃水浴中,分别于孵育0、5、10、15、20、30、45 min时加入含内标100 μg/L的乙腈溶液400 μL终止反应,涡旋混匀30 s后,于4℃下以16 000×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以氮气流吹干,残渣用甲醇复溶,以16 000×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适量进行UPLC-MS/MS分析,考察各时间点孵育体系中ZG02的质量浓度。各孵育体系均平行操作3次。

2.全新的课程前瞻观。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前瞻观是指校长培训课程既要反映时代特征,又要着眼于未来。这种理念下设置出来的培训课程,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成为精品课程。“八五”培训以来课程设置的前瞻观,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部分,这为夯实校长的管理理论基础,拓宽校长的教育视野,提高校长的教育管理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和依法办学,提供了知识性保障。

3.开放的课程多元观。纵观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校长培训课程在“八五”培训之前,基本上是以实用主义的设计思想为主,培训目的比较简单,以把校长培养为管理的内行为主,并无过高要求。因此,所设置的课程比较浅显,不系统。“八五”培训以来,这种状况被彻底改变,教育部不仅明确规定了校长培训的课程体系和课时,而且还通过开设地方特色课程的方式,给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以一定的创新发展空间。特别是“十五”以来,课程设置呈现出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相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指导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规定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特征,从而使校长培训课程出现了百花怒放的局面。

三、建国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遵循的基本理论,从发展历史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是上层建筑的课程设置理论。教育是上层建筑这一哲学命题,使得统治阶级特别注重对学校管理者在思想和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培训。不同的历史时期,课程设置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在我国校长培训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校长培训的主要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为哪个阶级掌握好教育大权的问题,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课程理论下,培训课程内容首先要服从政治的需要,课程设置极为单一,培训内容极为贫乏,校长的专业化培训被忽视,学校管理者被培养成了政治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这一观念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改革开放以后,同样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特别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真正认识到了校长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性,从而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要求和目标也越来越明晰,以培养和树立校长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开始取代了严重政治化倾向的课程设置。

2.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而这些知识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课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教好这些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掌握好这些知识。这是一种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课程设置理论。“八五”以来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课程设置理论。例如,将校长培训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或管理专业知识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等等。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使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受到了比较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管理知识的培训,为他们的学校管理工作打下了较坚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基础。

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在知识信息爆炸和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学科内容越来越难以选择;二是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容易造成各学科之间的隔离,从而割裂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性;三是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所选择的内容,很难激起学习者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课程设置理念下所组织的课程内容,容易过时老化,学员的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论。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切从学习者直接感兴趣,有需要的学习内容出发去设计课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帮助其选择最重要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经验。课程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教材本身,而是在于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上。校长有着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他们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要求和理性思考,希望所学课程能直接指导他们的管理工作,这不仅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市场,同时也对这一理论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十五”校长培训以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校长高级研修层次的培训,针对参培校长的需要和爱好选择培训内容的做法,已成为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方式。

4.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论。这种课程理论是围绕着社会问题进行的课程设计。主张课程应该着眼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课程组织应该围绕社会问题,社会内容不仅应该成为选择课程内容的首要标准,而且也应该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中一些直接关系到社会问题的课程,如公平教育思想、择校费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青少年网瘾的消除、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等,都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而产生出来的课程内容。自20世纪末至今,湖南省的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将薄弱学校诊断和名校研修作为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重要实践性课程,受到校长的普遍欢迎,从而使得这几门课程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四、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仍需解决的问题

如前所述,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观念越来越新,时代感越来越强,课程越来越能满足参训校长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小学校长培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改进,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国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学校管理经验,怎样与我国的中小学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做到洋为中用;公办学校实施校长负责制的政策、保障机制和实效性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问题;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与校长的职业化建设问题;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内涵、实施范围与责任承担问题;校长培训课程的层次性与专业性问题等。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简要回顾,我们感受到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围绕以上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开发出更有实效性的理论课程来启迪中小学校长,使他们在新的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实践去找到满意的答案。

[1] 刘凌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J].辽宁教育研究,2007(2):64-65.

[2] 栾学东.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计及其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6):105-109.

[3] 王世忠.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15年[J].教育管理,2007(6):41-45.

[4] 腾 飞,赵 琼.论建构以人为本的校长培训课程体系[J].成人教育,2006(1):48-50.

G720

A

1008-6471(2011)03-0076-03

2011-07-11

徐卫良(1974-),女,湖南湘乡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培训。

猜你喜欢
校长设置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论校长的修养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