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云南民族大学 哲学学院,昆明 650031)
云南道教研究综述(1987—2010)
孙海燕
(云南民族大学 哲学学院,昆明 650031)
综述二十年来云南道教的研究成果,介绍相关专著的内容,按照云南道教史、道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云南洞经音乐及云南道教名胜四个方面对相关论文归类评析,展望云南道教研究的未来。
云南;道教;综述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宗教资源丰富,在这里居住着26个民族①, 其中汉族、瑶族、白族、纳西族、彝族和阿昌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信奉道教。二十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云南道教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1987-2010年云南道教研究著作及论文做一综述,不确之处欢迎方家指出。
此间出版的针对云南道教的研究专著共4本:郭武著《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杨学政、刘婷著《云南道教》,徐祖祥著《瑶族的宗教与社会——瑶族道教及其与云南瑶族关系研究》,萧霁虹、董允著《云南道教史》 。
《道教与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是第一本系统论述道教在云南的传播、演变及影响的著作,集著者研究云南道教之大成,黄夏年、侯冲等都为该书做过评介。全书共八章:前三章考察道教从东汉末至元明时期在云南的传播,分析道教在各历史阶段对云南文化的影响;第四章考察道教与云南儒释二教及民间宗教的关系, 指出其与内地三教关系的异同;第五章考察道教对云南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及道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嬗变;第六至八章介绍道教对云南民俗、文学艺术及风景名胜的影响。附录云南高道传。
《云南道教》是云南省宗教事务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写的《云南宗教知识丛书》中的一本。该书概述道教的产生、发展及基本信仰;描述道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及演变,介绍道教与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云南道教;罗列云南道教所使用的经书和八种表文;介绍云南道教史中曾出现的三大派别及其支派;概述现代云南道教,包括著名道观、斋醮活动与洞经会、道教与云南民俗和文学艺术及云南道教组织。
《瑶族的宗教与社会——瑶族道教及其与云南瑶族关系研究》对云南瑶族的宗教与社会作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该书描述云南瑶族的道教信仰状况,包括教派组织与瑶经、瑶族道教的神灵系统、庙宇与神像、度戒和挂灯及瑶族道教中的佛儒因素;分析瑶族道教中的瑶族原始宗教因素;考察瑶族道教与云南瑶族社会,包括瑶族社会中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制度、古瑶文、习俗、命名法和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传统教育和传统医学六个方面;总结道教瑶族化和瑶族文化道教化的途径及原因。
《云南道教史》记述道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历程及其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介绍唐朝以前云南道教的初传;第二至五章介绍云南道教在四个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元代和明初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信仰情况、高道传道、宫观兴建、政教关系和对各民族的影响;第六、七章介绍当代云南道教的恢复发展及云南道教文化。
除上述四本专著,亦有不少书籍其部分章节涉及云南道教,主要有:《论瑶族传统文化》(赵廷光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12月),收录《试论盘古和盘瓠与瑶族的关系》、《瑶、汉民族关系发展史研究》等文章;《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张桥贵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阐述道教与少数民族关系,包括道教与云南各少数民族宗教的互动及流变;《云南宗教知识百问》(杨学政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包含有关云南道教的6个问题;《云南宗教史》(杨学政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书中第四编,分“道教传入云南年代考”、“南诏大理时期的云南道教”、“元明清时期的云南道教”、“中华民国时期及当代的云南道教”及“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神祇”五章内容介绍云南道教,附“道教大事记”记录了从“公元3世纪初,道教创立并传入云南”到“1993年6月”期间发生的云南道教大事件。《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张泽洪著,巴蜀书社,2008年1月)探讨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的关系,该书第三章“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的专题考察”介绍云南道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状况。
二十年来,有关云南道教的研究论文约50篇,笔者将其分为“云南道教史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道教研究”、“云南道教仪式音乐与洞经会研究”及“云南道教名胜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四类,按其发表时间论述。
道教在其创立之时即传入云南,三国时期的云南已有活跃的道教活动,之后道教随其势力的扩大而不断向云南传播,明清时发展至鼎盛。《云南道教调查》(陈兆康、赵亮,《中国道教》,1989年Z1期)介绍云南道教的历史、现状及现存道观。《云南道教源流初探》(雷宏安,《中国道教》,1991年01期)根据调查资料探讨道教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云南,说明云南道教的源流同内地省区的道教有联系, 同各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风俗习惯与心理素质相关, 同历代王朝对云南采取的措施互为因果。《道教在云南》(杨学政、郭武,《宗教学研究》,1993年)对道教在云南的传入发展、教派和经籍及其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述。《道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郭武,《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04期)用史料叙述道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史,认为道教在张陵创五斗米教时即传入云南;南诏、大理时期道教对云南的统治者及群众均有影响,经云南传入东南亚诸国家;蒙元明清时期,衍生出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宗教组织;近代以来走向衰微。《明清时期云南道教的发展》(郭武,《中国道教》,1994年02期)认为明清时期是云南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云南道教有五大特点:1.活动范围广、影响大2.高道辈出、贡献大3.组织系统化、学术有成就4.与佛教相融合5.趋向民间发展、出现民间组织,略述云南道教这种鼎盛与中原道教衰微趋势相背的原因。《关于道教全真派传入云南的几个问题》(郭武,《思想战线》,1994年04期)驳斥吕洞宾传入说和宋德方传入说,认为全真派初入云南是由于封建王权的扩张、大批汉人涌入云南而被携入,其兴盛是由全真高道推动而致,叙述全真道在云南的四个特点:1.多与儒释融合2.多与正一派相混3.多向民间宗教发展4.一些国内罕见的全真道支派保存至今。《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云南的道教》(郭武,《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通过《徐霞客游记》所录的明代云南四个地区(昆明地区;大理地区;腾冲地区;保山、临沧及红河州)道教的情况,分析明代云南道教三个特点:1.分布范围广泛2.多与儒释融合3.与儒释相比较弱势。《道教对云南政治之影响述略》(郭武,《宗教学研究》,1996年03期)叙述元代以前道教对云南政治的影响,三国孟获利用的“鬼教”与五斗米道关系密切、西晋李特起义建立成汉政权与五斗米道有关系、道教在南诏与唐朝交往中起“媒介”作用及大理国政治与道教密切相关等。《杜光庭与云南道教》(张泽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0期)分“杜光庭在云南的传道遗迹”、“杜光庭在蜀中的弘道事迹”及“杜光庭传道云南事迹的辩证”三部分,说明杜光庭并未流寓南诏,云南杜光庭信仰是道教影响的产物、道教传播的符号及南诏道教文化的象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云南道教——以南诏大理时期为中心》(张泽洪,《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5期)分“南诏政权时期道教的传播”、“苍山会盟与五斗米道关系辩证”及“南诏大理政权神异事迹中的道教色彩”三部分,探讨南诏大理时期的道教,认为此时期社会文化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川西道教对南诏大理影响源远流长。《多元背景下的明代云南道教》(张泽洪,《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认为明代儒释道三教共同影响云南社会,刘渊然传道使云南道教进入空前发展阶段。明代是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道纪司、道会司等道教管理机构设立,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云南道教实况,明代丽江纳西人木氏土司尊崇道教。《刘渊然与云南道教》(萧霁虹,《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叙述了刘渊然在云南传播道教的事迹,创立长春派,设置道官,招收门徒,培养道教人才,使明代云南道教走向兴盛,在全国道教界赢得一席之地。《闵一得皈依龙门时间考——兼说其出生、入滇谒鸡足道者时间》(汪登伟,《中国道教》2009年03期)考察闵一得服官滇南,携王常月所传戒律书往云南鸡足山谒鸡足道者的历史,认为该事件发生时间是乾隆庚戌年(1790)。《文化身份与宗教信仰——从碑刻资料看傣族土司崇奉道教史迹》(萧霁虹,《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2期)以刘渊然在金齿宣抚司设道纪司为例,简述当地户撒、勐缅等各土司在道教信仰和传播方面的历史轨迹,从而反观傣族在身份认同和宗教传承上的多重关联。
云南瑶族、白族、纳西族、彝族和阿昌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相当数量的人信奉道教。道教对滇西各民族影响很大,白族的本主崇拜、纳西族等的洞经会都与道教有亲缘关系。此类研究中,以瑶族道教研究最为丰富。《论过山瑶道教的科仪来源和教义《瑶族宗教与道教“三清”崇拜》(赵家旺,《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01期)认为虽然瑶族宗教与道教都信奉“三清”,但两者内涵不同, 不完全是一回事。《瑶族度戒与道教斋戒》(赵家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3期)认为瑶族宗教与道教都源于古代神话的多神崇拜,因而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宗教现象,二者是在相同源流上发展而成的两种不同特征的宗教,瑶族宗教并非源于道教或受道教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瑶族度戒在内容、形式和内涵上不能与道教相提并论。《瑶族度戒与道教的关系》(赵廷光,《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06期)详述了度戒的涵义、形式及内容,认为度戒是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道教的教义仪式。《近现代瑶族宗教的道教化及其特点》(张桥贵,《宗教学研究》1994年04期)与赵家旺的观点相反,认为瑶族宗教是本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化。瑶族宗教并非只在外表上与道教结合,也不是道术和巫术水准。瑶族道公经书中分量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类是道教的教理教义类经典,道公须在通晓道教教理教义和经文后才能招徒弟,这说明瑶族道教不是巫术水平。《彝族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王丽珠,《中国道教》1995年02期)认为彝族的宗教观念较其他少数民族更广泛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彝族在不断吸收道家或道教的文化思想过程中发展出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的宗教形态。《浅谈道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影响》(杨旭东,《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分析道教信仰在云南民族中的三个特点:1.教义简单化、民俗化2.道教意思融入人们生活中3.道教与各宗教“兼容并存”。《瑶传道教中的佛教与儒家的因素》(徐祖祥,《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考察瑶传道教存在着的佛教和儒家因素,认为佛教和儒家的菩萨和圣贤有不少进入瑶传道教的神灵系统中, 佛教的轮回果报思想和儒家“忠孝”伦理都影响了瑶传道教,瑶传道教中的佛儒因素是汉族道教带入的附属物。《云南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刘婷,《宗教与民族》2003年第贰辑)介绍云南彝、瑶、白、纳西、壮族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与道教有关的部分,说明道教在对云南各少数民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受少数民族宗教的影响,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云南道教。《论过山瑶道教的科仪来源和教义特点》(徐祖祥,《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通过分析云南瑶区过山瑶道教经书和田野资料,认为其道教科仪主要来源于梅山派和闾山派,符箓派道教的教义与过山瑶的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融合后,形成以瑶族化的成仙信仰和济世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过山瑶道教教义。《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徐祖祥,《中国道教》,2003年03期)根据来源、教义、道法科仪、神灵系统、经书等各方面的差异,将瑶族道教分为梅山派、完满派和闾梅派,分别阐述三大教派的特点。《瑶传道教神祇体系特点初探》(徐祖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根据云南瑶区调查资料,将瑶传道教神祇体系分为蓝靛瑶师边、道边和过山瑶三个体系。认为该体系具有排序不明确、神祇名目繁多且有较大随意性、瑶族化显著等特点。《道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任宗权,《中国道教》,2004年01期)总结道教传入云南的历史原因、云南道教的特点、诸少数民族宗教中的道教因素及道教对云南少数民族民俗和节日的影响。《瑶族还盘王愿活动中所见盘瓠崇拜的道教化》(徐祖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3期)分析了云南瑶族还盘王愿仪式,认为盘瓠崇拜仅存图腾崇拜的躯壳,其内容已严重道教化,成为瑶传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瑶族道教的成仙信仰——从瑶族家先观念的道教化谈起》(徐祖祥,《中国道教》,2005年05期)以在云南瑶族的调查资料为主,从瑶族“家先”观念的发展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入手,讨论了家先居处的道教化、家先与道教伦理及瑶族道教成仙信仰的本质。认为道教与瑶族祖先崇拜融合形成独具瑶族特色的成仙信仰。家先观念是在道教传入瑶族社会后,祖灵不灭思想在道教的影响下得以升华而成。瑶族道教不重视现世,而是通过来世,即通过成为家先以延续生命和获得超凡能力。家先是他们的主宰和榜样,家先所拥有的一切是他们求援的目标;在神灵的帮助下,自己也能成为神灵(家先)。《瑶族挂灯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徐祖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认为瑶族宗教中常用的挂灯仪式与道教北斗七星信仰有直接渊源关系,并受道教设灯仪祭拜北斗七星和授箓的影响,挂灯经书部分内容抄自道教《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瑶族挂灯主要在于祈求来世成仙。《瑶、汉道教成仙信仰比较》(徐祖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9期)通过对瑶、汉道教的比较,认为二者的成仙信仰分别以重来世和重现世为主要内容。在成仙方法上,汉族道教重内外斋的结合,瑶族道教只重外斋。在神仙居地和仙阶攀升等方面也存在异同。《论道教在彝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杨甫旺,《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认为道教于东汉末期传入彝族地区,唐代因南诏王室的倡导而发展,元明清时期在彝区普遍流传并融入彝族社会,道教对彝族政治、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皆有影响。《道教在丽江的传播与丽江社会文化之关系考察》(周文英、柯柄刚,《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考察道教在云南丽江的传播史,并从纳西族的生死观、和谐达观的审美姿态和纳西古乐几方面阐释道教对丽江纳西族文化的影响。
洞经音乐②是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以道教《太上无级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其主要颂唱经文而得名,自明清以来在云南广泛传播,对纳西族、彝族和白族的音乐产生极重要的影响。解放前,云南各地普遍有“洞经会”组织,每当“文昌圣诞”、“关帝圣诞”之时,便盛装艳服、群集弹经,举行隆重的祭典。洞经音乐是洞经会用以宣扬道教经典、烘托经坛气氛、增强谈经效果、感化信众的重要手段。《云南洞经音乐初探》(雷宏安、彭幼山,《宗教学研究》,1987年02期)介绍云南洞经音乐的性质特点、云南各地洞经乐曲名称、音乐特色、乐器特点、乐队编制及演奏。《丽江洞经会调查(上)》(雷宏安,《宗教学研究》,1989年Z2期)描述丽江洞经会举行的文昌庆诞会、武帝会和庆圣会三场祭祀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序、规仪,介绍丽江洞经会的组织结构。《丽江洞经会调查(下)》(雷宏安,《宗教学研究》,1990年Z1期)介绍丽江洞经会的经坛纪律、会长与上长的选举、入会规仪、会谱、礼器法物、办会经费、会员修炼、洞经和音乐的关系及丽江古乐队。《道教对云南民间音乐和舞蹈的影响》(郭武,《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02期)介绍道教洞经音乐对白族、纳西族的影响,并以彝族“烟盒舞”、瑶族“度戒舞”说明道教文化对云南民间舞蹈的影响。《文昌洞经音乐与道释儒雅俗文化》(甘绍成,《宗教学研究》,1996年03期)认为洞经音乐是对道教音乐的继承、对佛教音乐的兼容、对儒家音乐的吸纳、对宫廷雅乐的利用、对民间俗乐的博采。《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征——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雷宏安,《宗教学研究》,1999年01期)认为洞经音乐是天师道后裔宣传教理教义的工具,此派因有广大仕人举子阶层为门徒而在元明清三代发展迅速。洞经音乐是道教文化的产物,于四川产生渐向外传播,在流变过程中吸收其它音乐成分而形成古朴典雅的珍贵乐种。《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与音乐》(罗明辉,《宗教学研究》,1999年03期)从仪式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描述剑川白族道教“ 奠土”仪式的实际应用与进行方式,分析该音乐的构成形式和使用特点。《区域文化视野中的丽江洞经音乐》(杨曦帆,《宗教学研究》,2002年02期)将丽江洞经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文化现象,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阐释。《云南洞经与近代云南民间道教发展特点初析》(林莉,《中国道教》,2004年01期)概述洞经传入云南的时间、经文结构、题材和构成,认为滇中洞经会源于明清民间宗教结社,是“宣卷”继承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近代道教三教合一的特征,以及与多种少数民族信仰融合发展的特殊性。
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临沧、大理等地。历史上,云南道观很多,现保存较好的有40余座,主要有昆明金殿、昆明黑龙潭、西山三清阁、腾冲云峰山、临沧三元观等。大理巍宝山,唐代是南诏政权发祥地,宋元明三朝时被辟为道教丛林,明末大批道士移居于此,清代是其鼎盛时期,民国有高道在此出家,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保护,现被列为中国现存14座道教名山之一。巍宝山不仅宫观较多,更有南诏土主庙,为全国彝胞寻根祭祖圣地,是云南道教名胜研究的重点。《西南道教名山——巍宝山》(薛琳,《中国道教》,1989年02期)简介巍宝山的历史、景区分布和文物古迹。《云峰山道观》(董廷森,《中国道教》,1993年04期)和《昆明金殿》(林来顺,《中国道教》,1996)分别介绍云峰山和金殿两个道场的位置、历史及景点分布。《道教在巍宝山》(王丽珠,《中国道教》2001年01期)介绍道教传入巍宝山的时期和宗派、道教在巍宝山的斋课和会期、道教在巍宝山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巍宝山现存的道观金石。《云南巍山道教情况调查》(李文,《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描述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们的现状,介绍他们与洞经会、圣谕坛及当地民众的关系。《巍宝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略论》(袁银枝,《宗教学研究》,2004年04期)分析大理巍宝山道教旅游资源,探讨如何正确开发。《巍宝山与全真道》(范建伟,《大理文化》2006年02期)介绍清初全真道龙门派在巍宝山得以兴盛的原因。《云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萧霁虹,《2006-2007云南宗教情势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解释云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阐述云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探讨旅游开发需注意的问题:1.满足民众精神信仰需要2.提高道教协会的协调作用3.发挥道观自身作用,完成文化继承,让游客感受道教传统4.加强部门协作,共谋道教文化旅游发展。
综上所述,二十年来学者对云南道教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尤其在云南道教史、瑶族道教、洞经音乐及巍宝山道教旅游开发几方面。上述专著和论文从研究目的上看,包括了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从研究资料类型上看,都是定性研究,没有定量研究;从资料收集方法上看,绝大多数是文献分析法和观察法;从研究设计类型上看,缺乏准确的个案研究、纵观研究或截面研究;对云南道教史的研究多,而对现状的研究则集中在道教旅游资源开发上。可见,以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云南道教现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析,将会是云南道教研究领域的新契机。
注释:
①人口5000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围。
②以音乐学角度研究云南洞经音乐的多刊载于《音乐探索》《中国音乐》《民族艺术研究》等期刊的论文,不纳于本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aoism in Yunnan Province(1987-2010)
SUN Hai-y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31,China)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tudies on Taoism in Yunnan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described the contents of the relevant monographs, reviewed relevant paper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Yunnan Taoism. Taoism and the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Dong Jing Taoist music and sacred scenery of Taoist a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an outlook of future researches on this field.
Yunnan; Taoism; review
B95
A
1008-9128(2011)05-0018-04
2010-12-13
孙海燕(1982-),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方向:云南少数民族宗教。
[责任编辑 张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