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文学批评原则的三维构成及其现实意义
张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批评原则是批评行为与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保障和规范批评健康、有序发展并对文学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取向。批评原则的科学性取向、职业道德性取向与专业性取向的三维构成价值体系,对提升批评主体性、批评精神、批评自律性以及克服批评弊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批评原则;三维构成;价值取向;批评主体性;批评自律
文学批评在其评价行为与活动中,不仅需要遵循标准,而且需要遵守原则。标准与原则不仅保障批评行为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而且也保障批评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正确性与公正性。批评标准中无疑含有批评原则,真、善、美标准其实质也是批评应坚持的真、善、美原则;反之,亦如此。因而以这一角度而言,人们往往将两者结合或混杂在一起讨论,但这亦不妨碍将两者分而论之。批评标准在实践运用中必须通过批评原则才能准确有效使用,坚持批评原则也才能合理运用批评标准,保障标准衡量尺度的准确性和评价效果的公正性。
在人类一切社会行为与活动中,其价值评价都会既有价值标准,又有价值原则,从而以标准表明对正面价值的肯定和对负面价值的否定,以原则表明价值立场、态度,以及基本价值取向,从而保障人类社会行为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必须坚持公平诚信的经济原则;人们的政治行为必须坚持光明正大与公共利益的政治原则;人们的法律行为必须坚持公正平等的法律原则;人们的道德行为必须坚持善良、仁义的伦理原则;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必须坚持和善友好的人际交流原则;人们的发明创造及研究行为必须坚持客观的科学原则,等等。文学与批评行为也不例外。文学坚持文学性的审美原则,批评对文学的评价坚持批评性的批评原则,从而表明文学及批评的价值立场、态度极其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在讨论批评标准的同时必须讨论批评原则问题,这既有利于对批评标准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从而保障标准运用的准确性和批评活动的合理性;又有利于体现批评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及其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从原则上对批评加以规范和保障,达到准确、公正、公平评价的目的。同时,通过批评原则以明确批评立场、态度及基本价值取向,对于构建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批评原则确立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一是遵循文学规律和批评规律,因而批评原则带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应是人们对规律的客观认识和科学总结的产物;二是符合文学及其文学评价的实际,因而应尊重事实,尊重对象,尊重价值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应是价值与评价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的产物;三是来自批评主体对其行为规范的保障的要求,通过批评立场、态度、价值取向以及职业道德、专业标准体现出来,并在文学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合力中形成“批评共同体”,表现出批评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及批评的现实品格与理想精神。因此,批评原则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三位一体的价值构成系统。
其一,批评原则的科学性价值取向维度。批评作为文学评价行为及活动方式,从其性质和定位而言,隶属文学科学范畴或文学研究范围,其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与文学创作和欣赏活动应有区别。同时,批评的评价理应体现出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这与任何社会评价行为及其活动所强调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应有共同之处。因此,批评的科学性价值取向在这一角度上而言是对批评行为与活动的规范和保障,使之尽量带有客观性而非主观性,应是理性、知性而非情感化或情感用事,出于公心而非私心,出自公平公正而非偏于个人好恶。这不仅表达出批评评价的科学性价值取向,而且也表达出批评的科学伦理、科学立场态度及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因而,古今中外批评对其评价科学性取向加以肯定。普希金认为“: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缺点的科学”[1]153。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永远是和它所批评的现象相适应的。因此,批评是现实的意识”[2]259。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评论中的彻底性在于,对同样的论题的判断,应该是一视同仁的”[3]152。从批评内涵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判断”、“分析”“、评价”来看,其科学性价值取向是言之成理的。
中国古代批评对批评原则也十分强调。孟子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4]428。可谓客观阐释原则;刘勰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5]586。可谓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原则;尚曰“:盖文章者天下公物,非可以一二小子之私意为欣厌遂可据为评也”[6]47。可谓批评乃社会公器而非个人私器。中国古代批评强调“评”与“论”,其客观性、公正性价值取向也是言之成理的。
当然,批评的科学性价值取向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性。从科学类型划分可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学批评当属人文科学;从科学对象划分可分事实科学与价值科学,文学批评当属价值科学。因此,批评的科学性是人文科学或价值科学的科学性,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价值与评价的统一。批评原则所坚持的科学性价值取向,无疑也就包含着人文性,包含着科学立场、科学态度中的科学伦理、科学道德因素,从而也表现为批评职业道德取向和专业人文价值取向。
其二,批评原则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维度。批评作为批评家行为与活动方式,必然与其思想道德有关,正如任何行为与活动一旦职业化后,就必然确立起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样,批评也有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下的职业道德取向。一方面,它应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伦理道德的具体体现,必须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它也是批评及其批评家的内在需求和道德自律的要求。批评职业道德不仅能保障批评行为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而且也能保障批评的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推动文学发展和批评发展的目的。
坚持批评原则的职业道德取向主要有三个观测点:一是批评家的思想道德修养程度和水准,包括道德品质、人品人格、精神境界与善良、仁义、友好、积极向上的为人原则等价值取向;二是批评家的批评观,包括批评立场、态度、观念、方法的公平公正、秉公无私等价值取向和评价取向所构成的做事原则;三是贯穿于批评活动过程、程序与结果的批评行为效果,在实践运用中如何体现批评原则。中国古代批评对批评原则的要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云:“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5]586。所谓“平理若衡”是对批评评价的公平公正性的要求,应像衡器一样不偏不倚;“照辞如镜”是对批评尊重对象、尊重事实的要求,应像明镜一样真实准确。批评要达到“若衡”、“如镜”的评价效果,前提就是“无私”、“不偏”。“无私”乃公正,“不偏”乃公平,正是“无私”、“不偏”的价值立场、态度和价值取向形成的批评原则,才保障“若衡”、“如镜”的批评标准正确运用和批评效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西方批评对批评原则也有很高的要求。莫泊桑认为:“一个真正名实相符的批评家,就应该是一个无倾向、无偏爱、无私见的分析者”[7]166。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我的批评见解,既不强求什么特别的新奇,也不能强求什么令人十分满意的完美性。它们是根据那些还只在俄国文学中表现新倾向的某一预兆、或者萌芽,却还没有显出它的充分发展来的作品得出来的,因此,它不可能包含比文学所给予的更多的东西”[8]7。在批评原则中,这不仅表达出批评伦理及其批评家的道德取向,而且也表达出批评的科学性价值取向。
其三,批评原则的专业化价值取向。批评专业化是现代化与全球化语境的时代要求,也是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批评自觉的体现。韦勒克指出:“18世纪和19世纪都曾被人称为‘批评的时代’,然而把这个名称加给20世纪却十分恰当”[9]326。在20世纪的百年间,文学批评完成其专业化过程,并取得专业化的成效。这集中表现为:一是作为专业科学以及学问的批评学学科建立,不仅在高校的大学教育体制中建立起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专业人才培养体制,而且以批评学作为载体,建立在批评理论体系及其知识结构、知识谱系,完成其知识化、专业化、学科化的过程;二是在专业化的同时,也使批评学学科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逐渐在理论上从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及其他学科理论中分离和独立出来,在实践上也从文学、政治、道德、宗教、历史、文化等领域以及意识形态规范中独立出来,形成批评自身的独立形态和专业建制;三是理论的专业化推动实践的专业化,批评实践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批评理论化与理论批评化倾向,实用批评与理论批评的界限模糊。基于批评的专业化、理论化和学术化的转向,批评原则也就必然会确立专业化价值取向,形成批评专业原则,文学批评逐渐向文学研究发展。
首先,批评专业原则要求批评家需要具备的专业化知识。韦勒克认为:“批评的目的是理智的认识。批评并不创造一个同音乐或诗歌的世界一样的虚构世界。批评是概念的知识,或者说它以得到这类知识为目的。批评最后必须以得到有关文学的系统知识和建立文学理论为目的”[9]4。虽然这或许有混淆批评与理论的区别之嫌,也有将批评目的从推动文学发展转向推动文学理论发展之嫌,但批评学在发挥文学与理论之间的衔接和桥梁作用,从而在批评功能的阐释、评价、分析元素的综合和融合中提供专业理论体系的知识系统,这无疑是传统批评与现代批评的区别所在。因而批评坚持专业原则,确立专业化价值取向是批评自觉及其现代发展的标志之一。
其次,批评专业原则还要求将批评置放在文艺学学科的大框架中来定位,从而不仅厘清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者关系,而且在于使之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也就是说既要从学科分类和专业构成中强调批评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又要充分考虑到它在文学活动及其文艺学构成中的系统性和关系性。韦勒克认为:“我们必须回到建立一种文学理论,一套原则体系,一种价值理论的任务上来,也就一定要根据对于具体艺术作品的批评并且不断争取文学史的帮助。但是这三个学科是而且将来也是各自不同的:历史不能包容或取代理论,而理论也不应该梦想包容历史”[9]18。因此,虽然文艺学构成中的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者不可替代,各有其存在价值和独立性,但其相关性、系统性和结构性也必然使之有着共同或贯通的理论体系、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从而使批评确立起学术原则和文学研究原则。
再次,批评专业原则应确立美学原则。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学科,既带有哲学形而上理性思辨的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又带有作为审美感性的经验价值和实践意义。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就在于使文学成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因而批评对文学的评价本质上是审美评价,批评的理论根据和理论目标是文学理论,其核心是美学理论,故而别林斯基称批评为“运动的美学”。坚持批评的美学原则,既能充分肯定和遵循“美的规律”,从而坚持批评的审美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肯定文学的审美核心价值;又能使文学评价真正成为文学批评而非政治批评、道德批评、历史批评、宗教批评等,同时又能以审美批评为核心而扩大文学的价值系统,或者说将文学的非审美价值转化和内化为文学审美价值。
总之,批评的专业化原则不仅提出对批评家的专业化要求,而且也对批评行为与活动提出专业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去仅定位于鉴赏经验的批评提出专业理论和学术研究的要求,使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用批评与理论批评有机结合,推进批评的现代发展。
原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准则,是对行为主体的基本要求和行为评价取向,故而往往是在对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价中实现或体现出来。但在实践过程中,原则往往是通过作为主体在活动前就先预置的动机、意图、立场、态度及价值取向体现,是为实现行为目标而确立的要求和准则。因此,为保证原则的落实和实现,保证行为活动中必须遵循原则,就必须提供实践操作的方法和措施。
批评原则的科学性、职业道德性、专业性价值取向,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落实和实现,使之在批评和实践的具体操作中具有方法论意义。
第一,完整、全面、系统地把握文学总体性和作品整体性。批评应该具备文学总体性的眼光,尽管任何批评都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的大杂烩,但批评所进入的每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都应该具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文学总体性视域,从而将批评对象放置在时空纵横的交叉点进行评价。这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在时空“文学场”中具有生气和活力的生命体,其机体结构和生命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批评只有把握住文学总体性,才能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因此那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评论,只见东墙不见西墙的评论,说优点就一味抬高、说缺点就一味贬低的评论等,正如瞎子摸象一般,以现象代替本质,以局部代替整体,以片面性代替整体性,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无法达到客观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实在性和真实性程度。所谓文学整体性和作品整体性是从关系、结构、构成而言的,诸如文学四要素构成整体,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构成整体,文学真、善、美价值构成整体,作品言、象、意构成整体,文学主客体关系构成整体,文学思想性与艺术性构成整体,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构成整体,等等。批评要达到科学准确评价高度,就必须充分把握文学总体性和作品整体性。刘勰指出批评的常见弊端在于“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西望,不见西墙也’,‘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5]584。所谓“圆照”就是整体观照;所谓“观”就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观”的目的是为了“圆照”。王骥德曰:“论曲,当看全体力量如何,不得以一二语偶合,而曰某人、某剧、某戏、某句似元人,遂执以概其高下。寸喻自不掩尺瑕也”[10]152。袁枚曰:“有总其全局而论者”[11]70。鲁迅指出:“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12]379;“我以为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12]361;“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12]344。这已成为古今中外批评家的共识,把握文学总体性与作品整体性才能切合科学、准确性的批评原则。
其二,要依据客观事实和可靠材料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批评依据事实和材料说话,因而以批评对象 ——作品为出发点,最后落实于作品评价为终点,整个过程都应以作品事实和材料为对象中心。即便是批评理论化还是批评学术化,其批评对象是文学作品则是不可质疑的。这就要求批评在摆事实的前提下讲道理,在材料分析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从作品出发而非从概念出发,立足客观评价而非主观臆断。马克思指出:“要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13]519。刘勰针对屈原的《离骚》评价的争论和不同意见,认为存在“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的弊端,故而批评要准确精当,必须“将核其论 ,必征言焉”[5]127-128。所谓“征言”就是指核对作品事实材料,以验证各说所论是否符合事实,也就是说,刘勰主张评论应从《离骚》作品的事实材料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观念或某种偏好出发,这样才能取得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郭沫若指出:“批评的三段过程:感受,解析,表明。这是批评家所必由之路。”因此,“真正的批评家要谋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要泯却科学态度与印象主义的畛域”[14]271。郭沫若巧妙说明了印象批评与科学批评的各自优点和缺点,旨在感性与理性结合、印象方法与科学方法结合。简言之:摆事实,讲道理。讲道理必须依据事实,以事实为基础和前提;摆事实也并非罗列材料,而是为了讲道理从而厘清事实之“道”和“另”。因此,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才能真正体现批评原则。
其三,以历史与逻辑结合的分析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历史方法要求批评将文学对象放置在它所属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语境中分析,而不是割断历史、隔离社会时代的孤立封闭分析,故而恩格斯在评价斐·拉萨尔的作品时说:“我是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衡量您的作品的”[15]347。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16]512;“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6]150。在中国古代批评论中,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说;刘勰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说;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等,均在说明文学与社会历史时代关系的同时,也说明批评的历史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批评的辩证逻辑方法对于文学评价而言尤为重要。文学创作观念和方法中充满艺术辩证法,诸如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言与意、情与理、文与质、浓与淡、通与变、陈与新、虚与实、动与静、时与空等关系均对立统一,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也对存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关系的辩证理解和分析为批评奠定了哲学基础及其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基座。批评的辩证逻辑方法有效保障准确精当、事实求是的效果、文学评价效果及其批评原则的落实。毛泽东在《讲话》中讨论批评标准时虽提出“政治标准第一位”、“艺术标准第二位”之说,这有其认识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他也辩证地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17]871。显然这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莎士比亚化”和批评“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辩证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因而,批评应历史地、辩证地评价文学作品,才能真正体现批评原则和批评精神,才能正确地运用标准来进行评论。
批评原则是对批评家及其批评行为的要求和规范,当然也是文学及社会对批评家及批评的要求和规范。因而,批评原则不仅是批评家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而且也是批评主体性不断强化和提升的推进器,从而也是批评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出批评主导的、核心的价值取向。
批评家对批评原则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决定于批评观及其价值观,从而决定了批评立场、态度、观念、方法及其价值取向。尽管每一批评家都会因其主体构成及其主体性认识和发挥程度,对各自的批评观和价值观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会呈现出批评“见仁见智”的多元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但并不影响“科学共同体”及批评共同体的确立,也并不影响在“百家争鸣”及批评与反批评的“批评循环”中获得殊途同归的认同,诸如在批评标准、批评原则、批评精神上的约定俗成的默契和认同。这说明,在批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批评的多样化意识形态中,存在着主导的、核心的价值取向,在核心价值观指导和引导下,建立起融合和吸纳多元化价值观的批评价值体系,形成多元共生、多元整体、多元统一的批评发展态势。批评标准、批评原则、批评精神就是主导的、核心的价值取向的体现,也是批评价值体系构成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因此,坚持批评原则就是坚持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从而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一角度分析,坚持批评原则的核心价值取向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提升批评主体性。批评主体性的观测点主要有三个向度:一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通过其批评观、价值观及其立场、态度、观点、方法和价值取向以观测主体性程度。二是批评行为的自觉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和发挥程度。三是批评活动过程与结果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一方面体现于文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度上;另一方面体现于批评的社会反响力和影响度上。批评主体性的三维向度都依托批评主体基础,批评主体性集中于批评家身上,在其动机与效果、观念与方法、行为与活动、过程与结果中体现出来。当前文坛上所谓“批评缺席”、“批评失语”、“批评消亡”的危机与挑战之声不断,其实质是指批评主体性缺失从而导致批评主体缺席,以致批评缺席。批评主体性缺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批评原则的丧失,没有原则或放弃原则的批评自然是伪批评。同时,文坛上还存在所谓的“众声喧哗”的各行其道、莫衷一是的批评,或“民主化”、“多元化”的繁盛;或“价值混乱”、“价值失落”的乱象,争执不断,众说纷纭,其实质也是集中在批评主体性的向度上。批评家价值评价上的主体性体现程度、批评主体在批评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上的表现程度、价值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程度,都涉及到批评原则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对主体性发挥的指导意义。无论是过度阐释、过度评价,还是失度阐释、失度评价;也无论是价值多元化、多样化,还是价值迷失、价值混乱,都应考虑从坚持批评原则的角度提升主体性,从而确立正确的批评价值取向和评价取向,构建批评核心价值体系。
其二,提升批评精神。批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心灵、灵魂的现实化和理想化共存方式,更是它所观照和评价的文学精神、审美精神、人类追求自由精神的集中呈现方式,因而其精神活动性质决定了批评应有的精神。当下批评缺失精神,实质上是当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过渡期的共同缺失。人们常感叹,物质丰富了,精神匮乏了;生活富裕了,情感则贫困了,因而在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中人们开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和重建。虽然这似乎与称之为精神活动的文学边缘化、批评缺席有着紧密关系,但文学缺乏精神、批评缺失精神也是有目共睹的,其自我边缘化、自我放逐更是对文学批评的更大伤害。因此,提升批评精神,不仅是重建批评的信心和理想,而且是重建文学信心和理想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发扬批评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公平正义的职业道德精神、准确精当的专业精神以及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面向未来而超越的理想精神等,使批评精神烛照心灵和灵魂,引领批评向前发展。
其三,凝聚批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批评的评价体系。批评原则既是批评确立的自我约束、规范和保障的自律体系,又是文学及社会对批评提出的需求和要求。因此,批评原则集中体现了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也能更好地凝聚和吸纳多元价值取向,从而构建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批评的核心价值、核心利益以及主导功能与作用都能通过批评原则加以体现和实现。正如批评对文学的评价应该确立衡量标准一样,对批评的评价也应该确立衡量标准。人们往往就会以批评原则作为衡量和评价批评的基本准则,有无批评原则就成为评价批评是非优劣的标准。当下文坛对批评的微词和非议其实主要针对批评的主体缺失、原则丧失和价值失落引发的,故而才有批评“滑坡”、“媚俗”、“疲软”、“孱弱”、“边缘化”、“失语”、“缺席”等批评之声,追根究底其实是批评原则的缺失。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批评原则是批评赖以生存、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批评之所以为批评的根本所在,倘若批评没有原则,批评就失去存在的理由,更何况批评的价值和作用?何以确立评价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引导文学发展?明白此理,才能明确批评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才能明确批评原则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坚持批评原则,就是坚持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核心凝聚多元化价值取向,达到构建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坚持批评原则,才能有效保障和规范批评行为,建立健康有序的批评环境和批评秩序,也才能以正确的文学评价取向引导文学发展,同时也能以正确的评价取向引导文学与批评发展。
俄罗斯文学在19世纪创造了辉煌时代,这与批评是密切相关的。俄罗斯批评在19世纪也进入到自觉时代,其成果不仅推动文学发展,而且推动批评发展,究其原因,其中重要因素是坚持批评原则,坚持批评的核心价值取向,强化了批评的批评性及其文学评价的思想性高度和艺术性深度。别林斯基提出:“必须言之成理”[18]508的批评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文章的产生,是在于对那深远古代的俄国文学与批评中的那种崇高、公正与有益的倾向,有着深刻的尊敬和共鸣”[8]8的批评原则;杜勃罗留波夫指出“根据事实进行评判”[19]339的批评原则;普列汉诺夫提出“科学的、美学和批评”[20]99的原则。21世纪的社会发展以及文学与批评语境在与时俱进中有了很大变化,但其批评原则和批评精神则是始终不渝的。只有坚持批评原则和批评精神,中国文坛才能迎来真正的批评自觉时代。
[1]普希金.论批评[A].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2册)[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别林斯基.关于批评的话[A].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批评中的坦率精神[A].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孟子·万章下[Z].北京:中华书局,1957.
[5]刘勰.文心雕龙·知音[Z].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Z].济南:齐鲁书社,1995.
[7]莫泊桑.“小说”[J].文艺理论译丛,1958(3).
[8]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A].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9]韦勒克.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A].批评的概念[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0]王骥德.曲律[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1]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3]马克思.致格奥尔格·洛美尔[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4]郭沫若.批评 -欣赏 -检察[A].沫若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恩格斯.致斐·拉萨尔[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列宁.论民族自决权[A].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8]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A].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C].北京:时代出版社,1953.
[19]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A].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2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20]普列汉诺夫.俄国批评的命运[J].世界文学,1961(11).
On 3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Critical Principle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ZHANGLi-qun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The critical principle is the basic one which critical behaviors and activities must obey,and it is also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to ensure and standardize critic and development.The science,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pecialty orientation forms the 3 dimensional value system,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ritic subjectivity and automaticity and overcoming critic weakness.
critic principle;3 D;value orientation;critic subjectivity;critic automaticity
I206
A
1673-8861(2011)02-0035-06
2011-05-08
张利群(1952-),男,湖北罗田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国家社科项目(08BZW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