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下的沙址洞经古乐

2018-11-18 21:13杨树荣
今日民族 2018年3期
关键词:曲谱大理

□ 文 / 杨树荣

宾川县鸡足山镇沙址村有一支洞经古乐队,从1999年恢复组建以来,一直活跃在鸡足山下的各个村落里。

沙址洞经古乐,最早起于明朝,盛于晚清至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沙址地区成立了“洞经坛”。据沙址洞经古乐传承人王景春先生生前讲,他记事的时候就有洞经坛,后来他加入了洞经坛,会吹笛子会唱曲谱。那时候,古乐器齐全,人员虽然不多,但都比较精干,配合相当整齐,经典曲目完备,演出活动较多,在鸡足山一带乃至宾川县、大理海东、挖色一带都影响很大。20世纪30年代以后,受到战乱与匪患的影响,沙址洞经古乐渐渐走向了衰亡。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一些民间信仰活动的逐渐恢复,洞经也旺盛起来。特别是建房时,洞经古乐能让竖新房飘梁仪式增添喜庆的色彩,让父老乡亲在悠悠的美妙旋律中,感受敬天敬地敬长辈的氛围。

王景春先生为了将自己知晓的曲目传承下来,就请有录音机的亲戚录制下来,成为挖掘传承沙址洞经古乐的宝贵资料。

1999年,在退休教师杨用贤的牵头组织下,对沙址洞经古乐进行了挖掘整理。同时,吸收了30多人,成立了沙址洞经古乐协会。协会的老人们四处寻访,收集洞经古乐片段,还上鸡足山拜访老和尚,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曲谱篇目终于整理出来,最终有了现在的《迎宾曲》《大摆队伍》《开经偈》《祭孔调》《南斗经》《北斗经》《观音赞》《药师偈》《诸佛忏》《祈福》《燃星》《因果歌》《灵感观世音》13首古乐曲。

沙址洞经古乐的来源与大理洞经古乐有关。只是大理洞经到了沙址地区后,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曲目格调有明显的区别。

沙址洞经古乐的来源又与鸡足山佛教音乐有关,吸取了佛教音乐元素,体现出乐曲优美、词句清晰、通俗易懂的特色。

沙址洞经古乐中的《祭孔调》《南斗经》《北斗经》等曲目,旋律美妙,韵味十足,体现出儒释道融合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曲谱大理
大理:梦游理想国
二十一世纪戏曲曲谱研究文献综述
脚印和海浪
品早茶、吃火锅、撸串儿 大理至川渝150万人乘高铁“快旅漫游”
大理好风吹
夏日之恋
寻找最美校园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爱情的旋律 抗争的歌声
《乌苏里船歌》赏析